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7:27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篇1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西医类; 职业院校; 护理专业

笔者在西医院校从事中医药文化教育近30年,亲历了西医院校特别是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由盛而衰。作为中医药文化教育者,面对护理专业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反思我国有关中医争论及在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至关重要。本文试探讨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弘扬中医药文化诸问题,以期得到更多同仁的关注。

1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医药文化教育现状

1982年,卫生部颁《教学计划》中规定:中专护理专业开设《中医学基本知识与针灸学》课程,总课时为72节。很长一段时间内,西医院校中的护理专业作为必修课,都开设了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

进入21世纪后,2001年,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时”,将医学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中医课程修订为“选修课”[1]。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两部委联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将3年制护理专业、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中医课程,全部列为“选修课”。所谓“选修”,实际上就是变相取消。因此,绝大部分西医类职业院校中的护理专业,或取消了中医药文化课程,或大量缩减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教学课时。

2011年,在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中,首次纳入了中医药文化内容,但由于总数270道题中,中医药文化试题仅有2道题,只占2分,部分西医类职业院校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医学职业院校依然取消了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大部分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中医药文化课时仅有18节、30节、36节等。由于普遍存在中医药文化教育课时偏少,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学生动手机会较少等情况,使临床护士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缺少,尤其对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中医药知识,了解甚少[2]。目前,我国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2 中医药文化在中国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传统。它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以及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1 中医药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与结晶。时至今日,父辈、同辈们在勉励、叮嘱后辈时的“用心读书”、“用心做作业”等话语,都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因为在中医药文化里,将具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都归属于心。同样,凡与此有关的汉字结构,大多数字的偏旁均为“心”旁,如思、念、想等字。另外,人们练气功、拔火罐、喝凉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中医药文化息息相关。

2.2 护理工作中中医、西医碰撞不可避免 我国现行的卫生方针与政策是“中医、西医、中西医并重”。即在中国特色卫生事业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现阶段并存;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现阶段都属于我国的主流医学。而且,中医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的绝大部分护理人员,将来主要在国内从事护理工作;大多数护士,将来也要到基层从事护理工作。

中医、西医医疗的对象都是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和现代医学的碰撞的日益加剧。而工作于基层的护士,有意或无意间,都会遇到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碰撞。这种碰撞,就要求我国西医类职业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对中医药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这种碰撞,使工作于基层的护理人员,希望也能运用中医护理技能,对病患、伤残人员开展相关中医护理与疾病方面的中医健康指导。

3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继续开展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概括。仁,强调仁者爱人,生命至上;和,突出崇尚和谐;精,即医道精微;诚,指重视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4]。因此,在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3.1 有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基础之上的。在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与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下,中医重视从宏观辩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把握人体生命活动[5]。相对以解剖实证为准则的现代医学,令护理专业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同时,她们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医药文化内容,如用心读书,胆大、胆小、胆识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道他们已经在应用中医药文化语言。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才能使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有所认识和了解,才能明白:在中医药文化里,胆在人的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正确地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6]。胆大、胆小、胆识,其实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以及作出决定的能力大小而言。并不是说谁的“胆囊”真的大或真的小。

3.2 有助于培养更多愿献身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护理专门人才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我国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几乎是学生的唯一一次中医理论初始文化正规教育,这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观点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7]。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才能真正使中医药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更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观点得到认同;才能真正理解不少中医药话语都属于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只有更加了解中医药,喜爱中医药,才能激励更多护理专业的学生关心中医药,愿献身于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专门人才。

4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内容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内容,根据专业的特点,学习的内容、课时数而有所不同。

4.1 高职护理专业的学习内容 高职护理专业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知识、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中医护理常用技术、中医养生与常见病证的护理与健康指导等内容。(1)中医药学基本知识: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只有认真学好了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学习阴阳五行、藏象、病因、中医护理原则、中药方剂基本知识等内容。(2)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主要来自于中医传统的护理理论与方法,并汲取现代护理中有关的理念、模式而形成。主要学习中医病情观察、中医一般护理、辨证施护总纲等内容。(3)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护理形成了一套与现代护理不同的独特的护理技术。主要学习针灸、推拿、拔罐、拔罐、刮痧、耳针、熏洗法、贴药法、坐药法以及穴位注射等内容。(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健康长寿。中医数千年来形成的丰富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养生原则与常用的养生方法。(5)常见病证的护理与健康指导:通过常见病证的护理与健康指导的学习,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能掌握指导病患、伤残人员的必要的保持或恢复健康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消除、降低或避开危害他们健康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他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助于他们早日康复或恢复。主要学习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方法与健康指导的内容。(6)学课时:学课时宜108节。其中实践课时应占30%。

4.2 中职护理专业的学习内容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知识、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及中医养生等内容。(1)中医药学基本知识:主要学习阴阳五行、藏象、病因、中药方剂基本知识等内容。(2)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学习中医病情观察、中医一般护理、八纲辨证施护等内容。(3)中医护理常用技术:主要学习针灸、推拿、拔罐等内容。(4)中医养生:主要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常用的养生方法等内容。(5)学课时:学课时宜72节。其中实践课时占40%。

5 小结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开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是让年轻的护理人员了解、认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的最好课堂;是全民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一环。它能使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3]胡海燕,方虹,王彩春.高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中医教学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8):16-17.

[4]张其成,刘理想.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核心价值[J].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7(3):1-3.

[5]李正安.中医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5.

[6]张珍玉.中医学基础[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

[7]李勇进,徐晶钰.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目的[J].中国医药科学,2013,3(4):143-144.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篇2

【关键词】 中药;科学技术;发展;对策

中医药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繁衍做出重要贡献,中药对于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今,国际医药领域竞争激烈,虽然我国中医药发展健康平稳,但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中医药产业明显处于劣势,如何将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接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发展道路,关系着中药发展的未来[1]。本文收集近5年关于中药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以我国中药行业状况为背景,对中药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探索适合新时代中药发展的新模式,积极为中药领域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1 中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国外医药领域缺乏对中医药的了解 中药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国学传承,从古至今,中医药在我国疾病斗争史在占有重要地位,其应用范围是十分宽广的[2]。在西方国家,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中医药理念存在一定的偏歧。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到来,如何顺应潮流、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关系着中药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国外专家对于中医药文化及思路不甚了解,习惯性思维造成对我国中药文化理解的偏歧。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药物性能需从四气五味入手,药物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如何让西方国家更全面的了解和接受中医文化,是关系到他们是否接受中药、发展中药的重要途径。

1.2 有待提高的科学技术 中医药行业发展的迟滞和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我国中药相关产业的科技实力偏低,时长覆盖面更是不及邻近的日韩两国,国家对于中药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产业阶段,出口中药材和相关产品动能明显不足,对于中药的科研项目、质量检测、安全检测、生产监管等领域尚缺乏统一指标,不符合国家市场对于医药产业的准入指标[3]。

1.3 尚待健全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环节 中医药在我国使用历史久远,但是其专利和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较迟,相关法律条文缺乏约束力,导致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弱势,中医药产业相关机构及相关制度不完善,保护范围涉及面较窄,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4 国家扶持力度不足 国家对于中医药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偏低,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我国中药产业人力资源、政策保护、资金力度都缺乏竞争力,政府应当对中药产业及相关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打造适应现代化的中药产业品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药事业发展道路。

2 加快中药发展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 中医理论是世界上最完整、系统、规律的古老医学体系,中医药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繁衍做出重要贡献,中药对于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国家中药机构,增强中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了解度,这样中药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广阔。

2.2 培养更多中医药专备人才 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中药材的药理、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和阐明,加大对医药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我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和科技支撑。对中药产业和企业产品质量严格把关,选择国际化药品质量标准作为指标,提高医药行业在国际中的认可度。加大对古方、验方的研究,运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相结合,加速新药特效药的研发,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4]。

2.3 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注重中医药产品品牌及产权的保护意识,国家应当增加对高级中医药专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关注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动态,建设中医药产权专门机构,提高我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断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加工、采集、质控、检测技术,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质量和技术储备,借鉴邻近及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提高中药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竞争力[3]。

2.4 完善中医药行业发展及保障制度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亲给的中医药行业发展道路,对中医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等项目综合管理,节能减耗,增加对中药材资料的偶差、普查,稀有资源应当尽量减少使用并努力寻找替代品,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为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做长远规划。

3 总 结

中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国际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应当加大政府扶持,提高相关产业品牌的竞争力,增大对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中医药的宣传,配合新理念、新技术的培养,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强化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界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我国中药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解决对策是促进中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17.

[2] 杨春云.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亚太传统医药,2010,6(5):125-126.

[3] 宋承,刘志平.简述中药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J].中医外疗,2007(20):31.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篇3

【论文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教育 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 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 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1)以典型乡土文化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对本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知名人物、文化古迹等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如以 “长江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的发源地”等三峡考古发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秘密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又如处于长江边,以“水文化”为切入点,从“大禹治水”、《易经》论水、五行之水、人体之水、自然之水等方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去思考中医、去理解中医。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篇4

中医药对外教育现状

自195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以来,我国中医药对外教育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截至到2009年,我国4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已有25所院校具备了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1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可接收学习中医药的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另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留学生已增长到了5000人。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国别逐年增多最初的中医药对外教育对象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日本、韩国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国家都是教学开展的热点,欧美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然而,随着中医药影响在世界的扩大,特别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2002—2005年传统医学全球战略》后,更多国家认识到中医药存在着巨大的现代应用价值,许多欧洲、美洲、非洲的学生也开始把目光投入到了中医药领域。目前,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展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影响已经走向广阔的世界各地。可见,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留学生国别的增多促使中医药对外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其中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理解的缺失尤为突出。

留学生在中医文化学习中的障碍

来华学习中医药学的留学生既有来自汉文化圈的近邻,以日、韩留学生为代表,也有来自大洋彼岸的远朋,如欧美学生。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这些学生普遍都遇到了中医文化的理解障碍,并严重影响其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

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3],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篇)等内容时,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此外,中医学考察人体的生命活动时,往往以生命活动的动态形象为主,而形体器官的物质性为辅,即以功能之“象”来界定“器”。比如:“心”从西医解剖学角度看,只是一个实质的脏器。然而在中医药学中,“心”不但是实质之心,更是神明之心,心不但能主血脉,更能主神明。这些内涵相对模糊的概念层出不穷,对于已习惯了明确概念、恰当判断和严密推理的留学生来说,准确理解这些内涵绝非易事。

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4]。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说明四季常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其中“规、矩、衡、权”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然而大部分留学生习惯逻辑思维,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因此很难进行联想,难以接受注重经验和直觉的“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可见,中医文化理解的不足既是广大留学生面临的学习困难,也是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开展中医文化教学,变瓶颈为突破口,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之一。

中医文化教学策略

确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季羡林先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据说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这说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有的最后不下定义……所以我个人理解的文化是非常广义的,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文化”[5]。周思源认为“文化就是生活”,“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6]。程裕祯则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7]。可见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中国传统医学来源于古代哲学,是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领悟,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一方面也对现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中医药学具有文化的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在语言、文化、甚至思维方面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意蕴,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的中医药学,只有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传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所以,“以文化解读中医”是根本,更是捷径。从文化的角度开展教学,培养留学生立足文化来理解医学,最终达到用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目的。

分阶段设置中医文化教学内容

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汉语进修课程,而应涵盖汉语言和中医文化2个层面,除了开设常规汉语课程,对留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语言技能训练之外,还要适当增加文化因素,开设中医文化课程。目前许多院校也作出了尝试,北京中医药大学实现了汉语预科与中医专业本科的衔接,针对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注重通识教育和人文道德的培养;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汉语进修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元素,立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中医专业特点,研发出了一套将汉语学习和中医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中医汉语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浙江中医学院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课程,这些实践都为中医院校预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总之,留学生通过学习具有中医文化内涵的语言课程,一方面提高了汉语水平,一方面也获得了对中医药学更为直接的认识,而且对中医专业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语言方面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p#分页标题#e#

专业学习阶段充分挖掘中医专业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中医药经典古籍的文化教育,从中医知识层面培养留学生的整体观思维,有意识地加强留学生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构建初步的中医思维模式。

丰富留学生中医文化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的研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对中医文化教材的丰富和完善更为重要,如:教材立足点的转换、语言知识的层级化、中医知识的合理渗透、中医专业术语的规范等都是亟待完善的环节[8-9]。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篇5

[关键词]新媒体;中医药文化传承;SWOT分析法;途径

从技术层面讲,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从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2]。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这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威胁T(Threats)、机会O(Opportunities)进行分析辨别,同时,估量组织内部的劣势W(Weakness)与优势S(Strengths),制定有效战略计划的方法。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进行SWOT分析,以期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很有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学以其显著的临床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影响大、资源广、底蕴深的鲜明特征。中医药文化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系统的医学典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3],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无与伦比的感召力。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展现中医药学独到的医学价值和文化魅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变,逐步提升中医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4]。

1.2有助于促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

陕西省是中药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药资源大省。秦巴山脉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孕育了数以千计的中草药品种,素有“天然药库”和“秦地无闲草”之美名。陕西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医药历史悠久,是药王孙思邈、神医扁鹊的故里。陕西中医药产业产、加、销一体化链条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对于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很大潜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部署以及《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颁布实施,中医药与旅游、养老、康复保健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挖掘和传播陕西中医药文化精髓,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

1.3有助于满足群众对养生保健信息的需求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5]。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危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医疗保健、健康养生的追求更为迫切。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推动应用中医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服务。

2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客观准确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内部和外部条件,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具有一定决策性的结论。新媒体环境下,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出一系列利用优势、抓住机会、改善劣势和降低威胁的策略和建议,能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6]。

2.1优势分析

近年来,新媒体以其海量性、即时性、超文本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微博、微信、QQ等技术手段传播中医药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是新媒体拓宽了中医文化的传播渠道。新媒体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够借助定制短信、分享视频等方式,使受众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传递行文,开辟了新的传播路径和渠道,实现了传播的优化组合,大大提高了公众对社会信息传播的参与性[7]。二是新媒体扩大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受众面。新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通过多方向、多维度的交流,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导致的互动不足的缺陷,不断延伸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空间和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沟通交流,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三是新媒体提升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新媒体可根据职业、生活、兴趣、地域等不同因素来细分受众群,并以此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目标受众,针对性的选择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进行中医文化的有效传播,拓展了中医药文化的覆盖范围,也产生了创新独特的传播效果[8]。

2.2劣势分析

新媒体主导下的中医药文化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远比传统媒体大的多。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有发言权,这就为虚假信息乘虚而入提供了可能,从而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冲击。一方面,随着许多养生保健、营养搭配、食疗知识的普及和保健技术的推广,有些个人或团体受利益驱使,通过新媒体大肆宣传中医药知识,但是要么偏激执拗,要么抄套别人,使受众不能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或者在网络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利用所谓的偏方、秘方,四处行骗,败坏了中医的名声,使受众无法解读中医学术内涵,无法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在“院校教育”模式下,许多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中医药文化底蕴不足、中医经典理论理解能力下降、中医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缺陷。同时,受传播门槛降低、传播主体增多、信息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会使一部分人因为认识上的偏见,误解中医知识体系,不相信中医药的科学性,把中医药与阴阳八卦、封建迷信等同,这些都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了劣势影响。

2.3机会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党的十以来,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场合发表了有关中医药的重要讲话,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球中医热的兴起和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和载体,大量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和信息被整合和传播,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延伸了文化传播的空间,也推进了中医药文化向外部开放的进程。

2.4威胁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中医药信息的者身份复杂,既有卫计委公职人员、医学界专家、医护人员、药品推销商等,也有新闻记者、中医药专业在读学生,患者等。受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新媒体缺乏“把关人”对中医药文化信息进行审查和筛选,容易出现中医药文化传播信息良莠不、真假难辨的现象,致使广大群众面对海量的中医药养生知识却感到无所适从。原因在于有些专家讲的内容多是自己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并没得到广泛认可;有些专家一边宣传科普知识,一边推销自己或企业的产品,目的不纯;有些所谓的专家本身不是医生却在讲医,内容一塌糊涂,极其不负责任。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严重边缘化,面临着变异和流失的威胁,社会上接连出现一些反对中医药的声音,观点十分偏激,一些纯粹的中医药知识传播面临断代,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会遭遇“不当占有”和“不当使用”。

3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中医药文化要想在全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要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即时性、互动性、多元化等特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宣传,加强与大众沟通互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懂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氛围。

3.1加强网站建设,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阵地支持

在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中,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要职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快捷、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和优势,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新渠道、拓展新空间、搭建新平台。一要开发和完善新媒体宣传的技术模式、软件模式,建立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网站,不断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构建全面、丰富、及时的网络宣传阵地。二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中医药典籍的保护、抢救和整理,深化基础理论的研究,认真做好中医古籍特别是孤善本的整理研究,汇集古代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精华,建立中医古籍数据库、中药材图片库等,及时在网站上推送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精品,不断丰富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内容。三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要广泛与哲学、戏剧、书画、文学、影视等多界合作,以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事件,如神农氏、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为原型,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医药的诊疗技术及核心价值,使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医、热爱中医。

3.2丰富载体建设,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环境支持

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搜索、交际等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更多的渠道、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了解形形的价值观和文化现象,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思维方式。围绕“传播中药文化,弘扬国药精髓”主题,一要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特别是利用别人成熟的技术、平台、渠道、手段等借力推进,大力发展中医药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手机报等,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的载体,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微博、微信官方账号,促进中医药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二要发挥微信、微博平台以及各类舆论主阵地的作用,开通备受群众喜爱的“食疗药膳”“名医名药”“妙手点穴”等栏目,综合运用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等有效融合,实现信息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满足受众多种体验需求[9]。三要针对不同载体和不同受众,围绕中医药改革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需求,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表现形式、叙事方法、语言风格,有针对性生产特色信息产品,讲好中医药故事及以内容优势形成发展优势。

3.3强化队伍建设,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人才支持

中医药科普知识一定要找权威、有资质的专家来讲,内容不仅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还必须是规范的、共识的东西,不能夹杂商业目的。一要遴选并培养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建立健全各级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组。二要加强新媒体工作人员的选配。要认真选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新闻传媒专业人才,与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一起,用专业的视角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三要重视业务水平提升。通过举办研讨班、培训班等形式,加强中医药科普专家以及新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水平。

3.4规范传播行为,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舆论支持

在用好新媒体的同时,也要了解新媒体传播态势、掌握新媒体传播方式、管理好新媒体。管理新媒体,既不能用老观念,更不能用老办法。一要探索新机制。加强对微信、微博实行公众账号备案、内容稽查等监管,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管理中医药新媒体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在中医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二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开放平台,密切跟踪舆情新动态,认真分析,科学研判,为中医药决策提供基础事实和参考意见。三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新媒体的动态管理,不断规范内容及流程,做到中医药新媒体的阵地扩展到哪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做到管理不留死角、监督不留空白[10]。总之,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点和优势,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授与保护、传播与交流为主线,以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为重点,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延伸,为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11]。

参考文献

[1]刘俊冉,商建辉.牵手新媒体,引爆广告创意新课堂[J].出版广角,2015(11):96-97.

[2]陈晔.新媒体资源在中医药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工作中的功能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156-157.

[3]张宗明.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2):95-98.

[4]张珺,孙士新,蒋祥龙.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以亳州地区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3):37-40.

[5]申俊龙,许舒诚.中医文化与中医知识交互转换与共生演化的发展逻辑[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3):494-497.

[6]王元锋,王璐.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SWOT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8):17-19.

[7]张绍荣.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76-78.

[8]唐小霞.中医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5.

[9]向佳.首届中国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峰会召开[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154.

[10]马建中.在首届中国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峰会暨互联网+中医药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昆明,2015-12-21.

[11]薛波.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人民论坛,2012(9):194-195.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篇6

一、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翻译水平不达标

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是我国中医药文化能否又好又快走向世界的关键。翻译人才必须在深刻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并且要对外国语言以及外国语言与本国语言的译介关系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翻译过程中注意技巧的运用。而当下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数量与质量均有欠缺,翻译人员对中医药理论知识掌握不好,翻译缺乏一定的原则,也不注意灵活翻译方法的使用。

二、提高中医药文化中医翻译水准的主要措施

1.加强中医药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翻译人员必须经过高等院校严格的外语专业教育或者对外汉语教育且专业素养优秀,在具备良好的翻译素养之后必须进行中医药文化进修,不仅要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还要对中医药实践非常熟悉。为了减轻学习负担可以进行中医药文化分科式教学,确定学员的专攻项目。良好的中医药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从事中医药文化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

2.确立权威严格的翻译理论规范。综合所有中医药文化典籍和一些较为规范的翻译理论著作,制定科学严格的翻译理论标准,为了提高翻译工作的统一性可以编制相应的中医药文化外译教材,制定翻译权威,供学员进行综合学习。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在遵守翻译理论规范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中外双方文化差异与语言表达差异,来进行灵活性的翻译活动。

3.加强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质量的主要凭借,必须重视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可在各个高等中医院校中设立中医药文化翻译专业,大量聘请外教与专业的中医药学医师担任专业授课教师,即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休养与实践能力,又培养翻译语感。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投入,优化办学条件。

4.注重翻译经验的积累与翻译方法的创新。中医药文化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应当注意积累翻译经验,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与外国人的交流探讨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与思维行为方式,采用最易接受的方式对外国人进行书面翻译或口头翻译。注重翻译方法的创新,不断优化翻译思维。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和文化交流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中医药文化逐渐在世界氛围内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在未来的世界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必将会为全世界人民带来健康养护方面的帮助。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视角下应当注重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研究,认真探讨研究中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专业高水准中医翻译人才、探索科学规范的翻译策略等方面逐渐提高中医翻译水平。较高的中医文化翻译质量必回大力促进中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保证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为巨大贡献。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篇7

甘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始伏羲和中华医学之祖岐伯的诞生之地,且人文荟萃,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在中医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该书的作者岐伯将几种中草药混装在布包里,让百姓戴在身上,通过中草药散发香味,趋瘟疫、避虫害。这一饰物流传下来就成了如今著名的庆阳香包。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灵台县是被尊崇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故里。皇甫谧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历时25年写出了中医针灸疗法的最早的巨著,即《针灸甲乙经》[3]。

2中医药历史文化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扩大到现今甘肃省的东南部(天水、陇南一带),因此甘肃省中药材里的秦蘅、秦归、秦皮、秦艽、秦椒等皆以“秦”字开头。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甘肃特有的中医药文化。《博物志》云:(红花)“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红花、大蒜、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均是由中西亚引进到中国的。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肃州境内有不少城镇和城堡。山上出产一种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到这里来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甘州出产最优良和价值高昂的麝香,再传入中亚和欧洲各国[3]。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书《武威汉代医简》里记载的骆苏,即为骆驼奶制成的酥油,是甘肃少数民族喜爱的日常食品,又是现蒙古族传统食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驼奶能解热毒、解散发利;止烦渴热闷、润燥利肠等。

3影响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3.1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主要从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中成药的技术改造等方面来研究。但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缺乏通过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研究;另一方面,对优秀地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够。

3.2对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弘扬不够

中医药文化历来讲求的就是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精髓,它们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外,还具有地域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5]。然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甘肃省中医药优秀文化和道地中药材还没能充分地得到挖掘、整理,并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这已成为影响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3对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研究不深和对地

域中医药品牌的培养不力因为缺乏对地域特色中医药的文化特质和内涵的系统、深入研究,导致从悠久历史和长期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甘肃省优秀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善于发掘和弘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从而实现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另外,尚未有意识地全方位塑造甘肃中药材品牌产品形象,即对道地药材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要素整合不够,没有有效地凸显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特色和竞争优势,从而无法提高本地区特色中医药的知名度[5]。

3.4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由于中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所以让世界了解和理解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根本。然而,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体现在3个方面。①由于中医外语缺乏统一标准,且翻译人员因不懂中医中药,相关翻译只能让外国人不知所云。②虽然有国外学者研究中医,但中西方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使其传播到国外的中医药文化并不完全准确。③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医药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外语翻译教学师资严重匮乏的现象。因此,如何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是当前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促进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加快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考

4.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在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政策的组织和安排上应该紧紧围绕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来进行。以武威汉代医简记载为起点,对民间医籍、古方、验方、秘方重点挖掘、收集,探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道地中医药内涵,如掌握历史和秘方中对道地药材植气候、温度控制的要求和药物生产炮制的规律;归纳和整理出特定人群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遗传谱系等因素在使用道地药材中的历史经验、忌讳等人文特点,最终形成甘肃省地域特色道地中药材的相关规律及标准,并将该省地域中医药精华弘扬海内外,创造性地开辟一条中医药文化强省之路。

4.2突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地域特色

我国中医临床中常有药物疗效不稳定、甚至下降的现象发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同名异物”的中药混用。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孙红梅等人提出:造成当归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品种选育时的混乱,而甘肃省岷县的当归在外观形态、商品类型和化合物数量占优势,作为传统地道药材其质量较优[6]。因此,应突出具有特定疗效和功效的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特色,大力宣传与疗效有密切关系的该省道地中药材内涵,文化和经济属性,进而促进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4.3树立甘肃省中医药特色品牌

弘扬特色中医药文化,使消费者对产品有认同感,从而赢得良好的市场效益。中国驰名品牌佛慈制药秉持“国药佛慈,慈心好药”的理念,树立佛慈“安全、专业、健康、关怀、温暖”的品牌形象,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中外消费者的喜爱,从而推动着佛慈不断地发展壮大。奇正藏药发展的核心优势是“纯净药源”的企业文化理念,加上奇正藏药立足于“向善利他,正道正业”的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快速发展。佛慈、奇正藏药的企业发展充分显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所产生出的巨大作用,体现了消费者在选购它们产品时的文化认同心理。所以,甘肃省要把中医药原产地保护作为品牌创建的突破口,通过开发特色品牌产品,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获得品牌效应。为此,要抓住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建设如医祖岐伯、皇甫谧文化遗迹、甘肃中医药展览馆等一批重点保护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甘肃中医药的重要名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赢得消费者认同,走出一条以品牌提升中医药产业的路子。

4.4加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甘肃省特色中医药已有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应该加强如道地中药材炮制、种植技术、中医处方、中药制剂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文献及信息资源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在全社会得到尊重和弘扬。同时,还要加强甘肃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庆阳香包和甘南藏医药等甘肃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4.5提高中医药外语翻译教学与科研水平

针对当前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突出问题,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通过国家专项重点社科项目立项研究,制定出中医药外文翻译标准,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相关高等院校建立中医药翻译专业,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翻译人才,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4.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迄今为止,中医、中药仍被多数西方国家所排斥。究其原因,主要是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地域间的交流,而这些交流都是以文化为先导的。因此,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①鼓励中医药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积极在国外举办世界传统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和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扩大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药界的影响。如甘肃奇正藏药集团就通过在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举办藏医药文化展示活动,邀请著名藏医专家赴海外现场看病答疑售药,让海外消费者亲身体会到藏医药与藏文化的奥秘,通过文化的熏陶使消费者理解、最终接受藏药[7]。②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研单位、高校对中医药术语、文献中的重要概念、词汇的翻译进行统一界定,制订相关标准,规范中医药经典古籍文献、出版物和网站的翻译。③通过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增加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甘肃省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以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学习、研究和接受中医药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相关科研单位、高校通过国家、省级社科重点或专项项目立项合作研究,不断扩大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渠道,把中医药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篇8

关键词:中药功效术语;意译法;作用

新世纪的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正在向着全球化、全民化的道路上迈进,这就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譬如,如何让广大的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接受中医药;如何恰当地翻译,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的治病机理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谈论的话题。

一、中药术语翻译方法的相关研究

1.音译法。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乎对等意义的术语翻译出现时,应该尽可能地去应用原本语言有的表述方式,突出原来语言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医术语中的“气”,则直接被翻译成了“Qi”,“脏腑”对应为“Zang Fu”。但是也有大部分学者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样并不能表达出中医药术语的真正含义。

2.直译法。有学者认为,直译法能够达到让中医药术语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被另一种语言所翻译,并保持中医药术语的语言特色。如,五行相生相克中的“金克土”就一直被翻译成“cold restricts earth”。单纯的直译法很可能会增大读者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难度。又如,“金破不鸣”指的是由于人的肾和肺阴气亏而导致肺部燥热,津液不能滋润喉部致使声音沙哑的病证,就像在敲一面破旧的钟所发出的声音一样。这种病证被译成:“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figuratively referring to hoarseness due to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l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是,通过这种直译法仿造的中医英文词语让人费解,歪曲了中医药术语的原本意思。

3.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例如,中药功效中的“通窍止痛”被译成“removing obstruction from the nose”,而我们在中药功效中所指的通窍的对象,一般都是指人体五官中的鼻子,而且鼻部鼻渊等症往往是人体在受风寒感冒时寒邪侵入的对象。所以,当使用意译法来翻译中医药功效术语的时候便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它的原有意义,并不会向其他的翻译方法那样,造成读者对术语的误解乃至对文化的费解。

二、意译法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意义明确,寻很清楚。例如,“热淋”被直接翻译为“hot Lin syndrome”。当读者看到这样的词汇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深厚的中医功底,便不会理解它的意思,更不知道它的致病机理,因为中医所讲“热淋”是由外感或内生湿热流注肾和膀胱所致小便次数多、量大、涩痛并伴有发热、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而上述翻译中并没有道出此病的成因。而根据意译法翻译成“stranguria due to heat”,则能比较好地说出症状及其致病的原因。

2.一词多译,方法多样。通过检索和整理国内外文献,发现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例如,出自《新世纪・汉英中医词典》中的“清热”被译成“clearing heat”,而在Materia Medica(第三版)中却将其译成“clearing fever”,虽然两种翻译只是差了一个单词,但是意义却大有不同。heat指的是身体的自觉发热,fever主要是指体温的升高,是一种病理状态,而热又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所以当读者看到这两种翻译的时候,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对中药功效的误解。因此,通过意译法在不同的语境下采取不同的翻译,可以让读者获得更清晰的信息。

3.内涵透彻,文化传承。在诸多的翻译方法中,只有意译法具有可以将中医药的内涵尽可能表达的能力,它能够从根本上将中药所具有的功效向读者表达出来。虽然有时字数上显得有些繁琐,但是它能将中药功效术语的原意解释得相当清楚,使读者在阅读有关中医药文章的时候不只是理解到表面的层次,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这需要每一个中医药人的努力。

三、结语

当今时代,尽管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发展。但是,还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将中医药的真正内涵推广到每个角落,使得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程卫强,丁年青.中医翻译的文化因素处理方法:归化与异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13.

[2]谢竹藩.刘于中.吕维柏,等.评魏i杰先生的《实用英文中医词典》――评魏氏直译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937-940.

基金项目: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训练项目(课题编号: 201510199047)。

上一篇:餐饮安全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身体素质的优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