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视阈中的文化因素习得

时间:2022-10-19 05:44:23

对外汉语视阈中的文化因素习得

摘 要: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者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文化因素习得的不足或缺失,留学生们汉语交际实践中常出现词语感彩、语体色彩、语法和语用的偏误;语言要素教学中不仅应该渗透文化因素的教学,而且应该加强词语文化、语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同场合说出正确得体的目的语。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交际 文化因素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对语言交际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习得性,即文化知识和经验不是人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观察得到的。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中国文化的习得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所谓文化因素,即外国人在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与中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那部分文化。吕必松(1989)认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跟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因为是隐含的,所以本族人往往“习焉不察”,只有通过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差异规律。①如果不了解语言层面的知识也许还可以交际,很多时候还可以完成交际任务,但是如果不了解目的语中的文化因素,就会影响交际进程甚至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

我们必须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这些文化因素,必须细化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学习的过程,因为交际中的误会和冲突往往都是交际双方不同的、有差异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造成的。若单纯从留学生母语或者目的语出发,就不能准确分析他们出现偏误的深层原因,不能有效化解和避免这种冲突和误解的再次发生。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那些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隐藏在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要素背后的不同习惯、不同观念、不同价值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就是要让外国人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哪些心理特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哪些风俗习惯使中国人形成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②,从而真正理解中国人在表达某一意图时为什么不能那样说而只能这么说、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讲清汉语中所包含的相关的文化因素,在很多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出现偏误,也无法在实际交际中说出正确、得体的句子进行成功的交际。

二、文化因素教学与语言因素教学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及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汉语也是这样,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是深深蕴含在汉民族的语言之中的。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对语言交际起规约作用的、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吕必松,1992)语言要素就是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书写符号文字。对外汉语教学内容既包括语言层面的字、词、句、篇章、语法等方面的教学,又包括通过语言层面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的词语文化与观念文化等文化因素的教学。两者不是相分割、相对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伴随的。

语言教学实质上就是文化因素的教学。因为只有通晓了一门语言背后的相关文化内容,才能在各种场合说出语法、语义、语用都正确的目的语语句,才能够跟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自如、得体地进行交际活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这些内容本身的教学一向很受重视,在这些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探讨相关教学规律的成果为数不少。但是,语言实践中留学生们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

1.词汇方面的偏误

在概念意义已经掌握的情况下,他们还可能出现错误。

A感彩方面

我爸爸年轻时跑得像狗一样快。

B语体色彩方面

老师,我是昨天抵达北京的。

这样说违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本来应该表示尊敬的人身上使用了含贬义的词语,或者在口语中出现了庄重的书面语,这些偏误反映出留学生对“狗”、“抵达”等词语附带的感彩或者语体方面,习得不足甚至完全空白。

2.语法方面的偏误

我想结婚她。

这是留学生把母语中的语序错误应用到汉语学习之中了,出现了负迁移。

3.语用方面的偏误

A(中国人)你有空就到我家去玩吧!

B(留学生)我现在就没事,走吧!

A(中国人)嗯……

上面的例子,留学生不明白听到的只是一句寒暄客套的用语,跟英美人见面常常把谈天气作为开场白一样,并不说明那个中国人想马上就招待客人。这句偏误源于对中国文化观念的隔膜,说明他在学习中只习得了“有空儿到我家玩”的字面意义,而没有明了寒暄语背后的真实含义。如果欠缺足够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则留学生听中国人说话,即使每个字都能听懂,却只能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经常产生误会或者迷惑,并不能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当然也达不到交际目的。

这些语言偏误,携带重要的文化信息,折射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体现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习得的缺失。语言教学只有渗透文化因素,才能深入进展。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认真研究留学生使用汉语中出现的种种偏误入手,深入分析其中包含不同社会文化、思维之间的差异,找到最恰当的办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文化因素教学。

三、促进文化因素教学的途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具体体现在词语文化、语用文化和观念文化三方面,都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循序渐进地介绍;而且要采取自然而然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随时随地、结合具体事件和情景,借助讲授、聊天、短信、邮件等多样方式灵活进行教学。

1.词语文化教学

在不同社会中,同一概念完全可能包含不同甚至相反的感彩和语体色彩,比如,“寡妇”和“遗孀”,概念意义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它们的使用受到语境的制约,“张老汉的寡妇”可以,“孙中山的寡妇”就不能说,“张老汉的遗孀”也不能说,因为这一对词,“寡妇”是个中性词,偏于口语使用,“遗孀”则是褒义词,偏重书面使用,它们的区别既表现在感彩方面,又表现在语体色彩方面,在不同语境里是不能随意换用的。

在词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在介绍意义的同时,也要注重向学生介绍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渗透文化观念。教师们只有把文化因素的教学融入语言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之中,自觉、持续地加以传授,这样才能帮助留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汉语词汇,正确使用汉语。例如,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旗袍”、“长衫”等词汇时适当介绍服饰文化;结合《茶馆》、《孔乙己》等词汇适当介绍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文化。除了口头讲解外,最好利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寓教于乐,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

2.语用文化教学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语用情境,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展开正确的语用练习。例如在分角色对话练习之后,教师不仅要纠正留学生们语言层面的偏误,更要指出学生说的语言形式完全正确但是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场合的话;在句型练习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们把话说完整,尽量有前言后语,交代清楚语境,逐渐超越单句训练,让学生从词语使用、腔调表情甚至手势等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做到自然、真实,完全契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

3.观念文化教学

留学生的语言偏误,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中国观念文化习得缺失而产生的隔膜。留学生们产生误会、出现语言偏误的深层原因,是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受到本国观念文化的负面干扰,他们往往把本国语言中的相应的文化内容套用到汉语中,发生了“负迁移”;这时虽然他们已经习得了汉语中相关的字、词、句、语法,但其实还只站在自己国家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并没有理解这符号在汉语中真正蕴涵的观念文化。在观念文化教学中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教师要主动给留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并跟他们的母语中的观念文化进行对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具体词语、课文拓展开来,也可以结合实际事例来传授。比如,俄罗斯学生不明白教师在他们作业上写的“10-8”的意思,经过解释,他们才明白是批改作业的日期,因为在俄罗斯,书写时间的顺序是日期、月份、年。时间书写顺序不同充分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重视整体,向来提倡以天下、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把个体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这种观念反映在时间的表达上,就是先大后小的顺序;西方人重视个体、自我、独立,注重自我的价值,在时间的表达上,就是先小后大的顺序,比如2013年10月28日,中国人写成2013.10.28,而俄罗斯人写成28.10.2013。

其次,在价值观念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中西文化存在深刻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甚至截然相反。中国人认同的价值观念,但西方人并不一定认同。例如:中国成语课上,留学生们一度很有怨言,他们认为像“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郑人买履”等,都是笨蛋的故事,学习这些内容毫无意义,简直是浪费时间。教师应该在文化层面给学生们解释清楚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这些小故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一种精神,并不是中国人都要做同样的事情;要准确理解故事含义,必须联系它们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教师解释之后,留学生们对学习这些蕴含中国文化信息的成语更有兴趣。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文化因素的教与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中国文化及时和广泛的习得能使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自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符号层面的同时有意识地习得目的语包含的文化因素,熟悉明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心理和价值观念,从而逐步真正掌握这一语言。

注释:

①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内部资料.第21页.

②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一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17.

参考文献:

[1]陈光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2(1).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1996(6).

[4]张淑贤.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9(4).

[5]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6]孟子敏.文化依凭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7]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

[8]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

上一篇: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及分类 下一篇:简析汉语连动式的英译方法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