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自尊心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14 04:01:07

儿童健康自尊心培养研究

摘要: 自尊心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影响着人的个性及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所以培养儿童健康自尊心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分别从家庭、学校及儿童自身三方面阐述了其自尊心的影响因素,并在此三方面提出了培养儿童健康自尊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自尊心 儿童培养 综述

一、自尊心的涵义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对自我认识的日益深入,儿童逐渐开始对自身所拥有的特征和品性进行评价,由此也就产生了自尊(selLesteem)。国内外学者对自尊涵义的理解不同,所下的定义也有所区别。《心理学大词典》指出,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林崇德(1995)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1]

综合以上自尊内涵的不同界定,我们看到:自尊心是一种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人的情感体验有许多,但并非都属于自尊,只有那些与自尊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它属于第四个层次的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才属于自尊。一个人当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就会丧失自尊心。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而自尊心是一种自我体验,它以自我评价为基础,并对个体行为具有调控作用。自尊以自我知觉为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儿童在其社会过程中,不断接受着成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领悟着成人依据这些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对自己的看法的评价,并将这些评价标准连同成人的看法与评价、赞许与谴责加以内化,而形成自我概念,从而形成自我评价。

二、儿童自尊心的特点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是一个人被尊重需要的反映,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联系的积极的个性品质,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最敏锐的情感。儿童的自我意识是自尊心发展的关键环节。

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孩子的一些特点可描述如下:他们可以适应新的环境,因为他们过去曾有过在新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能逐渐与其他孩子相处;喜欢新事物,并表现出热情;信任自己的老师,尽管老师是成年人并且跟其还比较陌生;能够与别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富有创造性、想象力,并且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能够与人交谈,并且能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有选择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希望过多地依赖老师的帮助;从大多数场合来看,他是一个快乐的人。

三、影响儿童自尊心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儿童进入学校后,学校对儿童的影响代替了家庭的主要地位。教师对儿童自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有利于儿童自尊发展。儿童对自己的认识除了来自成人给予的评价之外,还有来自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确认自己。儿童与他人进行比较,主要是在同龄人中进行的。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可以比较自己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向同伴学习优点、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儿童之间交往的形式很多,如在一起游戏、学习,还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竞赛活动,增强竞争意识,激发进取心。另外,学业成绩与儿童自尊发展具有明显关系。儿童学业成绩越高,其自尊水平也越高。学业成绩越低,其自尊水平也越低。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家庭中各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父母如对儿童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则会阻碍儿童自尊的发展,降低儿童自尊水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家庭因素中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儿童的自尊水平也就越高。而且,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收入对儿童自尊发展也具有显著影响。在父母的职业影响中,国家机关干部的子女自尊水平最高,工人的子女自尊水平最低;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儿童的自尊水平也越高,反之,儿童的自尊水平也相应地越低。自尊水平也产生于父母与子女间的交互影响。因为高自尊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自信、胜任及自我控制,这样儿童更有可能去爱、接纳和信任他人及其所讲道理,其结果,他们很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进一步提高自尊的方法。

(三)儿童自身因素

早期经验影响个体的自尊。成年期的低自尊可能来自于不愉快的童年经验,诸如对惩罚的恐惧、对学业成就的焦虑、对父母的离异或一方死亡或对自己生理外貌的不满等。自尊的产生依赖于主体的自我评价。如:一个人对他的外表十分关心,那么丑陋的外表会使其倾向于形成低自尊;相反,一个不太在乎外表的人,丑陋的外表对其自尊心就没有多大影响。外表对个体自尊心的影响就在于个体是否认为其对个体有意义,即在于个体的自我评价。个体的能力、品德和水平也影响自尊心水平。

四、儿童健康自尊心的培养

教师应努力协调班集体的人际关系,注意培养其成员的自尊心,儿童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还要给予儿童积极的评价,使其体会成功感。赞许、尊敬等积极评价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赞许和尊敬又被称作社会支持,来自他人的赞许或谴责逐渐被并入一个人自我而形成其自尊。教师要努力发掘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发掘他们身上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

在自尊的发展过程中,儿童的父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孩子的交往中表现出接受、慈爱、兴趣和参与;对孩子的行为要坚定并且是前后一致地给予明确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孩子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并尊重其首创精神;采用非强制的纪律约束,同孩子协商而不是体罚。在这方面研究中,虽然不能说父母的个性和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显然是儿童自尊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儿童应该注意适当地进行自我评价,他们的性别和体貌特点都可能是影响其自尊的因素。另外,还要帮助儿童成为能力强、品德高尚、活泼开朗的人,使其自尊心朝着具有积极意义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人的自尊心问题是个性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的自尊心是个性结构完整和健康的标志。自尊心的培养应从儿童早期抓起,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交往中培养儿童健康的自尊心。在儿童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家庭、学校及整个社会都要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12月.

[2]周宗奎.儿童社会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7月.

[3]郭瞻予.浅谈儿童自尊心的培养.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

上一篇:论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下一篇:协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