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选择在税收筹划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6 08:28:38

会计政策选择在税收筹划中的运用

纳税筹划是财会和税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纳税筹划是一门涉及税收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筹划日益成为纳税人理财或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如何在法律制度外生约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谋取企业利益,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在现有会计、税收制度条件下,不同会计制度的选择产生的收入是有差别的。企业必须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致力于处理好公允呈报与预期税负之间的关系,也要在税收筹划中注重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问题。

一、纳税筹划与会计政策选择

纳税筹划又叫税务筹划,是纳税人或其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觉地运用税收、会计、法律、财务等综合知识,通过对筹资、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进行事先的合理安排和筹划,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纳税支出,以谋求最大限度的纳税利益,实现企业税后利润及现金流量的最大化。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是根据特定主体的财务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会计政策及其选择贯穿于由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所构成的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属于企业财务会计的范畴,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

纳税筹划与会计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非常明显。可以说,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过程,也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下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会形成税负不同的纳税方案。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企业具有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内在动机,而税收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得这种选择成为企业长期、动态的优化过程。

我国会计政策和税法规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性的原则,不得随意变更,同时也规定了必要的变更,企业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就能获得合法的纳税筹划收益。所以,从纳税筹划的角度选择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每个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够达到递延纳税,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效果;能够缩小应纳税所得额,达到少纳税的目的;能够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我国的会计政策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记账货币、会计报表的构成和格式等;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如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

由于这些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以及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为纳税筹划提供了可执行的空间。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进行纳税筹划,不能单纯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仅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也要顾及企业外部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三、会计政策选择在纳税筹划中运用

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是企业为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通过对企业涉税事项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的预先确定和谋划,对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下的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的一种财务决策活动。

(一)存货计价方法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各种存货发出时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税法规定存货的发出按实际成本计价,可从上述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核算。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将会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及所得税产生较大影响。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时,要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及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当在持续通货膨涨的情况下,企业适宜选择后进先出法,以便产生较低的净收益,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如果企业正处于所得税的免税期,意味着企业在该期间内获得的利润越多,其得到的免税额也就越多,这样,企业就可以选择先进先出法计算材料费用,以减少材料费用的当期摊入,扩大当期利润;在持续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则适宜选择先进先出法,这样才能达到减轻所得税负担的目的。如果企业正处于所得税的免税期,企业就可以通过选择后进先出法计算材料费用,以减少材料费用的当期摊入,扩大当期利润;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选择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以避免企业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从而减少安排资金的难度。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折旧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税收挡板的效用。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年数总合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不一致,分摊到各期的固定资产成本也存在差异,因此,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将影响到各期成本和利润。这一差异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

1.折旧方法的选择

在纳税筹划中,企业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对纳税筹划最为有利的折旧政策。在非减免税期间,应选择加速折旧方法,使固定资产折旧提前扣除,使所得税的税基递延,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从而取得递延纳税的利益,这相当于依法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在减免税期间,通过采用直线折旧法提取固定资产折旧,与加速折旧法相对而言,可以延缓折旧的提取,增加减免税的所得,享受最大的优惠。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将用加速折旧获得的时间价值与非加速折旧取得的减免税利益进行比较后,再对折旧方法进行选择,以保证税后利益最大化。

2.折旧年限的选择

现行财务制度和所得税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有一定的幅度,企业可以在规定幅度内确定具体折旧年限。在一般情况下,通过选择法定最短的折旧年限计提折旧,提前提取折旧,可以获得所得税递延纳税的利益。在减免税期间,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延长折旧年限,推迟折旧的提取,增加减免税的利润,实现减免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如果预测在减免税期间赢利较少或无赢利,或亏损,会出现享受减免税获得的利益少于缩短折旧年限所获得的递延纳税的利益,或享受不到减免税的利益,应采用缩短折旧年限的纳税方案。

3.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的选择

固定资产经过一定的消磨、损耗,最终会残留一部分价值,这部分价值企业无法用计提折旧的方法补偿。所以,在计提折旧时,要将这部分价值从原值中扣除。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预计净残值率。预计净残值率的大小会影响折旧额,从而影响纳税额。所以,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可在法律界定的范围内,适当地将残值率下降1-2个百分点,了那么剔除的残值减少,就可以增加计提的折旧额,这样既合法,同时又达到了纳税筹划的目的。

4.用摊销方法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对跨期摊销费用常用的方法有:平均分摊方法、实际费

用摊销方法和不规则摊销方法。从企业纳税角度来看,对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如何实现最小税收支付及在费用摊入成本时如何实现最大摊入。 企业在选择费用摊销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对于已发生的费用应及时核销入账; 二是对于一些可预计的损失和费用,企业应以预提的方法提前计入费用;三是对于费用、损失的摊销期有弹性规定的,企业应选择最短的摊销年限,以获得递延纳税;四是对于限额列支的费用,应准确掌握其允许列支的限额,争取以限额的上限列支。

5.坏账准备的核算方法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选择对应收账款发生的坏账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直接冲销法,一是备抵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备抵法处理坏账。

(1)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选择

在备抵法下,坏账损失的计提方法有三种,即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由于按三种方法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额不同,使得期间费用、应税所得、应纳税额各不相同,这就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采用账龄分析法时,如果采用销货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由于未能顾及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中应包含的坏账数额,因而影响对应收账款可变现净值的正确计量。此外,采用这种方法,不修正以前年度估计误差,因而对估计坏账采用的百分比的合理性要求比较高,需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经常修订估计坏账的百分比以适应环境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较多地选择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

(2)环账准备计提比例的选择

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高低影响坏账准备计提额的多少,进而影响利润和税负,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多提坏账准备自然会使企业纳税减少,但运用此政策进行筹划时也必须注意多计提坏账准备使税负下降的同时,也会造成企业每股收益的减少以及股民对企业资金营运能力的怀疑等负面影响。

6.股权投资方核算方法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的持有收益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取决于投资企业的投资额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和两者的实际控制能力对比。当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的20%以上时,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根据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通过投资额的控制,选择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通常情况下,如果被投资企业先盈利后亏损则选用成本法,而被投资企业先亏损后盈利,则宜选用权益法。

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筹划时,应注意会计制度中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还有其他许多方面,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还可在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债券溢价摊销方法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等进行选择。

四、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会计政策选择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企业应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全面的比较分析,选择最优化的会计政策组合,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第一,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利税法。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企业不能为了少纳税而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违反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规定。

第二,会计政策选择应符合企业实际。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应以企业经营目标和政策为导向,充分考虑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可以说,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纳税筹划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企业政策的一种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法律可能会变更、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可能发生变化,企业应及时调整纳税筹划方案,避免税务筹划给企业带来风险。

第三,会计政策选择必须注意连续一贯。会计政策是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依据和基础,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因此,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政策一旦确定就不得随意变更。一旦符合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时,或者变更后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企业就可以变更其会计政策,但必须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有关情况。

第四,纳税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利润的最大化同企业其他收入一样,是需要成本支出的,税收筹划同样需要考虑筹划本身的成本约束问题。只有如此,才可能取得节税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会计政策选择应注重成本效益原则,综合全面地从企业的财务总体情况出发,建立在现实的财务会计制度基础上的税收筹划才能取得科学的依据和持久的发展。

上一篇:发达国家如何保护小股东利益? 下一篇: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现任现状、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