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思考

时间:2022-10-16 07:02:58

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思考

[提要] 随着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需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生产流程以及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据企业需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进而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零对接,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校企零对接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式与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RS-2016-102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4日

在“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等诸多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区域特点,结合当前就业环境下相关企业生存现状、岗位需求情况,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我们明确了对所开设专业的定位,通过对人才需求的调研,确定了所开设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向,进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岗位能力的定义

职业岗位能力就是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专门能力,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能力或才干的关键才能。职业岗位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师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企业背景,熟悉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教师将企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适合于教学的学习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整体教学设计,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地有机结合。教师不定期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了解目前生产更新的新设备、新的维修技术,及时反馈相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够很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以能力为根本、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思想,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引入行业规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等方法,以实验、实训、实习等为平台,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三、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

高职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实践经验,但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学有上进心,学习积极性较高,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的知识。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职业教育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多采用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教学方式,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针对实际工作体系,按实际工作设计课程结构。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授课过程中贯穿实际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课题来设计学习情境。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

(二)将企业的管理和竞争机制引入教学过程中。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书的发放、材料的领取,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三)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讲解任务所涉及的原理知识,分配任务内容。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施、修正、评价等环节真正实现做中学。教师多采用示范、引导等方式辅助学生完成任务。

(四)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考核标准,实现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所开设的课程从企业需求角度出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教学任务。教师讲解原理,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实现学生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到掌握的整个过程。同时,多种实训项目校企合作零对接,如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运行情况,多元化的岗前实训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

五、以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为例说明实施情况

(一)课程设计思路。以电动机控制为主线,侧重于对控制线路的分析、检查、维修技能的培养,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和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分析和解决检修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

(二)课程的实施过程。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多媒体对本次课程的交流接触器的种类及应用领域予以说明,引入交流接触器控制的电机正反转控制这一典型工作任务,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接触器,分组讨论,教师对接触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电路予以讲解。教师在电路中设置故障,让学生分组讨论,说明可能出现故障原因,让各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点评。

为了更好地了解接触器,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室,教师讲解电工操作注意事项,教师示范链接接触器电路,学生分组操作。操作完成后,各小组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各组代表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总结收获。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港口码头,了解接触器的实际运行情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理论先导来奠定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掌握职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践进一步贴近企业用人需求。老师提供“教学做一体化”学习环境,贯穿“讲-演-练-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企业,提前与社会接轨,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企业的管理和竞争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体制,设计车间主任、班长、组长、质检员等职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巡查学生操作过程,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集体讨论,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工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控制线路的分析、检查、维修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任务完成后,同学们对自己作品的自我评估,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加深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同学间的互评,使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评估的过程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回顾任务,作品点评,总结技能,展示优秀的电路作品。

六、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教师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按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教师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所需职业岗位能力,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零对接。

主要参考文献:

[1]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2]陈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王瑜.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J].科学咨询,2014.3.

[4]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上一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下一篇: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