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女性主义”时代的失落

时间:2022-10-16 07:28:18

中国“后女性主义”时代的失落

唐蔚明,德籍华人,英国牛津大学语言文学博士,曾任教于牛津大学,现任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外语分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记得在欧洲生活了近二十年后刚回国工作时,与一位在美国读完博士回国任教的女性朋友聊天,问起了彼此回国后最怀念海外生活中的哪一幅画面。我当时望着天津灰蒙蒙的天空回答说,应该是夏日里我常坐在德国科隆家外的莱茵河畔喝咖啡时看到的蓝天碧云和往返散步的游人的悠闲情致。我的女友则说她最怀念的是纽约华尔街上每天早晨西装革履,挎着计算机包,迈着矫健的步伐,昂首挺胸向前走的美国男人所特有的一种阳刚之美。我一听便心领神会地领悟到她对当今中国社会日趋“阴盛阳衰”的隐射,不过在此我想提及的是这一隐射中隐含着的另一层面上的意义,也就是笔者对“后女性主义”时代中国女性解放褒贬参半的感触吧:一方面是对现代中国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引以为豪,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对昔日温柔善良之传统女性形象日渐稀少的一种失落感吧。

时代中国女性解放的广度和深度是众所公认的。如果说新中国给中国妇女争得的是一个“半边天”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妇女赢得的远非仅是一个“半边天”,而是“大半边天”,甚至大有“整个天”的趋势。也许笔者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看到更多的是国内高等学府里的知识妇女在工作岗位上当家做主、大有支撑“整个天”的现象,而更令人佩服的是女教师们同时又是家庭的“主宰”,工作家庭两不误,终日忙碌不息,同事朋友间也很少有静坐下来交流彼此情况的机会。而中国的荧屏媒体世界展现的女性形象虽然斑驳陆离,绝不乏主宰家庭工作之“大半边天”或“整个天”的女强人形象,这些独立好强、敢于操纵爱情和经济主动权的女性形象固然可歌可泣,但这些荧屏媒体塑造的大多美丽无比的中国女强人似乎在其美丽的外表之下缺乏一种女人所难以言喻的内在自然之美,而现实生活中那些不一定都是美丽动人的女强人形象似乎也大同小异。在笔者看来,这一点恐怕要算当今中西女性在女权主义运动和妇女解放之后突显的差异了。西方社会的女性固然地位并不亚于中国女性,但表现在现实生活和荧屏世界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乐于留守与男性平等的“半边天”,男女的平等自由大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故而,西方社会在女权主义运动已发展至第三浪潮之后的今天,依然留有余地地崇尚着艺术和现实生活意义上的男性之阳刚之美和女性之阴柔之美。

建立一个真正的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和谐家庭和社会,首先应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只有在这一前提之下,男女相互间的自立、自尊、自爱方可得以实现,中国社会也才会在“后女性主义”时代既有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又有传统意义上的人性之美。

上一篇:2011 新女性主义:做足女人最优雅的姿态 下一篇:女人一优雅,世界就美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