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

时间:2022-10-16 03:45:05

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印度作为两个文明古国,有着太多的可比性,现在又都成为世人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同被视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然而相比中国而言,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独具特色,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本文主要就两国利用外资的背景和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印度 中国 利用外资

一、两国利用外资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大背景下,中国和印度先后逐渐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条件。对于资金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意味着外资流入的机会大增。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性大大增强,因此,更容易与本土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结合。

与印度相比,中国从1979年最早开始改革开放,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中国也最先认识到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加以利用,大力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而印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了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不过中国和印度在利用外资的背景方面也有其共同之处:

一是两国独立建国以来的既有经济发展模式都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寻求新出路。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了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5%,人均增长率只有1.3%,均大大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朝着自由市场经济方向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中国建国后20多年一直是一个经济封闭的国家,既存在所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极限和困境,又受到阶级斗争的折磨,经济大起大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低。1978年中国终于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为目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道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是两国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且积极把握这个机遇。印度为了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相配套,强调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并开放了资本市场。中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并举的外贸政策。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鼓励出口的政策目的,初期是为了解决外汇短缺的问题,随着开放进程的加速,逐渐形成了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路。

二、两国利用外资现状比较

(一)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印度

中国FDI流入量增长很快,在1990年FDI流入量为35亿美元,到2003年该数字达到535亿美元,是1990年的15倍。印度吸引FDI流入量在1990年只有4亿美元,在2003年也只达到42.7亿美元。印度引进外资不论从流量角度还是从存量角度都远远少于中国。2003年印度FDI流入量仅仅是中国吸引外资的8%,截止到2003年印度吸引FDI的存量也只是中国的6%。中国FDI流入占固定资本形成百分比和FDI存量占GDP百分比也都远远高于印度。

(二)中国和印度FDl流入产业结构不同

在中国,外资更多流向硬件制造部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购买力增大,对各类家用电器、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日常非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对市场寻觅型FDI有巨大的吸引力。2002年,73.5%的FDI流入制造业。在高新技术方面,世界强手如爱立信、通用电器、日立、东芝、英特尔、摩托罗拉等,都已经把中国变成其高新科技产品的硬件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核心地。同时,FDI为中国制造业的商品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989年――2001年之间,中国出口的年增长率为I 5%,其中利用外资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一半。

在印度,FDI更多流向软件部门,流向离岸服务业。跨国公司最初主要在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活动。印度的呼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IT服务业和研究与发展项目等格外发展。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在孟买和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预期目标是成为“世界办公室”,为世界各大公司提供办公服务。几乎所有的美国和欧洲主要信息技术公司都在印度活动,其中大多数在班加罗尔。外国公司在印度的呼叫中心行业中占领主要地位,其每年15亿美元的营业额中有60%由外国公司创造。相反,在印度制造业的出口增长中,外资的贡献则相对很小。印度的制造业一直保持依赖国内市场的模式,制造业领域很少有外资进入,主要是国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FDI相关联的出口只占印度制造业出口额的3%,即使在如今,该比例也只占10%以下。

(三)中国和印度总体引资环境差距较大

中国的引资环境总体好于印度。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改革25年来,经济得到飞快地发展。从经济增长率看,1982年到1992年十年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7%,1992年到2002年十年间为9%。整体投资速度增长也很快,2002年中国国内投资总额占GDP总值为41%。中国巨大的投资来源归功于利用外资和国内储蓄率较高两个方面。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物质基础设施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

印度成立于1947年,但其经济体制改革却比中国晚了10年,印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逐步启动经济改革。与中国相比,印度在1982年到1992年之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5.6%,1992年至2002年间为6%,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二。2002年印度国内投资总额占GDP总值为22.8%,仅仅是中国的一半。国内投资较少的原因是印度的FDI流入量和储蓄量都远远低于中国。2002年中国FDI流入量是印度的17倍,中国的储蓄额也比印度高出3倍多。

三、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一)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未能像印度那样,始终立足本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准则。内外资管理体制上的两套系统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外差别政策,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首要原因。内外资政策脱节,“为外资而外资”的问题近年仍然比较突出,表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上,内外资的差别待遇长期存在;有些部门和地区“唯外资是用”的行政倾向,进一步加剧了对内资特别是民营内子的政策歧视。而且,外资和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外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和我国的期望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当多的外资企业都形成了产业壁垒,外资产业成为独立的循环系统,内资企业无法进入外资的产业链。

2.通过利用外资引进的先进技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总体偏低,利用外资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不理想。

3.随着外资政策宽松化,外商“独资化”的倾向更加明显,个别领域出现了外资垄断或垄断迅速扩大的苗头,大量投资利润汇出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潜在压力不容忽视。

4.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不协调,“走出去”相对滞后,削弱了中国对外资的平衡能力,不利于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

5.外资替代内资效应挤占了本来就薄弱的民问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对外的依赖性。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1.注重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过去,中国政府比较注重引资规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评价外资的业绩主要强调三项指标:外资项目数、合同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事实上,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比单纯的规模更有意义。因此,需要从注重外资规模逐步转移到强调外资质量和受益方向上来。

2.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措施、税收标准、反垄断措施等,内外资应该享有同等待遇。

3.加强中印互补性经济合作。中国和印度利用FDI的前景良好,两国都具备大规模国内市场、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低工资成本和巨大发展潜力。近年来,中国和印度之间也在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2003年成立了中印软件协会。印度的几家公司因为印度国内成本不断上升而大举进军中国,将软件编程业务在中国完成,进而出口到亚洲其他地区。可以预料,中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很快成为软件业的强力竞争者。

上一篇:浅谈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核算与管理 下一篇:会计政策选择在税收筹划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