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文学

时间:2022-10-12 11:11:21

体育与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它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美。静与动,很难真正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同样,文学与体育,一个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一个是身体运动方面的学科,看起来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毫不相干。

体育与文学看起来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门类,然而,事实是体育和文学关系极为密切。体育与文学的研究恰恰是一种综合性的考察与新的学科交叉点,既是体育的组成成分,又可以纳入文学领域,有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学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被不断地赋予崭新的意义,从而成为人们重新认识体育与文学过程中新的热点,从文学的和理想的角度来审视和探索运动的人和人的运动,进而展示出未来的人和人的未来。

一、体育与文学关系

从历史起源的角度考察体育与文学有共同的源泉:“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文学艺术(包括诗歌)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明确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普列汉诺夫根据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了劳动实践是艺术生产的“第一动力”以及“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著名论断从而产生了“生产劳动是文学艺术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曾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己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劳动是人的全部生活和活动的基础”。尽管劳动实践不能代替体育运动,但是,体育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与人类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的。

可见,体育与文学的产生都离不开生产劳动,它们与生产劳动之间有割舍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哲学基础的角度考查,体育与文学有共同的哲学话题:“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实践,人的本质力量才能不断的外化,不断的向对象转移,最终在对象中凝结。马克思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而体育的本质也是造就人,不仅早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比如运动员通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把其潜在的价值向显著的运动状态向外显现,继而演绎人生的价值和激情。在这一点认识上,体育与文学也是一脉相承的。

从心理功能的角度考察,体育与文学都可以成为人类宣泄内心不良情绪、平衡身心的较佳方式。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而顾拜旦复兴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了给软弱无力的法国青少年注入活力,促使他们振奋起来。体育不仅为肉体,而且也为精神提供活力和生命力,重新刺激以唤起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探求。

二、体育文学的发展

体育文学的发展从远古时期的对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活的简单记录开始,到如今体育报告文学、体育传记文学、体育诗歌、体育小说、体育网络文学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学纷纷出场,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近百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与体育有关电影和文学作品。比如曾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火的战车》,描写的是奥林匹克运动;比如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杰克伦敦写拳击运动的《墨西哥人》等都非常有名。

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我国以体育为题材的体育文学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以及高超的体育技巧、勇敢的拼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的见证。可以说,在我国体育文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

从1985年至1989年,体育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体育文学创作也以高度的自觉走向了文化层面。突出的表现在体育报告文学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中国体育界》、《兵败汉城》、《棋王》、《5・19长镜头》和《强国梦》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与此同时,与体育有关的小说、诗歌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学与网络结下不解之缘。大量的体育网络文学及作品出现,诞生出了很多杂文式的体育评论和日益繁荣的网络原创体育文学,其中也不乏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比如杨杰的中国第一部“长篇足球小说”《假球》、黄健翔《我心目中的最佳阵容》、徐坤《期望爆出冷门》。这些体育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此时广大民众对体育的强烈热爱和体育的迅猛发展。

可以说,体育文学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曾经有过它无比辉煌的岁月,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品,名噪一时。今天,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体育文学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巨大变化,体育文学不断地边缘化,体育文学的形式和内涵已经面目全非。我们只能看到赛场上的体育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而文学上的体育却出现了一个断层,体育文学创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多少年的梦想终于如愿,全民欢呼雀跃,世界为之喝彩。我们的体育事业终于上去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注目和认可。

可是,当我们放眼文学界时,却发现体育文学已经远远落后于体育的发展了。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时,有多少与之相衬的体育文学作品能够同时出现,从文学的角度阐释体育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盛世出佳作,如今,我们的体育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世界都为我们瞩目。作家在致力于其它领域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同时,不应疏忽对体育文学的耕耘和开掘,体育文学的创作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1]陈学新.体育文学探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19~21.

[2]张艳.孙永泰.从中西文学的源头看“体育文学”缘起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6(27).5.

[3]陈学新.体育文学探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01.

[4]董学文,张永刚.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上一篇:体育文学的渊源与发展 下一篇:井下截水与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