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新课改的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时间:2022-10-15 08:33:05

对中国新课改的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教育跟着社会跑,这是当代教育犯的一个严重错误,教育应该用更高的价值来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跑。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人格;实际上就是一种贵族精神、共同价值或审美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境界,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最根本的成功之道。

在我看来,教育首先是一种精神训练,其次才是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中国教育的途径正相反,因此要重新开始并放弃以“德”为本而转型到以“美”为本,努力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此再造人格,这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观

任何一种课程设计,都是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编订出来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受一定课程观的制约。可以说,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课程。如果说,赫尔巴特的课程观是以“知识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杜威的课程观是以“能力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那么,我的课程观则是以“人格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

我以为课程就是“经验”与“建构”,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计划、学生、教材、教法、教具、环境七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的有机构成的时候,它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是变化的,随个体年龄的成长节奏而不同。课程的目标由教育的目标所决定。中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审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根据这一目标和知识结构三分法的模型,我们可以设计出中学阶段三层次的课程结构:

人文学科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艺术史、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宗教、科技发展史、舞蹈、摄影、戏剧表演、电影艺术等。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历史、地理、外语、社会学与生活、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

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兴趣小组活动、课后自由玩耍、野外体验式学习,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

以上的课程设计体现了“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观。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基础方法,活动课程是实践和多向度的拓展。显然,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对人文学科课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对中学生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的全面建构,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审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教育理想。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精神土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

二、明确两个问题

现在,我们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第二,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的目标与功能是什么。

中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首先表现在课程价值观的扭曲。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是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对立起来。

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为选拔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人的发展沦为选拔与考试的工具。

课程概念限制在非常窄小的范围内,课程成为成功的工具和手段。至于课程更广义的美学内涵与外延,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则被漠视。扭曲了的课程价值观造成现行课程体系中:以“语、数、外”三大学科为中心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过早分为“文科与理科”的课程结构,使得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态严重的失衡,功利性十足,很多时候“人”的成长就不能不放在一边了。

学生们普遍缺少人文教养,学习乐趣被剥夺,体质下降,情感世界干枯,不会思想,失去了人生的丰富与生命的尽性。在这样的环境压力和氛围熏陶下,不仅会失去独立观察、独立思考与独立创新的能力,而且也往往会淡化人最宝贵的善心和良知,就会牺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爱。这就是诸多教育悲剧产生的根源。

三、课程目标和功能

1,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体系评课标准,走出了课程目标单一的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我们现行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真理供人系统地掌握,由此导致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和课程实施的“灌输主义”倾向。

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认为知识技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基于这种新的价值观,使教学过程成为三维,即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科精神的充分展示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心胸并建构出个性和意义)――过程与方法(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整体布局,重视教法、学法以及思维方式的训练)――一知识与技能(明确目标、掌握结构、培养能力、复习巩固)”三维一体的统一。

2,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体系确立新的素质观、知识观与学生观,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该课程观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塑造我们灵魂的知识(价值形态的知识),如艺术、哲学、美学、道德伦理、生态文化、宗教等;第二类是放大我们手脚的知识(工具形态的知识),如科学、技术、工艺技能等;第三类是扩展我们视野的知识(事实形态的知识),如一般常识、历史、地理、风土民俗等。

同时,该课程观还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该课程从五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美真善爱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工作的关系。

3,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体系确立课程与学生精神生活的连续性,使课程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该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所以,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该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生与伟大名著的密切联系,增进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校生活的精神性与社会性,培养学生的美

感、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重要特色。

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始,要重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生命感受,让学生的心灵生活得到教育的真诚关切。心灵是精神活动的场所,心灵的本质就是精神,没有心灵精神就失去了居所和意义。

由此看来,重建世界的整体性,重建人类文化精神,重建形而上学本体论,重建人的哲学,重建人的终极价值、终极关怀与终极信仰,就要以“幸福”为中心代替以“效率”为中心,从培养适应工业社会与商业社会的人的价值体系中解放出来。改变目前从近代以来形成的“笛卡尔一牛顿机械时空观”主导下制定的以“语、数、科(即以读、写、算为中心)”这三门主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而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东西方智慧结合的“系统生态时空观”主导下制定的以“生态世界观(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体育、艺术(音乐、文学、美术)、数学、科学”这五门主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四、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教材与教法

如何把学科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转化为学生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站在结构主义的立场作了精彩的论述。他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向我们提出了四条好的建议

布鲁纳首先指出,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将来服务。服务的方式有二:一是特殊迁移,二是普遍迁移,也就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二者相比,后者最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论的中心思想:“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说,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布鲁纳还从以下四方面论述了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必要性: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他举了物理学、数学学习中的例子,然后指出不仅在物理、数学中是这样,而且社会学科和文学中也完全是这样。

(2)从人类的记忆看,他说:“除非把・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埋角牟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大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他认为,理解更基本的原理和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把事物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不仅学习特定的事物,还学习适合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事物的模式。

(4)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他主张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这里应指出的是布鲁纳把“迁移”这个概念引入了课程论。什么是迁移呢?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积极影响。凡是二者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就能产生“迁移”。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就很容易学会骑摩托车、骑三轮车。他把这种技能方面的迁移称之为特殊适用性。

另一种普通的适用性就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从学习过程角度加以浅释:一开始,你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把它们作为学习后继知识或问题的基础,去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于你掌握了前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容易理解后面的新知识,对遇到的新问题就容易解答,也就是能“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所以他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总之,他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理解了知识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可以独立前进;你无须为了知道各事物的属性而与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过对某些深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知道的个别事物。认识是个巧妙的‘策略’,你借此能够获悉许多事物的大量情况,纵然你头脑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并不多。”

应该肯定,上述布鲁纳提出学习的首要目的是“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学生掌握了结构,就获得了运用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的能力;然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基本概念,把它们当作认识和攻克其他问题的基础,其积极意义在于为解决“知识爆炸”时期的知识需求问题找到了一条途径。另外,布鲁纳提出的“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一个创见,是他在教学论和学习论结合上的一个贡献。为心理学上的学习理论应用在教学论、课程论和教务论上做出了范例。这个见解启发我们认识到,教学论应以学习论为基础,教学不仅应考虑如何教,而且还应重视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做到教学做合一。只有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才符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这个特点。

五、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主要教学方法

现在我可以提出为教育立心的信念与普遍的学科教学方法和学科教学模式,并对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主要教学方法做一承上启下的总结。

美产生于整体观照下的局部行动之中。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有效的教育实践需要在教育信念的主导下全面而系统地展开,我所倡导并构筑的为教育立心的信念,主要由以下的十大信条组成:

一、唤醒学生的美感是教学的起点;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三、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四、教学是围绕“情、知、行”合一这一结构而展开的;五、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学生们“情感的、认知的与行为的”良好习惯;六、教育的根本夫见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七、培养审美世界观的人应作为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因而,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八、完美的教育与教学要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经历“浪漫化、精确化与综合运用化”这三个阶段的系统训练才能完整与深刻;九、在我们讲授一门学科的时候,要采用以学科精神带动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的教学模式,通过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们走上好学上进的成长道路;十、认识与掌握一门学科,只有把它放入“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过程联系中去认识与掌握,才能较好记忆并走向深入。

若要搞好教育,还需要把握一个贯彻教育实践全过程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内在教育节奏,作为教育实践展开的精神结构。也就是说,教师从一开始,对什么是好的教育要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对整个教育的过程与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必须要有一幅清晰的心象,在美的“形象性、

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原则的主导下,以培养审美世界观的人为最终目标,以唤醒学生们的生命体验、唤醒美感和兴趣为中心,深刻体验与掌握“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的组合,使教学过程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展开,充满丰富的形象、温暖的感觉和生动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实践充满内在底蕴并趋于完美。

以上是我多年办学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得。如果说幼儿、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教育主要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来展开,那么,到了高中,则应集中精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来展开,要强化对学生们进行各门学科的准确的基本概念与各门学科的体系的知识传授以及综合能力训练。

我们今天中学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上普遍采用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解式教学法,教师们把学科的知识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一部分一部分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动接受知识,显然,这是一种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都不太理想的教学法。因为,它忽视了知识的整体观与知识内在结构的整体性,是一种机械的很容易被遗忘的学习。

“整体式教学法”则是把教学过程纳入三段式的“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系统思维过程中,在整体的观照下去学习细节的知识,然后再回到整体,完成这一循环后,对知识的根系与脉络的把握就特别的清晰,还要多次重复巩固,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良好的状态。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展开的过程中,“唤醒生命体验”的思维方式认为这是一个“情、知、行”合一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要从引动学生的情感入手,要善于引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实施唤醒教育,在个体体验性学习与多元开放陛的讨论性学习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心世界的学习冲动,能更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在这里,我们把教学作为唤醒教育的一种方式,意在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和方式方法上的局限,把学习活动当作学生生命体验活动来看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性与生成性,以期进一步拓宽、开创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天地、新境界。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采用唤醒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自学、讨论、学科结构分析与讲解、活动、实践来引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作为一个思考着的灵魂来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全面能力,这是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的首要条件,也是具备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开始。

当然,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高质量的进行,需要教师们根据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明确目标、掌握结构、培养能力、复习巩固”这四大学科教学原则的主导下,把“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加完整与深刻,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深深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优秀的教学应把学生们的学习引向一种彻底的生命体验。在我看来,生命体验是学习的起点,学习只有靠体验和理解才能把握。因此,学习任何学科要经历“体验―理解一实践”这样三个阶段的训练才能完整与深刻。学习科学如果注入了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审美体验的要素,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就成了艺术审美的过程,参与科学的活动本质上也就成了审美活动。

六、以学科精神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我要向教师们推荐一种“以学科精神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学科教学要采用一个普遍有效的“从体验走向理解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作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模型。这个以学科精神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前面我们论述过的智能结构的建构模式:智能结构的建构应遵循“学科=学科精神(哲学精神、美学精神、科学精神)+学科理论+学科技能”的三维立体建构模式,才能形成具有哲学精神、美学气质与科学实证的富有创造个性的智能结构。

认识与掌握一门学问,只有把它放入过程的联系中去认识与掌握,才能完整与深刻。学科精神、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在我们掌握或传授一门学科的时候,永远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去理解学科的内在结构与普遍的哲学原理。掌握的理论与技能,如果没有一种隐藏在更深处的综观全局而又生机勃勃的哲学精神、美学精神与科学精神作为内在支持,那么,无精神的理论与技能只不过是一种苍白无力而又缺少创造性的笨拙的工具。因此,从“体验―理解一实践”的系统思维过程出发,建构有哲学精神、美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智能结构就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制定、教材编写、课程结构设计与学科内容展开的最高指导原则并坚定不移地转化为我们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们可以把学习或讲授一门学科的思路概括为以下三大要点:

第一,领悟学科精神:学科的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学科的应用;

第二,掌握学科内在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第三,应用学科理论解决问题:做练习题与做实验。

比较一下我们现在的教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最缺少的就是学科精神的教育。当今课堂教学的“闷课”存在的“死”、“硬”、“涩”等问题,要靠“美”为中介来克服。

在我看来,以学科精神来带动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的教学模式就是一条最根本的“美的规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科书至少应花五分之一的篇幅来编写学科精神的内容,通过学科精神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们学科的历史观、学科的思维方式与学科的实际应用,拓展学生们的形象性、情感性与创造性的学科视野,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科的审美心胸,这是学好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动力基础。

学习的根本规律是: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审美体验才能进入内心。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或没有引起学生们的生命体验与审美共鸣,那么,这种学习只是浅表的必然缺少内化的多半会遗忘的学习。事实上,“学科的精神――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学科的练习题训练”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长久以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基本上没有学科精神这一部分内容。由于缺少对学科精神的领悟、彻照和穿透而升华出的审美境界,我们对学科的学多只是一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机械记忆。其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悲惨结局。

我真诚希望我们国家能编出有学科精神的教材,我们的教师也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一体的评课标准,采用以学科精神带动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的教学模式,通过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实践,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们走上好学上进的成长道路。

上一篇:浅议体育教师如何树立威信 下一篇:中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