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16 02:24:26

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逐渐提高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加强,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需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笔者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并据此总结了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11-02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受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等原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呈现降低的趋势,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意识,对集体荣誉感和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低,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十分严重的阻碍。因此,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责任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社会范围内,一个人对社会或者他人的义务和贡献。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个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因此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和做法就是社会责任感。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较高,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是通过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上,除此之外,人们受教育程度、社会意识形态和国民素质也都是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表现。在当代,我国的发展十分注重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在我国,教育始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大学生的能力与国家的进退和民族的兴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始终关系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拥有和谐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社会的力量,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建立一个有责任的社会环境。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社会责任感是无时不在的,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责任感主要就是指一个人怀有对社会的关怀、责任和奉献,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较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制和类似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很多学生甚至觉得社会责任与自己很遥远,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学习,而不是承担社会责任。学生思想上的偏激,以及学校教育重点的偏差,都导致了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为低下,无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

(一)国家和社会缺乏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因素,社会责任感虽然是社会的普遍要求,是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但是归根结底,社会责任感是一种个人思想,在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因此一些高校的学生中出现了社会责任感较低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这些高等院校中,大学生对校规校纪缺乏明确的认识,无法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容易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第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物质财富,为了在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很多企业出现挣黑心钱的现象,这种不良的市场竞争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快速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网络存在很多不实信息,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更是肆意虚化和放大宣传效果,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形式化情况严重

地方本科院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中,关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课程形式化情况严重,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程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大高校中思想政治课程都是必修的重要课程,但是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因为其是必修课程就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而多数的学校都是通过大班授课和公共教室授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只是简单地根据教材进行讲解,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表达,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形成过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是主动教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较低。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进行定位,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与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最科学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课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并对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及时进行纠正。思想政治课程本身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思想交流会,或者辩论会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活跃课堂的气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和团队意识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思想和行为不易受到其他人的约束。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规范内化的一种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责任感通常是一种被道德捆绑的行为,多数为集体行为,很少有个人主动参与。但实际表明,个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主动参与活动,有利于人们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实际决定了人类的发展是无法脱离群体的,因此群体性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群体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很明显地看见自己的不足,并且通过其他人的帮助可以及时进行改正,在团队中大家共同努力,互相帮助,相互交流,互助监督,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

社会实践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来源,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指导性作用。社会实践虽然不属于大学的授课范畴,其实践性却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中并不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无法从社会实践中获取能力,也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且要动员和组织学生积极勇敢地参加。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选取的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听取学生的建议,选取学生主动提出来并且愿意积极参加的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在自我选择的情况下,提高承担责任的欲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一种思想和责任,始终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各地方本科院校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09,32(02):185-189.

[2]李英.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房地产导2013,10:394-395.

[3]毕宪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04):54-56.

[4]蔡先,林克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培养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5(03):22-24.

[5]张玉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现状及其强化措施[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08:41-42.

上一篇:论陇东红色歌谣的现实价值 下一篇:中学生物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