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节令食品(下)

时间:2022-10-14 05:27:34

上海节令食品(下)

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结合点是伏天,伏天是一年中最热之时,想必要吃清热解毒之物。上海郊县有伏天食羊的习俗,谓之曰“伏羊”,奉贤区庄行镇还有“伏羊节”。去年7月份,曾在上海电台“听听讲讲新农村”沪语广播节目中听到庄行镇宣传部长余仲威说,大伏天吃羊肉,可以排毒养阴,增加津液,实际上是夏令进补。许多老吃客到庄行吃伏羊,往往关照店家,不要开空调,赤膊吃羊肉,让汗“滋”出来,滴下来,就像在健身房里锻炼、在桑拿房里“蒸一蒸”一样。2009年,从小暑到大暑,有15万人到庄行吃羊肉。2010年恰逢世博,“伏羊节”到庄行吃羊肉的人更多。

庄行的伏羊,品种繁多,脍炙人口,有头锅羊汤、全羊筵、热气羊肉、粽叶羊肉、白切羊肉、羊杂拼盘、羊肉点心等几十种花式。食客可品羊肉美食,喝泥池老酒,体验“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乐趣。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现在有人称其为“中国情人节”,这是有一点问题的。七夕是古人对夫妻分居的同情,希望借助神力来改变“东风恶,欢情薄”的可悲状况。我认为中国式的节日不必硬以外国节的模式去套,七夕还有“乞巧”的内容,这一天要吃巧果。幼时,母亲将面皮切小了油炸而成,有时还在上面粘上芝麻。如果自己摊的面皮,还可放一点糖,以至巧果是甜的。七夕还有供果瓜的习俗,供毕当然也进了人的嘴巴。

公历8月上旬是立秋,立秋吃薄脆饼,吃西瓜。立秋,是按时令吃西瓜最后的机会,过了立秋再吃西瓜,寒性的西瓜对人就不好了。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元宵节是“上元节”),这是清明之后又一个“鬼节”,沪俗以素斋祀祖。寺庙里则做道场,放“焰口”,并在水池放莲灯。城隍庙则举行“三巡会”,就是城隍老爷三次“巡游”,时间分别在清明、中元节和“十月朝”。说白了,就是三次庙会。每次早晨9点“起升”,晚上8点“回衙”,抬菩萨的人,跟着游行的人,来“赎罪”的人游累了,要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吧。从庙会中兴起的小吃有桂花糖粥、炸鱿鱼、糟田螺、鸡鸭血汤等,还有桂花厅的鸽蛋圆子以及朱义品斋的百草梨膏糖等,老少皆宜,吃客云集。

秋天最重要的节日便是中秋节了。中秋,中秋,是秋的“中间”嘛!八月十五,如天气晴朗,还可赏月。中秋最大的食事是吃月饼。上海有各式月饼,现在是广式居多,我小时候似乎苏式更普遍。苏式月饼最好吃的有玫瑰、细沙;还有潮式,似乎馅料多用糖冬瓜做成。净素的常由寺庙供应,功德林的净素月饼也很有名。清真的则有“翻毛月饼”。近日听说云南的云腿月饼也非常好吃,听听口水下来了,今年中秋希望能得以一尝。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本帮的鲜肉月饼,现做现吃,那酥皮松松的,一口咬下去,有一点点烫,真过瘾,真“煞馋”!不管排队多长,每年总要尝几回。中秋也吃瓜果,哈密瓜、梨、石榴,均好味。

中秋还要吃毛豆、芋艿、老鸭汤。毛豆此时最饱满,再不吃就要变老成黄豆了。芋艿也是收成时,老鸭是最肥腴时。也有将芋艿与老鸭共煮,老鸭的鲜味溢出,又进入无味的芋艿中,芋艿也吸足老鸭的油,使鸭不太油,而芋艿更滋润,两样都好吃。

农历八月十八日,据说是一年中潮汐最大的时候,也许就是月亮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吧,故叫“潮头生日”,要祭海。金山嘴的渔民要用猪头三牲祭海神,城内百姓则登东城丹凤楼观江潮。八月二十四日则用新稻做粉圆祀灶。

过了中秋不久,转眼便是九月初九重阳节。秋风送爽,重阳要登山饮酒,遍插茱萸,故又为登高会、茱萸会。上海城内的丹凤楼、大境、豫园大假山以及松江的佘山等处都成为登高胜地。李行南有竹枝词云:“餐饵谈家名最优,题糕醉菊酒新;携朋共有龙山兴,海邑龙山是凤楼。”这里所说的是一种“淡香糕”。大众美食则是用糯米粉和糖蒸的重阳糕,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又以葡萄酿酒,饮之有花香,称为饮重阳酒。

九月中旬,还有会,那是文人雅士会集豫园萃秀堂等处举行的赏菊题诗的雅会。会当此时,饮酒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十月初一,也是前文说及的“十月朝”,要开炉做饼,用以祭献祖先。

农历十一月,是冬至(阳历比较固定是在12月22日前后)。沪谚有“冬至大如年”、“肥冬瘦年”之说,意谓过冬至胜似过年。冬至前一日称“冬除夕”,旧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圆、馈送亲友,如同过年。冬至日祭祖后,全家吃冬至夜饭,又饮“分冬酒”,尝新酿的白酒。冬至起交九,进入严冬。谚云:“过得好冬至夜,过不好冻一夜。”谚俗还有“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夜吃冻狗肉”、“若要富,冬至吃块热豆腐”之说,还有“冬至喝老白酒”、“冬至吃萝卜(可治喉咙痛)”的习俗。

腊月初八“腊八节”,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以食粥为纪念。僧众煮粥供佛前,并以腊八粥“馈送檀越(信佛的施主)”,尼庵里的师太还以糯米制成“兜凑”送给施主们。《上海县竹枝词》曰:“尼庵僧徒时打斋,粥分腊八按门排;干菱炒栗兼兜凑,更有庵尼送满街。”小时候喝的腊八粥有甜有咸,甜的有红枣、荸荠、莲子、板栗、白果等,咸的有菱(风干菱居多)、蚕豆、芋艿、茨菰、菜蔬等。因为都是寺庵出品,当然都是素的,即便居家自煮,也全是素的。我想恐怕是怕菩萨怪罪,不敢用荤料。

年终的祭祀从腊月廿三祭灶开始。因为腊月廿四灶君上天述职,为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要祭祭,也就是请他吃糖,一是甜甜嘴,二是用饴糖封住嘴,相当人间今日的“剂”、“好处费”、“封口费”吧。二十四日要做谢灶团,以酒、果、团子、元宝糖祭灶、谢灶。有些地方还要有茨菰、荸荠,让灶君吃了即便要讲坏话,也期期艾艾、吞吞吐吐。二十四日除残,掸尘,洗门窗,举家煮食赤豆粥,谓可辟疫。家人有外出的,也给留一碗,叫“口数粥”。从这天起,家家忙着准备过年,磨粉制年糕、汤圆。乡下还要酿酒、腌肉、剪纸花。除夕前几日,用牲礼、年糕、果饵等祀神,叫“谢年”。记得小时候,最好吃的“祭灶果”是油枣、寸金糖、“浇切”、牛皮糖等,还有麻球般的空心糖球,红颜绿色的。二十四日我们婺源人又叫“大年二十四”,似乎比年还大,又要吃一顿。这时的菜肴,似乎是年菜的“小样”,如塔菜冬笋炒年糕、水笋(水发笋干)烧肉、如意菜(黄豆芽)、银丝芥菜等,甚至还有红乳腐卤醉银蚶,以及寓意富贵的烤麸等。我们婺源还有特有的“焐萝卜”、“焐豆腐”,也有人写作“糊萝卜”、“糊豆腐”,即是分别将萝卜或豆腐炒得半熟,加入米粉,炒到起糊即成。其中还有开洋、油渣等为配料。

除夕要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也是最好吃的一餐。在我的记忆中,有跟着母亲去给外公送年菜,有等着“好婆(祖母)”分糖果、花生,有我们熟睡时,姆妈往枕头下塞“福橘”。

上海节令食品,是丰富多彩的上海美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上一篇:云南味道(二):花香满溢 下一篇:冰火人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