中国传统文化对农民工群体的影响

时间:2022-10-21 02:53:23

中国传统文化对农民工群体的影响

【摘 要】农民工群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以农民的身份存在着,同时又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文章介绍了作为重要文化因素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农民工群体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中国传统文化;生存模式;思维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农民工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责任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价值占据重要地位,家国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农民工群体的影响尤为明显。近年来,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每年都有近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他们长期以来从事着辛勤的体力劳动,他们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从事的都是比较脏、比较累、比较危险的工作,也因此,遭致许多城市人的排挤与启示。他们也会自卑、也会难过,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促使他们承受这一切的内在动力,那就是责任意识。这里所说的责任意识,不仅指对自己家庭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对国家的责任。他们知道,自己是城市建造的最主要力量,没有他们,学生们就没有学习上课的场所;没有他们,工人们就没有劳动工作的厂房车间;没有他们,科研人员就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地点……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工作那么简单,而是自己的责任,更是实现自己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方式之一。

(二)拼搏精神。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是主静的,而西方文化则以动为主。指出“东人求治在使政象静止、维持现状、形成一种死秩序;稍呈活动之观则诋之以捣乱。西人求治在使政象活泼、打破现状、演成一种活秩序、稍有沉滞之机则摧之以革命。”然而仔细研究便会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文化。张岱年对其解释为:“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这种主动的、能动的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影响着当今农民工群体。户籍壁垒如同潘多拉的盒子,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灾祸:农民工子女就学难、农民工家庭就医难、社会保障不到位,更不用提社会福利之类的问题了。但是,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在不断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参加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采取各种合法的手段,维系着自身的合法权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自身存在的必要性。

(三)“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孝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 就在于它蕴含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 即仁、义、礼、和体现的整体主义、利他主义和追求协调和睦的价值取向。发端并凝结于孝观念之中的这些基本精神影响和培育了中国人的如下人格特质仁爱敦厚, 忠恕利群, 守礼温顺,爱好和平。”孝道,在农民工群体身上,不仅简简单单地表现为《弟子规》中所说的“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更体现在他们勇于放弃城市的生活,返回家乡,照顾年迈体衰的父母双亲。农民工返乡面临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付出的代价也是很高昂的,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很低;其他工作与城里的工资待遇相差甚远。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中的不少人宁愿降低薪酬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农民工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生存模式上,表现出现代化表象下的内在的保守性。对于中国人而言,土地和房子是根本,正是这种特定的土地上的那种稳定的农耕的居住方式和生存模式,形成了狭小的、封闭的和天然的日常生活世界。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工也努力实现着自身的转变,他们“从传统深处走出来,与新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会面,从而由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活动主体向现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转型。”他们目前所感受到的、已经实现了的现代化只是表面的,在这种现代化表象下是其内在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表现在日常工作活动中的以重复性思维与重复性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比如,在引进新技术方面,许多农民工并不去主动适应新的劳动工具,学习新的操作方法,而是转移工作地点,以为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会变更、永远存在。

(二)思想方式上,小农意识影响强烈。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分散的小农经济是其经济基础。而这种相互隔绝、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构成了我们东方人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以及思维模式。农民工在来到城市之前,他们长期以务农为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习俗,世代的小农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后来离开了农村,在城市中生活,但是由于白天大量的体力劳动,使得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经历去进行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这样导致了他们此时的劳作强度与性质并没有完全与农村的作业方式区分开来。同时,由于工作量很大,获取更多的休息时间也成为农民工的要求之一,可是由于这种要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小农思想中懒散、迟缓便产生作用,造成劳动纠纷激增、各类“野猫式罢工行为”频发,私下减少劳动时间或劳动力度成为一种不合理的获取休息时间的手段。由此可见,对农民工思想产生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从前的传统思维方式,故而他们的思想还是具有相对狭隘性和封闭性。

农民工群体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群体,社会地位也处于不断的提升过程中,随着我国以后不断的发展进步,对于保护农民工合法地位的法律法规也会不断的完善。而作为影响农民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充分研究其产生的影响,并运用积极影响引导农民工群体。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俊天,林松.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3]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钱会玲(1988- ),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

上一篇:向美而在与诗意追寻 下一篇:浅议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卡夫卡”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