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0 17:11:40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1

关键词:医疗保险;医学院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59-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及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中国现有的医保专业人才呈现出巨大的供需失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困境。而现阶段最主要医保人才培养基地――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健康保险的社会大变革。当前,基于医疗保险的政策背景与行业需求下的专业改革势在必行。

医保人才的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向。自2000年开始,新一轮的教改从单纯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到更加宏观和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这个转变体现了专业建设未来的方向。就医疗保险专业而言,准确定位专业培养模式是人才素质培养、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支柱之一――医疗保障制度,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对本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医保专业人才素质不高、供给不足却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制健康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保专业人才是高校、尤其是各类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

国务院于1995年1月在“两江”(即镇江市与九江市)进行医改试点,标志着中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正式确立。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18亿人。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人数为8.33亿,总覆盖率已达8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也成为社会医疗保障的重要补充。1996年全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仅为12亿元,而至2009年1月至10月,全国健康险保费收入已达476.7亿元,其中疾病险、医疗险共占到健康险总保费的96%,可见其发展势头的强劲与活力。另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地位逐渐被大多数国家承认,外资健康保险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与竞争度也得到了空前提高。

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成熟度加大必然拉动对既懂医学又懂保险学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因此,在深入分析社会对医保人才类型与层次之后,如何将社会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三、医学院的医保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培养模式本质上决定了专业人才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与观念,在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中“培养模式为专业建设第一层次,决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 [1] 可以看出,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模式居于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上,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均为其服务的。

具体而言,医学院开设医保专业培养模式如何合理定位才是专业建设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首先,医保专业必须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应用性是专业培养的本质要求。所谓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以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强化实践能力,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应用性特点必然决定其就业方向就是专业需求方向。当前,随着中国各类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对医保人才也呈现出复合型、职业化与专业性的人才需求格局。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始终坚持应用型为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立足点。其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医保人才新的要求是专业建设者应着力考虑的主要问题。目前,各校对医保专业基本定位为社会保险机构和卫生机构从事医疗保险相关工作的人才培养上,而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下人才需求的重要性在培养模式上尚未得到实质性的体现[2]。

那么,如何在培养模式上强化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素质以适应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本质上涉及到医保专业培养上的两个基本模块――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在培养要求上如何平衡的问题[3]。从学科体系可知,社会医疗保险本质上是商业健康保险的分支,是其下位概念。其无论从学科概念与理论,以及基本的精算模型、预测方法都是直接来源于商业健康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理论为社会医疗保险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掌握扎实的商业保险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学生能迅速理解和胜任社会医疗保险工作要求。反过来,大量学习的是社会保险知识是很难适应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医保专业必须从培养模式高度上向商业健康保险做根本性转变。唯有此,医保专业的人才培养才能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才能适应社会对医保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

四、当前医学院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

目前,中国医疗保险呈现出人才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职业化素质低,培养要求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困境。而其中的深层原因是当前医学院在医疗保险专业特点与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制约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其一,医疗保险专业有学科交叉性极强的特点。其学科特点既非临床医学专业的简单复制,又有别于普通的社会科学专业。它是集医学、金融保险、法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其二,专业的跨学科性与不成熟性加之医学院中教学资源分配上理念与体制缺陷导致了在专业培养上不能或不去针对全校层次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各类大学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其必将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对于医保来说,跨学科性即是本专业的特色又是本专业的培养难点,其导致了专门性的医学院举办以跨学科为特点的医保专业面临了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在培养模式上的瓶颈与优势。其中,临床医学有非常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这本身就是医学院举办医保专业优势所在。但是,医保专业又不能在培养要求与培养目的上对临床医学专业简单复制。另一方面,其中的金融保险、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同样也具有较强理论性与实践性。医疗保险本身还是一个新兴专业,其专业的不成熟性又多体现在师资上的不成熟性。为了更好地开设本专业,目前各医学院校引入了大量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青年教师,而这些青年教师也都出未出专业培养期,胜任专业教学与科研任务还需要较长时期,这也导致了本专业教师梯队的严重断档。另一方面,也是医保专业的跨学科特点,也是医学院在校级层面上在对其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建设、科研投入又存在地位不明显、领导层不重视与不了解、自身发展水平薄弱的困境,这些都会使一大部分专业优秀人才对在医学院发展会在产生在专业上被严重“边缘化”的强烈预期,这必将阻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入。目前,与医保相关的金融保险、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师资严重匮乏是医学院举办医保专业最大的困境。

五、医学院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首先,医学院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指导思想应体现在:找准专业建设的切入点,体现专业特色,最大限度地立足医学院现有的办学优势,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竞争力。

每种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就医保专业而言,主要是由临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各类学科之间高度融合。医学院在举办本专业时应扬长避短,以临床医学理论与技能为办学特色,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当前新一轮医改不仅为社会医疗保险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也促使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转变经营与管理理念,尤其是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健康保险经营模式。如,特别是加强建立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合作关系,通过定点医院建设等方式有效控制风险。这必然促使对有着良好医学背景的保险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另外,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健康保险在人才需求上特别是要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精算、核保、核赔、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而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背景的人才是上述岗位所必需的,正是医学院举办医保专业最大的优势。

其次,在专业建设上应始终坚持应用性为办学导向,积极有效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努力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竞争力与职业化素质。在办学模式上,应坚持以“突出优势,共创双赢”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两类教育”的广泛融通。具体措施上,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即医疗保险业界,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为专业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沟通、了解业界对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缩小课堂教学与业界实践之间的差距。医学院可以依托自身在临床医学、健康管理以及预防医学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对医疗保险机构的中、高层专业人员(如健康管理、核保与理赔等人员)开展和医学相关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深层次上,进一步建立业界与学校间更为广泛横向关系。在诸如人才的定向培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以及科研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提升本专业的应用性与职业性。

最后,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校级层面获得理解与支持。首先,学院高层应充分认清交叉学科的重要性,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与专业。医学院校主要是以医药卫生等相关专业为主导,而对于医学与保险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深度交叉的医保专业而言,许多院校领导层尚未正确认识到重要性。因此,系部应努力促使学院高层认识到本专业发展对学院整体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存在拉动作用。这必然要求教学科研人员能从本专业学科发展中敏锐地寻找到符合医学院校学科发展旨趣的交叉点,进而在教学与科研上达成共识。

总之,学院高层必须认识到以医学为基本平台的跨学科发展是学院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努力避免本专业在发展初期出现被“边缘化”的窘境。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1998-03-25.

[2]詹长春,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405-406.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 军队医院;疗养科;建设发展

【Abstract】Objective It is an innovation of military medical system reform.MethodsA new measure to drive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spect for a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arranging recuperation ward.Results Five ideas developed in this article may have guarding meanings to strengthen or drive construction.Conclusion Prospect of recuperation ward in a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by well use of self resource and superiorities.

【Key words】Military hospital;Recuperation ward;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军队疗养院是军队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军队高中级干部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队综合性医院编设疗养科,是军队医疗机构体制改革的创新,是推进军队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综合性医院编设疗养科,可以充分发挥医院的医疗技术、专业人才、设备设施的优势,对疗养科的建设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对医院的建设发展也起着服务拓展和专业补充的作用。

1明确职能定位,确立建设发展的思路

1.1确立疗养科建设发展的目标在新军事变革时期,军队疗养院正面临着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对战伤康复和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队官兵健康持续增长的需求为疗养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疗养学科建设奠定了有力的技术保证,这些都为疗养院的建设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1]。作为编设疗养科的综合性医院,就是要围绕疗养科建设发展这一主线,切实把疗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统筹好医疗和疗养的关系,确立以临床学科促进疗养学科发展、以疗养学科发展带动医院全面提高的思路,坚持以人才队伍、学科技术、服务质量和设备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加快发展,积极探索服务好、质量高、效益显著的建设发展路子,把疗养科建设成为军队高中级干部的健康促进基地、军地疗养员慢性疾病的康复基地和医院疗养保健队伍的培训基地。

1.2确立疗养科建设发展的定位综合性医院编设疗养科,其服务功能就是要以提高疗养干部健康水平为目标,以疗养保健治疗为主业,充分发挥临床医疗的优势,积极拓展疗养保健、疗养治疗、疗养康复的服务功能,服务于军队和地方疗养员。在疗养服务功能上,要认真开展以应用自然疗养因子为核心的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以健康检查、健康评价、健康干预为重点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以物理治疗、体育锻炼等疗养康复技术为手段的康复保健服务,开展以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和亚健康状态的专病治疗、专病康复服务。在服务功能支撑上,要配齐检查、诊断、治疗、急救、理疗、体疗、心理检测等医疗康复设备设施,切实使疗养服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3确立疗养科建设发展的理念疗养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要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这样就能以理念更新为先导,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完善服务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军队和地方疗养员的身心健康。一是要牢固树立以疗养员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以疗养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切实做到以疗养员为中心;二是要牢固树立以满足广大官兵健康需求为目标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以疗养为主的单一服务方式,实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三是要牢固树立以疗养康复技术服务为主的整体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注重生活保障为主要的服务内容,切实做到医疗、心理、文化、环境服务整体化、人性化、亲情化。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建设发展的基础

2.1人才培养,摆上位置医院要重视疗养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大力宣传疗养学科专业的重要性,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疗养学、康复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拓展疗养学科与临床学科结合与应用的范围,提高临床学科人员对疗养学科专业工作的认识。其次把疗养工作纳入医疗工作统一筹划、部署、实施,认真统筹好医疗工作和疗养工作的关系,真正做到医疗工作和疗养工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挥好临床医疗对疗养工作的促进作用,发挥好疗养工作对医疗工作的补充作用。再次把疗养人才培养工作摆上位置,在医院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充分认清加强疗养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疗养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床专业人才培养并列对待,同等重视,以工作开展和科室建设发展需要来加强疗养专业人才的培养[2]。

2.2队伍建设,形成制度在加强疗养专业队伍建设上,一是要配齐专业人员,在医生队伍建设上,选派思想好、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热爱疗养专业的高中级技术职务人员,从事疗养工作并担任科室领导。在护理队伍建设上,选拔爱岗敬业、服务态度好、专业技术过硬、受过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人员从事疗养护理工作。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根据疗养工作特点和任务要求,疗养学科带头人通过岗位培养,熟练掌握疗养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对心血管、脑血管等临床学科专业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疗养护理带头人通过专业进修,熟练掌握疗养专科护理、疗养康复、心理护理以及疗养管理等理论知识与技术。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从事疗养专业工作的医疗和护理人员,在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上给予优先和放宽,在调职调级、立功受奖上给予照顾和倾斜,在福利待遇享受和分配上给予政策支持和保证。这些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是要在医院形成疗养工作受重视、从事疗养工作的人员受尊重、疗养科的建设发展受关注,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2.3作用发挥,强化激励发挥好疗养专业人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挥科室带头人的主体作用,医院在研究疗养科建设发展规划时,认真听取疗养专业发展动态和要求,共同研究疗养科建设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认真解决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二是发挥科室带头人的主人翁作用,科室带头人要围绕疗养科的建设和发展,对内强化业务建设和疗养服务管理工作,对外加强专业交流和业务联系,不断扩大自身影响,不断增强疗养服务保障功能和作用。三是发挥疗养科在医院建设发展中的示范促进作用,疗养科在综合性医院是一新学科专业,其专业工作、服务标准都有新要求,因此发挥好疗养服务与技术的作用,对综合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重视学科建设,提高服务技术和水平

3.1学科建设,突出重点当前国内外疗养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很快,对疗养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3]。在疗养学科建设上,一是要在应用自然疗养因子为核心的疗养保健、疗养治疗、疗养康复方面加强建设,做到自然疗养因子作用机理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明确,疗养治疗和保健康复效果明显。二是要切实加强自然疗养因子对人体健康、疾病防治和康复促进的作用宣传教育,使疗养员和疗养工作者了解和认识现代疗养学的知识和意义,纠正对疗养业务和疗养工作的模糊认识。三是要严格把握疗养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不同的疗养地域、不同的气候特点、疗养因子性质和生活习惯,严格合理执行好疗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四是要严格执行疗养工作制度,严把入院关、体检关、旅游关和出院关,保证疗养员在疗养期内的疗养保健效果和疗养安全。

3.2专业工作,提高质量要大力倡导健康体检新理念,健康检查已不仅局限于体检,而是要在体检的基础上为受检者提供健康指导和就医指导。一是在健康检查上项目选择可以套餐化,诸如标准套餐、商务套餐等,此外还有学生入学体检、儿童成长体检、老年健康体检以及妇女专科检查等。二是在健康评价上,对受检者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进行评价,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自觉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摒弃不良生活习惯,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平和心气和注意劳逸结合。三是在健康干预上,对受检者的健康状况,提出健康建议和健康风险提示。对亚健康状况提出保健治疗、健康教育、营养膳食、运动锻炼、心理疏导等干预处理,以改善组织器官功能和亚健康的症状。

3.3疗治结合,拓展服务亚健康是介入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身体状态,作为疗养科应把亚健康监测和防治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大力开展亚健康的防治工作。一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检测,对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心、脑、肝、肾等器官以及心理、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发现疾病前期变化,为亚健康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二是建立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研究亚健康状况与疾病和生活习惯、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内在联系,完善以问卷调查、体检数据和疾病诊断为系统的亚健康诊断评价体系。三是开展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应用临床治疗技术和疗养保健技术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亚健康状态进行预防和治疗研究,将临床治疗服务前推至疾病前的预防和健康干预,后延至疾病康复,不断拓展亚健康状态治疗的新途径。

4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

4.1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加强疗养工作制度建设,目的是规范疗养工作程序、内容和要求,以保证疗养员的疗养质量。这方面的制度有:疗养员检诊制度、体检制度、疗养病历书写制度、疗养员治疗保健医嘱制度、科主任查房制度、疗养员急救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制度等。通过建立制度,使得疗养工作规范,真正提高疗养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疗养工作管理制度建设,目的是保证疗养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监控和评价。这方面的制度有:疗养工作数质量讲评制度、科室质量效益评价制度、疗养员座谈会制度、科务会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使得疗养科的工作有质量、有要求、有效果、有成效。三是加强疗养员生活管理制度建设,目的是让疗养员在疗养期间的生活、旅游及安全有保证。这方面的制度有:疗养教育制度、疗养安全管理制度、景观旅游制度、文化娱乐制度、饮食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使得疗养生活管理规范有序,疗养员在疗养期内安全、舒畅、满意。

4.2加强成本管理推行全成本核算,是军队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和规律,注重质量效益,推进医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切实加强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疗养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要从加强疗养服务职能入手,教育引导全体人员认清做好军队疗养员服务工作,是疗养科建设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也是推行全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要通过推行全成本核算管理,把为部队服务的账算清楚,把为部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上去。其目的是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二是处理好医疗成本控制与提高医护质量的关系。推行全成本核算管理,其目的是加强科学管理,减少浪费,要通过提高诊疗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成本,而不是单一地控制医疗成本,否则易导致医疗护理质量下降。三是强化全成本核算管理的作用。全成本核算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评价医疗效益,不能只看毛效益,更要看净收益;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更要看服务质量,要在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

4.3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疗养科建设发展的基础,是疗养科质量效益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基础扎实的优势,大力加强疗养科的信息化建设工作[4]。一是加强疗养局域网的建设。按照总部下发的《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对疗养住院、体检、保健、治疗、康复等工作环节都实行计算机管理,切实提高疗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加强全成本核算局域网的建设。按照军区关于《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要求,对疗养科的效益和成本进行科学管理,真正实现数据从源头上采集,在网络中集成,从运行上管控,实现数据与资源共享,提高卫生经济的效益和效能。三是加强疗养公用信息网络的建设。在疗养大厅设置疗养信息触摸查询系统,以供来自全国各地的疗养员查询信息资料。建立电子阅览室,开通军事综合信息网和互联网,为疗养员提供信息服务。

5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5.1设施建设达星级标准疗养住房建设是疗养工作上服务标准、质量要求的重要条件,要着眼于服务对象的需求,积极创造温馨、舒适的居住条件,提供宾馆式的服务。一是按职级待遇建设疗养住房,根据军师团疗养员生活标准,设立军职套房、师团职标准房,配以沙发、空调、电视、淋浴房等生活设施,同时按宾馆服务要求提供保洁等服务。二是按疗养需求配齐文体娱乐设施,设立室、乒乓室、桌球室、卡拉OK室、健身房等,运动健身器材均需专业化制造,达到安全、舒适的标准。文体娱乐设施的使用,可由护士进行讲解和示范,注意把握锻炼时间与强度。三是按医疗抢救需要建立急救室,配备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吸引器、急救车以及急救药品,以供发生医疗应急情况时使用。

5.2环境建设达园林标准疗养环境建设是疗养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疗养员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一是建立休闲区域,按照园林建设的要求,建设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树木成荫的休闲景区,让疗养员有休闲的好去处。二是建立健身区域,在这个区域配备健腰、健四肢的户外健身器材,以供疗养员做室外健身锻炼。三是建立文化区域,主要是构建疗养环境文化,介绍驻地文化风貌如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名居、曲艺、画派以及工艺品等,让疗养员享受文化氛围的熏陶。

5.3服务保障达优质标准提供完好的生活保障条件,是做好疗养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围绕疗养员在异地的生活需求,提供方便、满意的生活服务[5]。一是按疗养保健饮食需要提供疗养饮食服务,设立疗养员餐厅,饮食种类有低脂、低胆、糖尿病饮食等,在伙食调剂上注意荤素搭配,米面搭配,力求在疗养期内品尝到特色菜肴。二是加强车辆保障,设立疗养专业车辆,驾驶员相对固定,熟悉各旅游景点交通路线,认真落实好疗养员接送站和旅游制度。三是加强通讯保障,疗养住房内设立军用程控电话,主要满足军内通讯,对军内通信不便者,提供地方程控电话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锡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疗养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疗养医学,2008,17(4):203

2范艳涛.疗养院人才培养的创新.中国疗养医学,2008,17(6):327

3张卫兵.军队疗养院重点学科建设实践.医院管理杂志,2007,14(7):510

4黄勇,薛凡,谢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中国医院管理,2007,27(4):52

5强福林,吴俊,顾智伟.顾客满意战略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7,27(8):76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3

关键词: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江苏省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后已取得较大成功,并得到了教育部认可,认为其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了高职培养思路,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且能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极大地发展了地方经济,故鼓励地方发展五年制高职。笔者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和教学工作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要及时对高职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本文从以下方面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重新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要办好一个专业,首先要严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针对我院针灸推拿专业,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清楚我们招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要培养成怎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上都要重新定位。首先,深入我省乡村卫生院和社区服务站,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当前及今后5~10年内这些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多少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其次,调研我省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了解招收人数和招收计划。目前我省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学校有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淮阴卫生分院(2009年开始招生)。最后,调研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人数和就业去向,把握医疗市场需求。从目前我院学生就业形势看,保健和休闲场所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我们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加强职业与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1世纪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自我导向和学习能力。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而言,除了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外,还要加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要根据中医特色,重点加强古典文学、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要求鼓励学生考取证书,如按摩师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

2突显五年制高职特色

五年制高职生在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前就学习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正符合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突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立足本行业,改变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1)体现中医学特色。加强中医基本理论教育,强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2)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不要求学生掌握高深的医学理论,而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生在校的后3年,我们将培养重心放在实践技能训练上,从点穴到推拿手法的基本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3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应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公共课开设要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教学要为就业服务,要学有所用,压缩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设置应以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推拿课程为主,减少西医课程。

3.1专业课调整

专业课分为医学基础课和针灸推拿专业课两部分。高职教育根据劳动力市场实际需要而培养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根据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应培养保健康复型人才,属于第一、第三医学范畴,即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故医学基础课轻西医、重中医,应减少临床课程,尤其是西医临床课程。在中医方面可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骨伤课程等,减去中医内科学课程,因为该课程大部分学生听不懂,且今后几乎用不上。西医方面可开设解剖学、疾病基础、社区医学、老年医学、护理学等课程。我们增加了护理学等课程,因为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定位为第一、第三医学,故学生必须懂得一些护理常识。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应重推拿、轻针灸,因为临床上对针灸医师要求特别高,要内、外、妇、儿科样样精通,至少要针灸推拿专业本科毕业生才能胜任;故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只开设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无需开设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课程。推拿学应作为重点,可开设气功学、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学、足疗学、保健推拿课程,同时增加理疗学和中医康复学课程。

3.2公共基础课调整

公共基础课分为政治基础课和应用基础课两部分。笔者认为中医是一种古代文化,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政治基础课部分可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学,同时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医学心理学、法律学课程。在应用基础课部分,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特点,减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同时保留语文、医古文、计算机和英语课程。

4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根据就业需求选择实习科室

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临床实习两部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年全年。要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最适合的是延长第三年教学实习。目前各学校教学实习一般为两个月,可以改为一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毕业实习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方向选择实习科室。如想从事保健工作的学生可以专攻推拿科或者去保健场所实习,无须在医院实习;准备从事康复工作的学生,可重点到推拿科和康复科实习,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上岗工作,不需要再培训。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和高级技工的紧缺,国家急需培养一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人才,教育部曾提出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行半工半读。卫生职业类学校学生未来工作服务对象是人,故不能完全实行半工半读,但可以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相对延长实习时间;这样学生毕业后也能尽快适应工作,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5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

为顺应当前形势发展,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要进行调整,由原来主要面向医疗机构、其次面向康复保健场所改为主要面向康复保健和休闲场所、其次面向医疗机构,各职业岗位要求并不一样。

5.1医疗机构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对医学知识要求最高,学生需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才能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此外,该岗位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很高,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

5.2康复保健及其他场所相关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包括针灸推拿足疗、医疗器械和药品推销等。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一定中医基础知识,掌握慢性病及老年性疾病保健和康复知识,熟悉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3休闲场所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主要为推拿工作。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推拿手法,熟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保健康复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关爱精神。现在的五年制高职生很少能通过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资格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只能到康复保健场所和休闲场所工作。目前只能取得保健按摩师证,但该证书较容易取得,没有全国统一考试标准,门槛很低,故含金量不高。因此,笔者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要求比执业医师低、但比保健按摩师高,且全国统一考试,以适应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需要。

6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们要有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在当今社会,一个人一生不一定只从事一种职业,尤其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因多方面原因,很多毕业生不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因此培养学生跨专业就业能力相当重要。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学生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又不想进保健和美容行业,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虽然专业知识没用上,可当时学校的多元职业能力培养在其工作中还是起了很大作用。多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并进行课程改革也是我们目前要思考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敢想敢做,不怕困难,有开拓进取精神。

7拓展针灸推拿相关专业

我院于2011年与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合并,升格为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对南通体臣卫校来讲,护理专业是其强项,而护理专业又升格为一级学科;针灸推拿专业是我院创办多年、且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专业;两校合并的契机可以重新拓展新专业,充分利用合并后的各种资源,创办一个融护理、针灸推拿、康复于一体,就业主要面向老年护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护理的新专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不断创新,为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4

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规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对于教与学双方均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设计的蓝图,也是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估的核心。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了经过数年的在校医学教育后,所培养出的医学人才所要达到的标准。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关心医生的任务和职能,对21世纪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或以项目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或以专家论证的方式,提出了各种培养目标,其中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有:

1.1“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博士结合国际上关于培养未来医生的讨论,首次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five-stardoctor)的概念,即未来的医生必须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1)提供卫生保健:能把病人作为个体和家庭、社区的有机部分来考虑,能提供高质、综合、持续和人性化的卫生保健。2)做出决策:能根据伦理和成本/效益,选择适宜技术。3)善于沟通:能通过沟通,促进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和增进健康。4)领导社区:能调解个人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发动社区的健康行动。5)精通管理:能与卫生保健系统内、外部的个人和组织融洽合作,以满足病人和社区的需要。国际医学教育界认为,“五星级医生”不仅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即使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是需要的。

1.2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规定的医生培养目标

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经过讨论后,提出了医生培养目标: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要遵守医生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痛苦;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

1.3“未来的医生”的培养目标

英国医学教育总会1993年发表了“未来的医生”(Tomor-row’sDoctors)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医学教育的培养总目标:1)应获取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的有关健康、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解。2)应获取和熟练掌握基本临床能力。3)应获取和表现出高质量医学实践所必需的态度,包括关系到个体与群体医疗保健、关系到自身发展的态度。这从知识、技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规定了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4“社会期望的医生”的培养目标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医学教育界不断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更新培养目标,每隔一定时期,通过项目调查研究适时地提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社会期望的医学教育培养目标。1996年,美国医学教育协会设立了“在校医学教育目标项目”(MedicalSchoolObjectiveProject),就社会对医生素质的期望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果显示,21世纪,社会更加注重医生素质的全面要求,期望医生能够参与卫生保健所有方面的工作。于1999年,提出了满足社会对医生期望的培养目标:1)在伦理学、职业道德方面必须是利他主义的;2)在医学基础知识、科研和临床知识方面必须是知识化的;3)必须具备熟练的临床技能;4)在预防、信息、公共卫生方面必须具备全面责任感。

1.5我国的医生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主管部门所规定的医生培养目标注重政治思想、医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增加了预防医学、科研能力等要求。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对医生培养目标规定为:1)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临床基本技能;3)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4)熟悉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调查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2000年教育部委托中国医科大学牵头,四川大学等17所院校协作的研究项目开始研究制定新的培养目标。目前待最后定稿的培养目标包括4大方面:1)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包括掌握伦理学原则、交流能力、继续教育习惯;2)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4)掌握预防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包括影响健康的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学因素知识,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知识与方法、使用医学信息的能力,了解卫生法规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由上可以看出,21世纪的医生培养目标要求全面适应社会更高的需求,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不只是局限于医学技术,还更广泛地涉及到伦理道德、价值观、职业道德、交流沟通等人文素质,涉及到社会观、大卫生观、大健康观。与发达国家的培养目标相比,我国的培养目标对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反映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2从教育目标分类看培养目标的内容

分类是一切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教育目标的分类在于逻辑地规定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助于教和学双方组织实施教学,最后评价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为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年)。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将学习过程分为认知、精神运动和情感3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成若干个层次。1977年,WHO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医学教育目标,以Bloom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并以此作为医学教育测量的理论依据,把医学教育目标所涉及的范围归纳为3个方面。Bloom教育目标对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有着指导意义,对于医学教育培养有良好医学职业道德、广泛和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较熟练的基本临床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等的医生,更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制定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全面从教育目标分类的3个领域着眼,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精神运动领域全面地制定要求,按照3个领域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制定培养目标的具体业务要求,不能偏颇其中任何一个。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中的人才观和教学观的影响,我们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强调智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态度、价值观、行为等的要求;偏于认知领域的要求,且又局限于认识、理解的较低层次上。因此,应该把对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要求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在认知领域,应要求医学生能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情感领域,应要求医学生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并能支配自己的医学专业工作和生活。在精神运动领域,应从临床技能等的简单模仿上升到能较精确地操作,基本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程度。如世界医学教育爱丁堡会议对于医生培养目标要求所提出的:必须具备处理病人的能力,开展社区保健工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他医疗卫生人员合作共事的能力等。

3核心能力概念在培养目标制定中的意义

所谓能力(competence,ability)是指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在学习与实践的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教育和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所谓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是指最基本、最必须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5个基本要素。可以说,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态度、知识、技能以及人际交往、责任感等相结合形成的综合体。当今世界,社会变化迅速,科技进步迅猛,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医学科技不断创新,SARS、西尼罗河病毒热等新的疾病不断产生,疾病谱发生改变,除生物因素外,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不断增涨,卫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日趋综合化、社区化、国际化……这些对医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越来越广,越来越高,而在校医学教育的时间又是有限的短短数年,因此,不可能把各种各样的要求全部都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这就需要探讨医生培养目标中的哪些是核心(基本)能力,即以培养目标定位,按照教育目标分类,界定经过在校医学教育后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而这些核心能力是胜任卫生保健的专业实践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最集中体现了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最基本期望。

4医学生核心能力的标准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5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技能

疗养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职、离休、退休干部,通过医务人员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使疗养员增强体质,消除疲劳,预防和矫治亚健康和不健康,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长寿的目的[1]。所以,欲提高为疗养员服务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医务人员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提高疗养效果的基础。医务人员除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外,还要掌握疗养专业知识,掌握自然疗养因子对健康人和各类疾病患者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

2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医德修养

护士的基本职责是:维持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护理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和服务性,工作内容繁琐,每一项护理措施都关系到疗养员的身心健康。如何提高医德修养呢?首先,要提高认识,只有深刻认识到医德修养的积极性和必要性,才能产生磨炼道德情操的自我教育的过程,因而只有具备高尚的自觉性,才能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而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和护理道德教育,可使护士真诚接受和遵循护理道德规范,提高护士的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从而提高护士道德修养[2]。

3加强慎独修养,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不但要有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慎独修养。疗养院护士承担着预防、保健、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多重工作,护士病情观察细致与否、执行医嘱准确与否、护理疗养员的热情周到与否,与护士护理修养和慎独精神密不可分,护士在无人的时候自觉按医德规范办事,把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始终贯穿于护理工作中,不断净化自己的职业良心,保持自律,按照护理程序的规范,一丝不苟地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质量[3]。

总之,慎独的精神重在培养护士无论在何时、何地,自己的责任感均不受外界压力、监督和利益的影响而改变。在疗养院工作的护士,更应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慎独精神实践于行动中,树立良好的医务形象,让优质服务贯穿于始终。

参考文献

1叶远达.做好部队老干部疗养保健工作的体会.中国疗养医学,2007,16(9):529

2易.谈社区护士在工作中的慎独修养.现代护理,2006,12(10):972

3 丁言雯.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6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社会保健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保证人们积极地、全面地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1]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因素在人们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社会医学作为一门以传授社会因素与健康关系知识的科学,目前已成为预防医学、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同时也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专业的选修课。然而,在中医院校,除了管理类专业外,大部分专业,特别是中医类或中药类专业,均未设置社会医学课程。本文从必要性、授课特征两个方面,提出中医院校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相关策略与建议。

1中医院校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绝大多数人们认可,即人们认为健康问题或疾病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健康的重新获得、疾病问题的消除,也需要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去思考。也就是说,疾病的消除,除了需要药物、技术的作用,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健康心理、和谐的社会因素影响同样重要。而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与健康的关系,是社会医学传授的基本理论。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西医院校还是中医院校,既然均以维系与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因此均应设置“社会医学”这门课程。另外,就中医院校而言,社会医学与中医院校传授的主流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目标的一致性

中医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进行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健康维护的健康使者;中医院校开设的主流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望、闻、问、切”能力,培养学生开具“中医药处方”,减轻患者病痛的能力。而社会医学,主要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出发,对健康问题进行阐释,提出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社会处方”。一般情况下,健康问题或病痛的消除,常常需要“医药处方”与“社会处方”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医学与中医药院校的主流课程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

1.2理念的一致性

社会医学,在西医院校里常常是预防医学专业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社会医学与中医院校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对“预防为主”、“环境与健康”关系理念、疾病诊治理念的阐释上存在一致性。如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社会医学以传授“预防为主”理念为己任,而中医药主流课的鼻祖《黄帝内经》[2]中曾经指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在社会医学中,特别重视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现在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中,认为环境因素是导致健康问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春秋左传》[3]中曾指出:“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其实就是强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今天,中医界强调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实质上就是“预防医学”的理念。

1.3传授知识的一致性

在对健康影响因素、健康促进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上,中医药主流课程与社会医学课程存在一致性。譬如,在社会医学中,特别强调适量运动、积极心态与健康的关系,而中医药文化也是特别注重这一点的。如中医有“舞蹈以养血脉”之说,《红炉点雪•静坐功夫》里说:“歌咏可以养性情,舞蹈可以养血脉,又不必静坐(练静功)。”另外,在社会医学里,将“健康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视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而中医药主流文化特别重视饮食、养生等与健康的关系。

1.4对文化认可的一致性中医药主流课程,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应该说中医药传统文化、理念,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指南针,传统文化、传统理念对健康问题阐释、对疾病诊治的解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而在社会医学中,特别重视文化因素对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如社会医学认为文化因素是影响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文化影响是导致健康问题出现或消除疾病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2中医院校社会医学课程授课特点

2.1与传统医学相结合

在中医院校,社会医学的教学应服从于主流课程,密切结合传统医学理论进行传授,应开拓一种利用社会医学视角解释传统医学理论的新思路。如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常用“阴阳”、“五行”等理论解释健康问题;而在社会医学现代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中,认为环境因素是致病的极其重要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可以将环境因素与“阴阳”、“五行”理论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解,又能引起学生对环境与健康关系问题的重视。

2.2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侧重点在于用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解释健康问题。而中医药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富含社会哲理的文化科学,社会医学课程要在中医院校得到发展,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理论与精髓,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做到教、学相长。

2.3强调方法学的介绍

社会医学,既要向学生介绍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阐述社会因素对医学、对健康的影响理论,同时还要侧重社会学、医学等宏观研究的方法学阐释。而在中医院校,学生的主要研究思路往往集中在微观、基础研究上,在宏观研究、调查研究等社会学研究上往往缺乏理论与经验。因此,社会医学课程在中医院校的开展,可以在宏观研究的方法学方面重点讲解,开拓学生的研究思路,提高学生“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能力。

2.4强调时事动态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7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高等教育发展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选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21世纪中医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更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培养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论文联盟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面向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能型中医类人才,校内专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师对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3)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4)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兼职,通过对企业进行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外,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如《按摩师证》、《反射疗法师证》、《公共营养师证》、《刮痧师证》等,在相关职业证书的考取过程中学习职业标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主要针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工作过程指导,提高企业教师队伍的带教能力。要求:(1)到学校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技巧,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2)到学校提升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素质;(3)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后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的课程内容;(4)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

200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这是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重要举措,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进一步满足社会大众对健康保健服务需求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经济社会的健康产业呼唤以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质的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探索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让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于社会民生。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8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特定人群为教育对象,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是一项投入小而收入大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然而,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2]。主要表现在领导不重视,缺乏专业健康教育人员,大多数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意识不强,社会认同度低及对居民动员度和观念培养不足。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继续存在,确保健康教育的效果,是社区医务人员引起足够的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社区机构领导思想上重视度不够 重利轻防,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大多数单位无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多数是兼职人员,叫他们代管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工作只能应付,造成健康教育人员流动性大,基础素质低,专业性差,健康教育网络不健全,导致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无形中造成健康教育断层,使健康教育长期处于低迷。

1.2 医务人员缺乏健康教育意识 医务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观念、目的认识不清。社区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有病人也有健康人。但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健康教育是额外的负担,对这种无偿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敷衍,迫于工作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不能领略到健康教育给自己和群众带来的乐趣,而使健康教育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

1.3 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现有的业务水平不够全面,缺少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缺乏有关心理学、伦理学、传播学、人际沟通技巧和社会公共关系学,不能及时地解决居民的心理问题,只重视实施环节,没有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和健康干预力度,难以满足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1.4 医务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技能及方法 医务人员在做健康教育时,缺少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缺少资料收集、评估、计划和效果评价。经常照本宣科,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单纯的灌输或单纯的宣传卫生知识,缺少针对性、可逆性、形式多样性及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往往忽略了与居民的互动,难以唤起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1.5 缺乏广泛的社会动员及对居民观念的培养 社区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居民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目前,社区居民的保健观念是看病要上大医院,对保健与健康的关系存在模糊的认识。

1.6 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认同度不高 在居民眼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卫生所,对医务人员综合素质认同度低,本应该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卫生服务中心却以盈利为目的,以医疗服务为主,强化经济效益的思想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致使居民产生不信任感,对健康教育的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1.7 缺乏社区资源利用及社会动员度 缺乏对社区各层次资源的发掘和充分利用。居民受传统就医观念、不良行为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多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需求仅限于求医治病,对健康教育持怀疑态度,影响了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与接受。

2 对策

2.1 必须争取领导思想上重视 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层转变观念,采取得力措施整改,发挥组织和指导社区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将健康教育纳入重要议事议程。树立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主导,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健康教育网络,配备素质高、专业性强的专职人员,培养健康教育工作典型,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扩大其积极影响,创建有利于健康教育的环境,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2.2 强化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意识 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健康教育具有相当重要位置,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人群疾病发生率。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最简单、最易接受、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应当把居民的健康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史命,把社区的健康教育作为快乐的事业。

2.3 提高医务人员相关的专业知识 抓好在职医务人员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通过培训使其掌握有关行为学科、传播学和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丰富健康教育内涵,更新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水平,促使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蓬勃发展。

2.4 提高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技能及方法 适当的加大健康教育投入,重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在讲座时注意保持与听众的沟通,讲究语言的技巧和艺术性。多了解居民的一般情况和对知识的需求。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信息传播,对居民实施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让每个参与的居民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产生积极的互动,唤起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健康教育的服务市场,以达到投入少,产出高的目的。

2.5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务人员的言行在居民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要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医务人员,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充实自己,有针对性的帮助居民改变消极态度,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理念,自愿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取得社会及广大居民的认同。

2.6 加强对居民健康观念的培育 要让居民充分认识的,健康是人类的财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普及健康知识和文明行为,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医疗保健常识[3],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健康教育服务,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转变居民健康观念的目的,接受健康教育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最基本途径,为自己的健康进行合理的投资,让健康教育在社区得到重视。

2.7 广泛的社会动员度 争取社区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发动社区内各层次人员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形成一种人人关心社区健康教育,个个参与健康促进的社会风气。保证全社区居民更广泛、更平等地实现健康目标。

总之,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每个医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完善健康教育服务功能,健全健康教育网络。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采取有效措施,动员、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真正达到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国平,张静平.实用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庄万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EB/OL].创新医学网,2012-3-5.

上一篇:宣传思想文化典型案例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