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及其训练形式

时间:2022-10-19 09:17:20

论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及其训练形式

摘 要: 数学活动课的开设改革了单一课程结构,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模式,更注重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也变得灵活多样,从而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数学的教与学变成一种乐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作者结合多年的理论与实践就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及其训练形式进行探讨和思索。

关键词: 数学活动课教学 地位 作用 训练形式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施行以后,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的加强内容,改变了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可以弥补数学学科课程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正确认识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

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前,学校课程以升学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教学也围绕考试、升学这根指挥棒,往往忽略了活动课的开展。其实数学活动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改“学数学”为“做数学”,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地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

二、数学活动课的训练形式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又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在数学活动中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立即到黑板写出过程。也可组织活动比赛,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进行小组比赛,也可进行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正方形》这一节时,安排了《巧拼正方形》的活动,正方形有相等的角、边,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对角线,它的对称轴比其他四边形都多等,这些特点使正方形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应用。正方形还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例如:给定长度的围墙围成面积最大的四边形区域,那么我们应该选什么样的四边形?由于同学们对正方形的知识有充分理解,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接着,我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让同学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每个同学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很快把它拼出来了。由于材料好找,参与面广,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我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

问题: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等。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很快得出结论。3.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30余幅,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如:“宁静的夜晚”“鱼儿你慢些游”“争分夺秒(没有时针的闹钟)”等。整堂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当然对于数学活动课还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上一篇:创设情境教学,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中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