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13 07:58:24

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以区域科技创新硬实力和软实力为核心,从理论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区分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并突出了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等软实力的重要性。运用因子分析对中国省级数据进行了实证,实证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够反映我国区域创新的实际情况,对指导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创新;硬实力;软实力;指标体系

一、 目前研究的现状

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不同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建立了多种评价指标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如邵云飞、谭劲松(2006)把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分为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以及技术创新的环境支持。谢玲等(2010)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中注意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因素,但是对于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流动能力的二级指标项目还略显不足,不能完全反映一级指标的内涵。朱海就(2004)对创新能力评价的时候,注意到了伦德瓦尔所提出的“网络能力”的重要性,把企业创新能力、网络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作为三个一级指标。但该指标体系仅作了理论研究,并未进行实证。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从2002年开始持续对中国30个省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并《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该报告建立了包含100多个评价指标的体系,分为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以及创新效绩五个要素。

纵观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的指标体系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所有指标体系中,都缺少创新文化的指标。如创新意识,对失败的容忍度等。事实上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对创新实力的作用非常大;(2)现有指标体系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不做区分,一概而论。这样无法区分某一区域是科学发现主导还是技术创新主导;(3)虽然看上去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层出不穷,但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不同指标的线性组合;(4)在指标的选取上,过度重视R&D投入、专利产出等硬指标。

二、 科技创新实力的内涵

科技创新实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总体力量,它是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综合表现。用函数形式表示就是:科技创新实力=F(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其中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硬实力的表现,而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则是科技创新软实力的表现。科技创新实力的内涵远比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更广泛,它包含了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使科技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各种外在条件,它还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内容。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均量指标和增量指标,而科技创新实力要突出总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是硬指标,如R&D投入、专利数等,而科技创新实力突出区域创新的软指标,如创新氛围、创新文化等。这些软指标虽然难以测量,但是却是决定区域创新实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区域(或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硬实力提升容易,软实力的改进则需时间的累积,未来区域创新实力的竞争可能更多地依赖于软实力的提升。

科技创新硬实力包含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两大支柱,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科学发现的主体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区域科技创新的实践中,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未必一体化。如北京是典型的科学发现为主的城市,科研机构和高校集聚,科学发现的成果突出并服务于全国;而深圳是典型的技术创新为主的城市,企业申请专利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全国最高。如果科技创新实力指标体系中不做区分,就无法发现二者的差异,无法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创新政策。

科技创新软实力主要包含了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两大支柱。“创新文化是一种粘合剂,是整个创新组织团结一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可以激发创新主体创新的灵感。创新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辐射到每一个人,形成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气氛”。不同地区,创新文化有很强的差异性。比如上海典型的“白领文化”,江浙的创业文化,深圳的“移民文化”,北京的“中关村文化”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创新精神和斗志。由于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是鼓励人们创新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物质的总和,因而难以用数据进行度量。本研究试图将创新文化的内涵分解,并逐一找到可获得的相关指标和替代指标。

三、 科技创新实力测度的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实力的指标体系把科技创新硬实力和软实力作为一级指标,然后通过综合分析法,把度量目标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并逐步细分这四个子系统,直到每个子系统都可以用相应的统计指标来描述。在参考了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指标的可获得性,初步选择了若干指标作为基础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全国各省科技创新实力的数据,进行指标的相关分析。如果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非常高(本文设定高于0.90),说明可以用其中一个指标的信息量可以高度替代另一个指标,因此删除其中一个。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遴选过的科技创新实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 反映科学发现的指标。

(1)科学发现的人才指标:两院院士(A1)是我国科学发现最高级别的人力投入。专业技术人员数量(A2)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员,能够反映一个区域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力投入。万人专业技术人员(A3)数量是均量概念,能够平衡区域大小的差异。

(2)科学发现的财力指标。自然科学基金(A4)是主要用于科学发现的研究经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A5)、地方财政科技经济经费支出(A6)能够反映区域科学发现的财力投入情况。

(3)科学发现的产出。部级科技成果奖(A8)是我国科学发现的最高奖项,国际三大主要检索工具(SCI、EI、ISTP)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A7)是科学发现成果的体现。

2. 反映技术创新的指标。技术创新的三级指标包括了人力、财力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指标。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主要是R&D人员(B1),财力投入包括全社会R&D投入比例(B2)和企业R&D支出(B3)。在以往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采用专利的申请数和授权数衡量科技创新产出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相对容易,授权量也远远大于发明专利的授权量。Schankerman(1989)也认为技术含量高的专利会带来较高收益,也具备较长的寿命,比一般专利申请和授权指标更能衡量科技创新水平。本文采用B4(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和B5(三种专利授权量)两个指标,既能兼顾总量和均量,又能突出发明专利的重要性。技术创新成果还体现在新产品和高技术产业上。因此用B6反映新产品产值,用B7、B8反映高技术产品产值和出口情况。

3. 反映创新环境的指标。

(1)开放度: Chesbrough(2003)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通过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减少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创新绩效”。本文用C1(外商投资金额)和C2(外籍常驻人口)两项指标衡量区域的创新开放度,无论是吸引外资还是吸引外国人在本土工作都能带来知识溢出效应。但是各省统计年鉴中没有统计外籍常驻人口数量。目前这一指标在各地统计年鉴中没有作为常规统计,数据缺失。

(2)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是指地区或行业之间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转移过程”“大部分创新思想源于外部而并非自己的发明成果”“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C3(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包括了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类技术合同金额,能够反映地区技术转移带来的知识溢出。C4(大中型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能够反映地区购买国外技术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国外技术引进对于我国二次创新具有关键作用。

4. 反映创新文化的指标。

(1)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就说过:“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考察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可以用D1(中小板上市公司数目)和D2(创业版上市公司数目)作为替代指标。如果某地区企业家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必将引导企业上市,获得更大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资金。

(2)包容度:创新文化应该具有宽容、平等、自由的氛围,应该最大程度的容忍失败。但是文化难以用定量指标进行衡量,本文拟采用三个替代指标度量文化的包容度。D3(非户籍人口比重):非户籍人口能够反映该区域文化对外来人口的包容程度。D4(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风险投资可以反映区域对创新鼓励、激励创新的程度,同时风险投资的成功率可以反映区域对失败的包容程度。风险投资的成功率越低,则表明对失败的包容度越高。鼓励创新和容忍失败是对创新文化最好的诠释。《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在金融市场稳定性这一指数中把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作为问卷调研的软数据。本研究拟用风险投资额作为评价指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于风险投资的统计还处于离散状态,风险投资的实际数据还很难获得,故采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作为替代指标。D5(离婚率):离婚率作为替代指标能从侧面反映某区域文化对于“离婚”这一事件的接受程度和包容程度,从而体现文化的包容性。

(3)创新文化的活力:民营企业是整个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D6(民营经济的比重)能够反映出某区域创新文化的活力。本文采用各地工业生产总值中民营部分的比重数据。

(4)创业意识: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很多创新成果都是通过创业实现的。创业意识用D7(商标核准注册数)以及D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进行评估。

四、 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我国各省2007年、2008年数据,对上述指标体系进行实证,以检测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数据来源于科技部《各地科技进步监测》《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年鉴》以及深圳交易所网站。

运用SPSS软件,以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数据分别进行科技创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统计处理。先对样本的充分性进行检验,通过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后,再计算因子综合得分。求得各省科技创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排序(见表2)。指数大于0的,说明实力位于各省平均水平之上;小于0,说明位于各省平均水平之下。

五、 结论

本文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我国区域创新实力评价初步指标,再运用相关系数对指标进行科学的遴选,确定最终指标。该指标体系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把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分开考量,同时注重科技创新中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这些软实力对创新实力的影响。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创新硬实力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而软实力排名依次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因此科技创新基础雄厚,硬实力总体表现很强。但是在企业家精神上、鼓励创新和容忍失败的文化上,北京相对较弱,因此软实力仅排在全国第五位。而广东虽然创新基础资源比较匮乏,创新硬实力排名第三,但是广东省拥有“华为”“中兴”“比亚迪”等世界级民营企业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企业活跃度高,创新环境优良,创业氛围浓厚,文化的包容度高,对失败的容忍度高,因此在科技创新软实力的排名上位居榜首。

实证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指标体系能够反映我国区域创新的实际情况,对指导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管理科学学报,2006,8(9):1-11.

2. 谢玲,屈锡华,贺昌政,肖进.区域创新能力综合集成评价研究.情报杂志,2010,9(29):78-82.

3. 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科研管理,2004,3(25):30-35.

4. 李春英.论创新文化.中国石油大学学位论文,2007.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上海科技创新实力分析与评价研究(A)”(项目号:1169210010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汝熹,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处讲师。

收稿日期:2012-03-08。

上一篇:广东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下一篇: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