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时间:2022-10-18 05:15:13

消费社会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摘 要: 消费文化充斥着商业气息,以市场规律为逻辑,以影响普通大众为对象,以放弃和疏离文化中的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道德感、责任感为特征,以追求消费、享乐为目的,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关键词: 消费社会 青年价值观 影响

随着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的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了,我们的市场更加活跃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与改善。随之,我们也进入了高速消费的社会。

一、消费和消费观

所谓消费,指的是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为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物品、设施或劳务)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或使用过程,该过程被赋予一定意义并引起一定的满足、快乐、挫折或失望等体验。消费是连接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消费既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又是资本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领域。因为,消费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所以,人们把消费也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即消费社会。

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活动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指导消费行为的思想规范,它受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规定着人们消费行为的基本性质和方向。传统的消费观主要是围绕着与提供和改善传统的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而努力,主要考虑是“物”,而现代消费观着眼点是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人类可持续发展满足需要,主要考虑的是“人”,并在这个基础上考虑物。这个转变有深刻的意义,是其他转变的基础。由实用、模仿式消费转向个性化消费成为一种趋势。当今市场日趋繁荣,各种经济成分的商业同时涌出,使不少消费者感到茫然。购买同样的商品,往往会遇到不同的价格,乃至宰人的高价。不少消费者不知如何正确有效地花钱,不知如何有效地运用市场关系和市场过程,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从被动到主动,从依附到独立,从只顾眼前到目光远大,从缺乏自觉到自觉,逐渐培养健康成熟的消费素质,追求一种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

二、消费社会中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

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是人生的核心问题,是决定一个人的生存意义和行为方向的问题,因此,人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活着,如何摆正自己与社会的位置,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等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1.消费社会下,人生价值取向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大潮不仅仅给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带来了迅速的变化,最震撼人心的变化是意识形态领域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在价值取向上,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带有浓厚的禁欲、寡欲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人们仍把精神充实、清高安贫作为首选价值取向,不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中,那些脱贫致富的举措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经济,人们逐渐懂得了努力干事业与获得一定的物质条件并不对立,而是相互统一的,自我意识增强,不再讳言自己在物质财富方面的需求,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成了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

2.从理想到现实。

从理想到现实是近年来青年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又一显著特点。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现实利益问题,也公开谈论金钱和财富的话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青年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当中开始学会用理性的、现实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他们越来越习惯于用更为理性的、现实的态度在社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这种向着现实性的转化倾向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是使得青年人的价值观向着功利主义方向发展。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的理想变得更为物质、更为私利,缺少了以前青年人所拥有那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而影响了青年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二是使得青年人的价值观向着享乐主义方向发展。缺乏理想的青年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会追求物质的享受,缺少集体主义的精神,阻碍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普及。

三、消费社会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在1996年上海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中有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题,大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选择“完全同意”的占总人数的11.5%,选择“基本同意”的占39.65%,选择“不同意”的还不到一半,占46.64%[1]。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有14.2%的青年崇尚“有钱就有一切”的人生信条,有6.6%的青年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能挣到钱就是好样的”,另有9.3%的青年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青年占5.2%[2]。另根据北京市的调查显示:对于金钱分别有17.6%和56.4%的青少年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23.9%的青少年认为“不太重要”;只有2.1%的青少年认为“非常不重要”[3]。这些数字说明青少年对金钱、物质享受是非常关注的。但同时,他们却忘却了人生的意义,失去了主体的价值观理想,迷失了自己的信仰,遮蔽了人之为人的精神。

在这个高速消费的社会,很多青年人择业时会把金钱的多少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工资的高低会决定他们职业的选择。而不像以前,青年人选择职业时只是把对国家的贡献作为唯一的标准。

从金钱观念方面来看,相对于以前,青年人对金钱的态度显得更为坦然和直白,由于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前的青年人羞于谈论钱,有钱也是注重存蓄。而改革开放以后,青年人不仅大胆、公开谈论钱,而且更加注重金钱的价值,相信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他们不过分追求金钱本身,而是注重金钱对其物质生活品质的提高。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现在的青年人普遍缺乏存钱储蓄意识,而是注重如何花钱。

从恋爱方面来看,青年人不像以前那样单独地追求精神恋爱。而是坚信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要有物质基础才能恋爱。有房、有车逐渐成为结婚的必备条件。

从考学选专业来看,也不是像以前那样单独考虑兴趣问题,现在经常听到的是选某某专业,因为某某专业将来能挣大钱。

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物质财富是无可厚非的事,只讲精神不讲物质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如果人们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而置道义于不顾,置道德和法律于不顾,只讲物质文明,而不讲精神文明,跪倒在金钱、权利面前,那就是价值取向的倒退。

我们反对超越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和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所造成浪费的消费并不等于说我们反对消费,恰恰相反,我们不但不反对消费,而且鼓励消费,因为适度、合理、恰当地消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美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源泉,因为只有消费才能刺激生产,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大力鼓励消费,每年五一和十一的长假,就是积极鼓励人们进行消费。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克制自己的欲望很少消费的人其实是一个不道德的人。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是不造成浪费的消费行为都是应该鼓励的。

所以,消费社会对青年价值观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尽量抵制不良影响,强化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宣传部课题组.当代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J].中国青年研究,2000,(4):124.

[3]纪秋发.北京市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0,(2):10-13.

上一篇:浅析新旧个人所得税法之区别 下一篇:建立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