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思考

时间:2022-07-31 03:10:57

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思考

【摘要】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究其原因并找到激励措施,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等多家高职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入手,对大学生激励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了解和分析,并以全面激励理论为框架,提出了优化大学生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应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教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旨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 学习动力 对策 激发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本课题组面向天津市多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展开了问卷调查。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等多家天津市高职学院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了400名高职毕业生和在校和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3份,回收率为91%。毕业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到93份,回收率为93%。),以期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与影响学习动力的相关因素,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访谈,以深入探讨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根源。

一、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高职学生在校生的独生子女比例为38.46%,毕业生的独生子女比例为26.88%,整体呈上升趋势。68.13%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动力的主要外在因素”为“环境”,14.65%的学生则选择“父母”。如下表所示:

只有21.25%的学生认为所在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和“比较浓厚”。认为班级学习气氛“不太浓厚”和“不浓厚”的则占到29.67%。如下表所示:

经过对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高职生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的特点,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然而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困难、办学质量低、学生入学基础差、不良学习习惯、学校消极的管理方式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望与教师的认识不一致等都是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容乐观,“厌学”现象严重,学习动力、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的“90后”又相继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这些变化使得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要确保高职学生学习的质量,应通过相应的教育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全面成才的愿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要求,同时实现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机制及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强劲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很多高职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并不清楚自己今后的目标和理想。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校生在回答“您学习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时,有35.45%的学生选择“未来的前途”,23.77%的学生选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关于“您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吗?”这个问题,在校生的回答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有30.77%的在校生对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或目标模糊。

可以说,学生学生动力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教育机构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组织学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思考和讨论,加强学生对努力学习与民族振兴密切联系的认知,陪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完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学条件

自从高职学院生源不断扩招,个别学校就因为准备不足,在师资、教学设施、管理等方面出现了疲于应付的状况,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回答“您觉得学校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时,数据显示如下:

高职学院应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设施条件,教学实验设备条件、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等硬件因素,增加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增加图书藏量,兴建校园网,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加快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同时高校的教学环境应不断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工地等现场,让学生有机会边学习、边实践,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努力建设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使学生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在教学管理方面,加强学籍管理,完善考勤制度,严肃考试纪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奖励与惩罚制度。

加强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反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效果综合测评、考试管理等制度。加快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课程科学重组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实践教学。

(四)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学生科学就业观

毕业生对于“您曾采取过哪些媒介手段来帮助自己就业”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有17.73%的学生是通过学校推荐实现就业,这个数字远远低于选择“人才网站”和“招聘会”的学生。如下表所示:

可见,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使教学服务于学生就业的需求。加强学校方面与劳动就业部门的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招聘会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及时、充分的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良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五)提高教师修养和技能,强化学生学习信心

统计结果表明,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引导法”、“表扬法”和“奖励法”最受学生欢迎。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任课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学校方面应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鼓励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技能。鼓励教师改良教学方法、成绩评定方法,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手段,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并随之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收获成就感,以增强学习信心。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课程科学重组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实践教学。

(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学生内部驱动力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共有33.6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如下表所示:

可以说,要真正让高职生赢在职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取决于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加强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对高职学生未来人生走向的重要部署部署,具有长远和积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校和未来走向社会的方向,给予学习动力,有助于更早地适应社会,提升职业发展力。这是实现学生、学校、社会更好衔接的重要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就业指导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有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指导教师应安排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了解就业形势、政策法规的内容,使学生能围绕目标提高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包括理论课程建设和实践课程建设,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大学生行为,凝聚大学生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对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每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种个性特色是每所大学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的沉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八)积极参与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自我展示与理性思考的舞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竞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就能脱颖而出。高职学院应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展示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能体现学院的办学水平。

所以,应全面调动学生参与校内外技能大赛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技术、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搭建企业与教育对接的桥梁。

综上所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学以致用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应采取正确的思想教育对策和教学对策,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可以利用学习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激励、赏识教育、典型激励等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力。设计提升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过程中的目标导向、成果评测、激励措施等激励环节,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全面、长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水江.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0.9.

[2]韩瑞功.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2007.7.

[3]张红兵.高职学院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张和新.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机制刍议[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5]程洪荣,程洪玲,刘泽林.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及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基于生存视角的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研究》(课题批准号:Ⅻ3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燕(1983-),女,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东语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日语教学及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文化差异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对企业债务重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