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时间:2022-06-16 03:55:39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其语言形式与社会文化结构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因而,揭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何帮助汉语为二语或外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文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 文化因素吕必松早在1980年提出:“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社会交际能力。”1993年8月,曾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重点应是传播汉语,汉语教学要联系中国文化,但要围绕汉语教学去有效地介绍中国文化,沟通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与文化传播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唇齿关系相比。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也不容忽视,之前只追求语言输入的旧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提高软实力的要求,将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宣传相融为一之势,势不可挡。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又该怎样进行?

一、文化因素的定位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百家争鸣”的课题之一。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反应之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也有学者提出“严格地讲,文化和语言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对待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这些观点跳出了语言与文化为并列关系的圈子,对于区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专业文化教学是有益的。梅立崇(1994)在论文中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分为“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语言是宣传文化的一种方式,然而语言不是传播文化以及了解文化的唯一方式,也就是说,文化有其他传播途径,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图片又不失成为为一种新的非传统概念里语言的文化传播与习得途径。然而,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应令当别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文化与语音、词汇、语法等其他语言要素一样,只是语言教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只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就是下位与上位的关系。另外,文化教学作为语言课堂中的要素之一,而非大概念中的“文化”,称为“文化要素”更为贴切,更能体现两者的下位与上位的关系。

二、文化教学法研究

一切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都要归结到指导实践。语言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弄清楚文化要素是大概念中“文化”的下位要素,就是为了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握好文化要素的教学。

赵贤洲教授(1994)曾指出:“教学导向应是着眼于建立一个立体的语言教学结构,注重文化的导入,但不是语言教学的转移,而是语言教学的深化。”在语言教学课堂中文化要素教学方法研究领域,诸位学者观点大致可分为以语言及其子系统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基于语言学中的词汇(语义)系统的分析,对词语的文化内涵作以解释与阐述;另者,以文化及其子系统为出发点,即着手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传授,以此系统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吕必松,1992)。两种观点都有其所长,都能把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相互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都有所帮助。但每种方法都还是存在各自的缺陷,如语言本位法只是就每个词汇的文化意义作以解释,这样学生习得的文化要素是很片面的,零散的,无法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系统;而对于文化本位法,其更加注重文化系统的构建,从而多少忽略了文化要素系统与语言教学中其他子系统的结合,这样,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的关系有些分离,不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接受文化要素的传授。总之,没有任何绝对正确的教学法,只有更为合适的教学法。因此,语言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要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在词汇、语音、语法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系统的文化要素讲解过程中,融入相关的语言其他要素知识。

三、文化教学原则

首先,要尽可能地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趣味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化因素的吸引,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的同时,了解到与此相联系的有关背景文化知识,如词汇的历史根源,民间传说,以及时代意义。如此,可以尽量少地出现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听的尴尬局面,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对外汉语课堂中文化因素交流的量化。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遵循同一个发展顺序,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助作用过程中,通过同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由此,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的知识输入也应该注意量的选择,遵循“由少到多,逐步增加”的规律,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由于“消化不良”而造成的厌学现象的出现。

再次,文化因素的输入应该遵从客观、公正的原则。由于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差异,各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客观公正的原则教授文化,而不应该过多地给历史文化赋予感彩,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也不符合教师“传道”的本质。

最后,教学方式及教学语言的选择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包括学生的人格、信仰、身体等,其所在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也应包括在尊重范围内。从另一个维度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任何一切外交活动都要以尊重他国为前提,作为一项重要的外交事业,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更应该注意树立中国“礼仪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汉语学习,1994.(1).

[3]李华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上一篇:基于语言迁移理论的中日同形词习得问题探析 下一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