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9 11:44:43

协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探讨了协作学习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指出了其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协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

一、引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方法,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共处就要学会与人协作,尊重他人,相互交流,分享成果[1]。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人们的工作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等基本特征,学习也是如此。对于某些学习内容,个别化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共同协商,也就是开展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2]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信息技术课作为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更多地强调让学生通过协作共享信息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最后完成给定的学习目标。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协作学习不仅是一种新颖、高效的学习方式,而且通过开展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应用协作学习策略的方法和步骤

1.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形成知识“主题”。

协作学习的基本策略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通过互相切磋,共同协作以完成某一任务。“问题”或“任务”设置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以此作为后续教学的基础。

2.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其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建构起新的知识和经验。情境创设除了考虑现实的可行性之外,还要考虑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首先,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境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同,所以,教学内容的类型不同,需要创设的情境也不同;其次,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情境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

3.设计协作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策略,引导协作下的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讨,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这个自我建构过程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他人的交互中完成的,学生通过与他人的讨论,扩大其认知结构、更清楚地表达已有的观念、检验与别人相左的观念并加以重新建构,来形成自己成熟的观念。所以,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环节。其中,自主学习是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而协作学习则是使学生在个体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意义建构的关键。在教学中,这个过程通过三个步骤完成:

(1)分组。教师根据学习主题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水平差异、认知能力差异及学习方法差异等进行合理的分组,组员不能过多,也不宜过少,据教育心理学研究,一般以2至7人较合适。[6]

(2)学生准备。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存在于一个小组中,从而为完成协作任务而进行有关的学习准备。协作学习是使学生建立起某个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为了某个学习任务共同奋斗、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要使学生对自己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小组的活动原则、自己及整个小组的目标有明确清晰的认识。

(3)开展协作的自主学习。各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学习特定内容、完成特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是个体,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又组成一个群体,互相启发、共同学习,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4.学习评价。

在学习过程进行中和结束后,应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中协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形式主要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和学生自我评价几种,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是否达到学习目标要求。

根据评价的结果,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并为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并可供选择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纠正评价中发现的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三、协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除了遵循以上步骤,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分组必须合理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生划分成小组。组间同质保证学习竞赛活动的公平性,而组内异质则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合理分组可以让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2.分工为了合作

为了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投入到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明确的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协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教师难以驾驭,合作难以见效,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分工时必须让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能有效合作。[8]

3.引导应该及时

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时,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师生协作应该贯穿协作学习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协作学习的质量。学生协作学习,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巡视各小组协作学习情况并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适当给予引导,并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观点,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与肯定,对讨论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争执,要善于进行启迪与组织。[9]

4.交流应该主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可以掌控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与小组成员的主动交流,可以增加协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

5.评价应该全面

评价工作是教学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协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协作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协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113-154.

[2]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EB/OL].http://czdj.省略/yjzy/llyj/lkdlw/llkdlw4.htm.

[3]杨桂青.英美精彩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48-212.

[5]尼克・帕卡德,费尔・雷斯.美国中小学教学技巧2000则[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6]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7]Richard J.Stiggins.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

[8]王静,余胜泉.协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http://www.etc.省略/articledigest22/xie.htm.

[9]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协作式学习模式初探.http://www.省略/ITJX/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11.

上一篇:儿童健康自尊心培养研究 下一篇:教学成功要诀:言传与身教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