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期货币政策分析

时间:2022-10-16 11:31:00

中国经济复苏期货币政策分析

一、货币政策定义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通常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制定和贯彻执行。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它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二是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影响社会总供给及构成,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货币政策一般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二、中国的货币政策

1995年颁布并经2003年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两个方面。货币对内币值稳定是指国内物价的稳定,对外币值的稳定是指汇率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根据1997年4月5日国务院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是货币政策委员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回顾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

1.以结构调整为目的的稳健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基本思想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要求,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增加与财政资金的配套贷款,同时改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在当时情况下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因是:第一,各国央行形成共识,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物价负增长问题。1997年后中国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这种经济结构失调导致的物价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单靠扩大货币发行量是无法解决的。第二,当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第三,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消除。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贷款,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加之中国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比较差,信贷制度也有待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过度增加货币供应量,不但不能扩大有效需求,反而会产生新的重复建设,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甚至有可能导致经济循序混乱和金融失控。第四,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能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又能控制积极货币政策带来的过度扩张风险,体现了央行货币制度制定上谨慎性原则。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内需不振、结构性失调严重条件下,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的部署,主动地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扩大货币供应量,既考虑了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对货币政策的要求,又注意避免盲目扩张货币供应,可以说当时的稳健性货币政策对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为特征的稳健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能量在逐步释放,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冲击逐渐减弱,此时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后续影响显现。面对当时以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经济,中央银行根据形势果断地采取了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侧重点不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的核心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和M2总量的增加。原因是中国面临通缩压力,稳健的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可以解决流通中货币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增加资金供应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以紧缩银根为特征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2002年,央行采取了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特征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向经济领域的大量投放资金,以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经济呈现出过热的预兆,为抑制经济的过快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此时,为抑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适当紧缩银根,央行利用货币政策手段,加强了对金融领域的控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及时控制了贷款规模的扩大,制止了国民经济过热的趋势。

4“.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以紧缩银根为特征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三年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经济趋于平缓,发展速度适中,到2006年国民经济呈现出贷款逐步增加,速度逐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为稳定经济发展形势,抑制经济领域泡沫,保证经济健康发展,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5.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6.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总理近日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此间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央行同时信息称:2010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10年3月5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今年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二是优化信贷结构。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强化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三是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四是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探索建立本流动的有效监控,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目前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走向分析

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国际经济探底过程已经结束,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复苏期。作为世界经济向暖复苏的领头羊,中国经济向暖复苏的势头极其强劲。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1.9%,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7%。这三个数据集中地说明了中国国民经济在今年一季度保持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回升向好的强劲势头,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这两个数据说明中国在扩大内需方针的指引下,内需驱动型的经济增长不断得到强化。一季度投资的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2个百分点,而消费的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9个百分点,说明中国的经济运行正沿着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有了可喜的进步。出口增长由负转正,进出口趋于平衡,一季度的出口同比增长28.7%,扭转了去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进出口的顺差14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79亿美元。进口增长了64.6%,出现了超常增长,这说明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动机,其拉动能力不断增强。三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2.5%,比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29.9%,回落了2.4,说明去年上半年贷款超常增长的局面已经得到控制,这有利于把目前低通胀的状况继续保持下去,有利于保持经济的稳定。为促进经济加快复苏,保持中国经济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有必要继续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特别是加大对生产型企业的投入,解决他们的资金困难,保证整个社会资金链的完整,促进全社会、特别是制造业的复苏,为实现GDP增长目标、保证充分就业提供财政保障。

上一篇:中国经济政府转型关键性 下一篇:国际物流货物运输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