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信俗的社会功能

时间:2022-03-27 03:50:59

地方信俗的社会功能

摘 要:民间信仰主要是指在普通百姓中流传的神灵信仰,包括围绕这些信仰而形成的仪式活动,陈靖姑信仰以及由其产生的民俗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陈靖姑信俗为例,探讨民间信俗的社会功能:解释民俗事象功能、满足个人物质以及精神需要的功能,同时陈靖姑信俗还体现着国家与地方的共谋互构。在现代社会,陈靖姑信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认同感,沟通着海峡两岸甚至世界各地信仰圈内华人华侨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民间信仰 陈靖姑信仰 正祀 国家共谋

Abstract:The folk belief refers to the gods faith which spreads in common people,including ceremony which related to that belief.So we take the belief of Jinggu Chen for example.Our interest is 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se folk beliefs,consisting of explaining folk customs,fulfill individual needs.In addition,the belief of Jinggu Chen reflects the state consults with local force.In modern society,the belief of Jinggu Chen has bee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t reflects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nation,and adds to national centripetal force and recogni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What’s more,the belief links up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Keywords:the folk belief;the belief of Jinggu Chen;official sacrifice;the state consult with the local forces

一、引言

民间信仰主要是指在普通百姓中流传的神灵信仰,包括围绕这些信仰而形成的仪式活动。虽然与宗教相比,民间信仰往往没有特定的组织系统,教义或是特定的戒律。但是这些民间信仰往往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并经过年深日久的积淀,成为一定影响范围内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风俗,就是一定的民族、人群,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已经形成习惯的文化现象。风俗同样也是被一定影响范围内的民众广泛接受,并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由此可见,这里所指称的以陈靖姑信仰为例的民间信仰发展成民间信俗,已经不单单是个体层面的相信或者尊重,更是一种集体意识或者集体无意识的表达。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境内重峦叠嶂,气候潮湿温热,各种蛇虫等动植物视当地为繁衍的天堂,病菌也易滋生蔓延导致瘟疫流行,严重威胁到了当地民众的生命健康。《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之《严助传》中就有关于严助力劝汉武帝不可兵发闽越的谏书,其中就以闽越恶劣的自然环境容易夺走士兵生命为劝阻的主要因素。可见当地民生之多艰、地理环境之恶劣。当地百姓在知识能力水平皆有限的情况下,在遇到危险或不可测的情境中,开始寻求神灵的帮助。唐宋时期对于道教的极致推崇与闽越地区自古就有的好巫尚鬼的巫觋氛围相契合,巫道思想在闽越地区千百年的传播中,大批的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经由当地民众的“造神运动”成为了担负起一定神职的崇拜与信仰的对象。结合当地三面环山的与世隔绝的自然环境,原始的信仰崇拜长期流行。因此,灾害丛生的自然环境与自古以来浓重的神灵信仰的氛围成为了福建地区民间信俗至今能在当地居民心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的客观背景。

在福建地区信仰崇拜的神灵体系中,陈靖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地方女神。与其他地方民众自行创造的神灵信仰相似,陈靖姑信仰最早起源于唐代后期的关于陈靖姑的传说。世人感念陈靖姑生前驱魔辟邪、祈雨救灾的恩德,在古田建临水宫以纪念。建庙祭祀,也就意味着陈靖姑完成了她由人到神的转变,临水夫人成为了“扶胎救产,保赤幼童”的民间女神。

陈靖姑文化,2006年经省市政府首批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感兴趣的地方是,在信仰陈靖姑文化的文化圈内,陈靖姑传说本身以及由此演化的信仰、习俗是怎样在与地方的互动中发展并在当地民众的人生礼俗、灾病变迁等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方面发生作用的。

二、关于陈靖姑信仰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陈靖姑信仰的研究卷帙浩繁、种类繁多。这一现象,大概根源于千百年来陈靖姑信仰形成的广泛影响,为各种类型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文献基础、广泛的传播途径。关于陈靖姑的生平、民间传说、信仰仪式等都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在此,笔者将这些文献资料大致归为五类。

第一类是关于信仰、信俗的研究。该类文章以深厚的文献功底、翔实的史料研究,探讨了陈靖姑信仰产生的源流、历史的变迁、以及对民俗活动的影响。叶明生《陈靖姑信仰略论》[1],黄新宪《陈靖姑信仰的源流及在闽台的发展》[2],石奕龙《临水夫人信仰及其对民俗活动的影响与解释》[3]等多篇文章都是这一类型。

第二类是关于宗教、仪式的研究。该类文章主要针对陈靖姑所属民间宗教的归属做出了探讨。连镇标《多元复合的宗教文化意象——临水夫人形象探考》[4]文中从临水夫人的原型入手,逐步考证到临水夫人的道家形象、儒释道三教对塑造陈靖姑形象的影响以及教派渊源。詹时窗《临水夫人的道派归属与社会影响》[5]一文中从民间文学作品、地方志等文本入手,考察临水夫人陈靖姑的教派归属,在不同的文字记载中却发现了佛教与道教的不同影响。

第三类是关于文学、杨式榕《中陈靖姑形象的俗文化意识》[6],从《闽都别记》的文本出发,探讨陈靖姑艺术形象的俗文化意识,指出儒释道三教文化、福建地域文化、明代神魔小说对于陈靖姑信仰形成的重要作用。林亦修《展演民间社会生活本质的民间宗教——温州和陈靖姑信仰阐释》[7],从《灵经大传》入手,通过文本分析,解读出民间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

第四类,文献研究与田野报告。对于陈靖姑信俗的研究中,也有不少作者展开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对于当地文化的纵深研究做出翔实的探讨。庄孔韶《福建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8],李亮《青田县龙现村陈靖姑信仰探析》[9],丘国珍《畲族女神信仰初探——以闽浙地区为考察中心》[10]等多篇文章从田野工作的角度搜集史料,研究某一地区、村落中陈靖姑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类,文化综合研究。如蔡朝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福州市为例》[11]一文,将福州市的非物质文化放入旅游开发的模式下探讨,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原则与建议,丰富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寻找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三、以陈靖姑信仰为例,对地方信俗的功能探讨

(一)地方信俗具有解释民俗事象的功能

民间信仰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要关联于一定的习俗活动。民间信仰与宗教相比更加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这来源于民间信仰产生的习俗活动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陈靖姑生前降妖除魔、保护百姓,临死前更是发下了“吾死后不救世人产难不神也”的宏愿。百姓感念恩德立庙祭祀,陈靖姑成了扶胎救产的神灵,民间传说中也多有描述陈靖姑死后现身救产的情节。

人们不仅仅前往临水宫等主祀陈靖姑的宫庙祈求生产顺利,还衍生出了一套民俗活动。在闽北地区就流传着“祈花添丁”的习俗,相传临水夫人乘坐的銮轿是百花轿,当地民众以花代表着婴儿。希望怀孕的妇女向陈靖姑祈花——祈子,以求得添丁。在古代,医疗技术有限,人口再生产面临极大的风险,人们希望通过拜神求佛来帮助妇女顺产。陈靖姑作为保佑“扶胎救产”的女神,在当地,家中有怀孕妇女时,每逢初一、十五供奉祭拜陈靖姑神像不辍,以求得平安顺产。婴儿诞生后,还有拜神认“契母”的传统,从孩子出生直至16岁成人,家人希望孩子平安长大,于是人陈靖姑为“契母”,以求得神灵保佑。另外“请奶过关”、佩戴香袋、百家锁等习俗也有着保佑孩童健康成长的功能。另外,在闽北地区,相传正月十五是陈靖姑的诞辰,因此,当地各宫庙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各地宫庙前往古田临水宫给陈靖姑神像烧头炉香并迎神回宫。正月十五这日,还会抬着陈靖姑的神像巡行街市,路上鼓乐齐鸣、张灯结彩,当地民众焚香膜拜、热闹异常。

(二)地方信俗具有满足个人需要的功能

而民间信仰向来具有包容性,人们并不像信仰某个宗教的信众那样有着特定神灵体系的信仰,往往排斥异教神灵。一个地区会有很多民间神灵信仰,他们并不相矛盾、冲突。同时民间信俗还具有实用功利性。人们需要求得神的力量来满足个人需要,这种个人需要既有现实物质生活的满足需要,还有求得心理安慰的满足,这种个人需要常常是扎根于对于未来的无知、对于疾病的恐惧。正如文章开篇所提到的那样,福建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疾病多发,民众生命健康易受威胁。人们祭拜陈靖姑等地方神灵,最基本的来说,就是求得身体上的平安,在怀孕、产子等人生礼俗上,也希望得到陈靖姑等神灵的庇护。另外,相传闽越地区民生多艰,当地男子常常外出谋生,在家中等候的妇女自然也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祖先崇拜的祭祀中,妇女往往是不能参加的——女性被认为是不洁的而不准进入祠堂。但在一般宫庙的祈福活动中就不同了,妇女成了这类祭祀活动的主体,这也正是他们排遣心中不安的有力途径。因此这类信仰活动充当着“调节器”的作用,既是平日辛勤劳作、乏味生活的调节器,也是宣泄被压抑情感的调节器,就如同社会控制中的“安全阀”的功能。

(三)地方信俗还体现了国家与地方共谋互构的功能

陈靖姑由一个民间传说上升为地方神灵信仰,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除了自身生存的活力,地方民众日益加深的尊崇与对传说的创新之外,还归因于该传说逐渐为上层社会所接受,以国家正祀的性质被保留了下来。

最显而易见的是各朝代对于陈靖姑其人的追封。民间对于陈靖姑女神的称谓一向众多,如顺懿夫人、慈济夫人、临水陈夫人、大奶夫人等。而在古代上层社会,由朝廷出面的追封也一直存在。南宋淳祐年间,被宋帝追封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清代乾隆年间陈靖姑被封为“天仙圣母”;道光年间,皇后难产,道光帝向陈靖姑祈求相助,皇后果然平安生产,道光帝大呼:“临水夫人真乃朕再生父母”,遂封为“护国太后元君”;咸丰年间,又被加封为“顺天圣母”。

由此而来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作为表达古代官方态度的朝廷,会对陈靖姑信仰如此重视,甚至将其提升到了“正祀”的范畴?本文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像陈靖姑这样的地方神灵信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影响范围广,已经构成了当地民众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想要拔除,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利用这些民间信仰,愚弄、威吓民众,以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赐额和封号已成为地方势力借地方信仰的的力量争取地位以及扩大自己力量的手段。而国家额采用赐额和封号的方式将地方神灵与信仰的民众一同进行社会控制,维持了地方统治秩序的稳定。

四、结语——陈靖姑信仰文化的当代意义

民间信仰——那些在百姓中流传的神灵信仰——还有那些依附于这些信仰而产生的习俗活动,在他们自己的文化圈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既可以解释当地众多的民俗事象,还可以满足民众在物质、精神上的需要,另外,还在以民间神灵信仰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与国家的博弈中,变成了两者同谋互构的养分,既让地方势力在此过程中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也让古代的封建势力更好地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从古至今,民间信仰还起着促进信仰圈民众文化认同、凝聚民心,沟通海峡两岸甚至海外华侨的重要作用。陈靖姑信仰不仅存在于闽浙地区,还在台湾等地多有盛行,甚至遍及东南亚、北欧移民中的陈靖姑文化信仰圈。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传承,无疑成为沟通两岸关系、联系世界华人的精神桥梁。(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明生.陈靖姑信仰略论[J],闽都文化研究,2006(2).

[2]黄新宪.陈靖姑信仰的源流及在闽台的发展[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石奕龙.临水夫人信仰及其对民俗活动的影响与解释[J].民俗研究,1996(3).

[4]连镇标.多元复合的宗教文化意象——临水夫人形象探考[J].世界宗教研究,2005(1).

[5]詹时窗.临水夫人的道派归属与社会影响[J].中国道教,1997(1).

[6]杨式榕.《闽都别记》中陈靖姑形象的俗文化意识[J].闽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林亦修.展演民间社会生活本质的民间宗教——温州《灵经大传》和陈靖姑信仰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8(10).

[8]庄孔韶.福建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J].中国文化,1989(1).

[9]李亮.青田县龙现村陈靖姑信仰探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0]丘国珍.畲族女神信仰初探——以闽浙地区为考察中心[J].丽水学院学报,2012(6).

[11]蔡朝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福州市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上一篇:评析张培基译文《故都的秋》 下一篇: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服务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