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4 09:14:26

对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追求历史教学的高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课堂活动。

一、加强对课堂生成的调控

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生成性问题与本课教学有必然联系,另一类是生成性问题与本课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前一类问题,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这类问题讨论清楚。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在讲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学生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近代史阶段。这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个问题,初中教学已有涉及,但是很多学生未能准确把握这一历史概念。教师针对此类教学生成应实施多维导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随机调节预设教案,顺着教学实际的方向去挖掘,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去解决问题,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对于后一类问题,教师应该避免在这些问题上拖延时间以致影响正常教学。此类问题如果直接否定,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自主学习。

二、激活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明确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就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独立学习、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等。如在讲授《商鞅变法》一课时,提出:商鞅如何让百姓相信他的变法是真实有效的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站起来讲了“南门徙木”的故事,介绍商鞅通过用重金奖赏徙木之人,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高。有的课文内容结构比较严谨,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较小,像这样的课堂,我们可以交给学生让其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如在讲授《王安石变法》一课时,可交给学生一份作业,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总结王安石变法。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多种多样,有知识框架式,有问题链式的,有历史课本剧式的,其自主学习的热情得到极大的调动。后来在课堂上有几位同学表演了历史课本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掌声雷动,还对表演中的部分环节提出改进意见,真正打造出了高效的课堂。通过全员参与,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受了新知识。学生是有巨大潜力的群体,在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该敢于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新的问题。”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问题是学习的纽带,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启发他们,使他们学会求异、求新。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要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四、与现实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是打造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因素。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涉及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教师可让学生联系当今问题引发的全国各地的抵制日货的爱国行为,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设问:争端是怎样来的?从而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涉及了,这样又做到了历史的纵横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在课堂上设计这种与现实结合的问题,因贴近生活,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自然会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倡导主动探究,传递核心概念 下一篇:《两次世界大战》复习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