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新方法

时间:2022-10-20 01:13:02

语文教学新方法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分析概括讲答案,学生很少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实践;师生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64-01

1.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重视机会价值、群体价值的同时重视个人价值;在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责任和为群体而牺牲的精神同时,注重个性价值取向的铸造。不能在尊师重道、安分守己、严加约束的氛围中把学生培养成传统的听话与乖顺的所谓“好学生”。那样的话,学生的个性就可能变得平庸、苍白、千人一面,从而丧失个性和独立性,妨碍个性的自由与自主的发展。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需要出发,摈弃赫尔巴赫、凯洛夫式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形成、自主自信心的提升,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观向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主体性的人才转机。

2.感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2.1从学生方面看,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认知过程还不能脱离直观。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女多,学前 教育 普遍提前,他们入学年龄仍偏小,在心理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遇事、求知有时凭一点点经验或学习、生活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具体设疑,使他们能在明快、简洁、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认知,并且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反复实践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维活动。

2.2从阅读本质特点来看。阅读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语言技能活动,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英国学者罗素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启迪心智开始。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理解和思考。阅读首先是视觉感知文字信息,是由感知过渡到思考的过程。正如苏联心 理学 家和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学生独立认知活动上去,要 发展 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与态度。

3.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创新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分析概括讲答案,学生很少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从教学现状看,教师更注重作文中的语言美和表现技巧美,而忽视思想养成和人格发展;作文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情感生活;注重作文课堂内的美育因素挖掘,忽视课堂外的美育因素,等等。结果导致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苍白,文德文风不正,过于追求写作的技巧性操作,表达能力低下等诸多问题。从研究现状看,重视作文课堂教学环节的美育,忽视课堂外的作文美育;注重作文教学本身,忽视阅读教学与作文美育的联系。从教育目标看,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是人类的基础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美育的独特使命,而作文教学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最主要的途径。从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看,写不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甚至不敢写真人真事,归根到底是缺乏"美"的眼光。要有效地实施作文美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掌握正确的策略。其中包括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创设写作情境;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积累情感;做好作文教学课堂环节的美育;做好阅读教学和作文美育的衔接等。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表现出自身的美: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祛除考试功利思想;除懂得文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外,还需懂得多方面的知识。作文美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作文美育的旨归在于优化学生审美心理结构。

5.设置问题,趣味起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上一篇:语文教学妙用“班班通”例谈 下一篇:创新作文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