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研究

时间:2022-04-09 02:53:01

中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研究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因为当今需要的已不是“学会知识”的人,而是“学会学习”的人,懂得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的人,需要的是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故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被重点提上了日程。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而且是作为主体去学。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主导

一、主体性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主体的内涵

现在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并通过三者的作用,逐步形成自主的学习方式,而数学中的学生的主体性,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亮点,也是决定数学教学成效的关键。

这是因为,以当前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炬,并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亲身实践去获得,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不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二)理论基础

倡导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改革提出并搬上日程的,然而关于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却渗透在中外教育史的各个时期,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着坚实的基础。

1.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的矛盾性。也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内容和手段等都只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所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发展的动力。

2.心理学基础

(1)发现理论。发现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通过主动发现,在头脑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结构,是一个建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提倡发现法。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知识,而是希望学生能主动地获取人类认识的成果,传统教学的学生知识的成果,传统教学的学生知识获得中注重的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而发现教学是学生自己探究,发挥聪明才智,发现知识,主体学习强调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建构,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它的知识观、学习观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探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知识观方面,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真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在学习方面,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能根据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信念,背景分析知识的合理性,主动地建构知识,即有对新知识的理解同化,也有对新知识的检验和批判”。

(3)人文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本文主义理论学家罗杰斯提出来的。罗杰斯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因素。学生学习那么多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是因为他们与学生的自我无关。因此,课程与其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死记硬背,还不如让他花些时间去寻找知识的个人意义,这样的知识会成为他个人经验的一部分,令他终生不忘。

(三)学生属性

学生是具有学习需要的发展中的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学生是人。作为人,学生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活力不能被压抑。

2.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完成由不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是学生自身的需要,是一种自觉行为。

3.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他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不可听之任之。

二、学生主体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

毫无疑问,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而同时,中学的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这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很有利。为了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培养和充分发挥,我认为应该摆脱优化课堂教学,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课堂教学。

(一)课前是准备材料阶段,只有准备丰富的理性和感性材料,深入到学生中,多层次地认知学生,双轨道设计备课,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好准备。

(二)课堂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场所,而这一切都是通过问题的提问和解决体现的。我们只有优化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情境和提问技能,让学生心中充满希望、充满求知,主动配合老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其主动性。

(三)课后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将其熟练运用的阶段,同样也是学生学会知识评价的阶段。而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三、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之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抵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就表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决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取放任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恰恰相反,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否在学习程序上发挥主体作用,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方式和效果。

四、总结

学习是一种独立主动的认知活动,在教学中学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因材施教,积极启发,相继诱导,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开辟广阔的数学学习与实践的天地,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早日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原理与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3]黄一峰.关于自主学习的几种课堂方式.

上一篇:论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及其训练形式 下一篇:中职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专业知识的实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