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经济账”

时间:2022-10-12 11:10:48

上海“世博经济账”

世界博览会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获得举办权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

俞正声:

世博运营目标“不赚不赔”

上海世博会被称做世博会开办以来规模最大、投入最大的一次世博会。

世博园区内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建造230万平方米建筑,基础建设总投资180亿元,开幕后的运营投资也高达106亿元。如果再加上间接投资,包括城市翻新、基础建设、轨道交通建设,甚至比北京奥运会投入还要多。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表示,上海世博会的目标是“不赔不赚”。

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曾为上海世博会详细算过经济账――

180亿元的建设资金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批准80亿元世博债券;政府投入占总额的40%左右,约72亿元;还有30亿元依靠银行贷款。市场运作需要106亿元,这部分资金也无须担心,将通过3条市场化运作渠道筹集:门票收入,赞助商及全球合作伙伴赞助,其总销售额将达到50亿元的衍生产品销售利润。上海财大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表示,旅游产出的经济效益将成为世博会举办过程中最直观的收益。

根据世博会拉动产业的产出效应来分析,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半年时间里,如游客数量设立为7000万人次,直接收入可达到460亿元。再依照相关产业的乘数效应,乘以1.7倍后,可产出794亿元。这一笔近800亿元的收入已经是北京奥运会直接经济产出的3.94倍。这部分收入一方面通过缴税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民的个人收入,园区内外,更可带动62.7万人的就业。

上海交通现代化提前20年完成

从申办世博会到筹办世博会,经历了10年的辛苦与努力,越来越迅捷的公共交通,逐渐扩大的城市绿肺,改造一新的老旧建筑和标志景点,让上海市民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磨合期”后,开始了与世博会的“蜜月期”。

今年,上海地铁2号线将连接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两座国际机场承运能力将达到9400万人次,目前两座机场的扩建工程已经全部完成,虹桥机场扩建三条跑道,浦东机场扩建两条跑道,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条件已然成型。

而在市内,虹桥大枢纽将建设成为连接地面、高架、磁浮、地铁、航空的综合通枢纽。今年上海地铁将建成13条,总里程达到420公里,每天的旅客承运能力将达到560万到620万人次,居世界前三名。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日前介绍说,上海几年前就开始抓硬件建设,目前和世博会直接有关的道路有几十条,现在大部分都在逐步竣工,其中包括上海为世博会增加的五条越江线。上海的地铁建设也是从很早就开始抓,前年年底完成了234公里,去年年底完成了320公里,到今年4月底可以达到420公里。

陈信康教授认为,此举将让上海进一步跻身于国际大都市。“按照国际上不成文的评判标准,只有地铁里程超过400公里的城市,才有资格称为国际化大都市,而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的地铁里程将达到650公里。”

据了解,世博会建设中投入最大的是轨道交通。倘若按照1公里6亿元来算,仅轨道交通一项投入就逾2000亿元。尽管耗资巨大,但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认为,这一切都值得。“没有世博会,这些交通设施也将现代化,但不会这么密集,上海世博会使上海交通现代化提前20年完成。”而这无论是对于城市生活的便捷,还是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都是一笔必须的投入。

上海打开转型之翼

上海多年来一直在说产业升级,但是实际上时机一直尚未成熟,随着2010年世博年的到来,如今的上海转型之翼已经打开,上海经济真正到了调结构、促发展的时候。

而世博会对上海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促进,陈信康表示“以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业为例,上海汽车业近年来面临国内外的激烈竞争,曾经的产业优势正在减少,但是‘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的提出成为其产业发展的契机”。由上海汽车集团设计、制造的1000辆新能源汽车将在世博会期间亮相,首次试水的油电混合新技术未来将成为上海汽车业产业升级的方向。“上海世博会为其提供了一个试水的机会。”

而各国在园区内展示的环保技术也将在中国“生根开花”,对于尚在学步阶段的中国环保产业来说,世博会提供的不仅仅是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更是奠定新产业的机遇。

陈信康认为,如果各个行业仅仅盯住世博期间参观人流带来的收益,而无视后世博时代的产业发展,无疑是短视的。只有通过学习、交流各个参展国在世博会上展示的科技最新成果,攻克一批科技难题,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和集成化的科技成果,才能催生“世博经济”的新增长点。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强调,世博会对上海来说是个重大的机遇,可能成为上海服务业突飞猛进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事件。首先,世博会带来的各方面的服务需求将会让上海人真正认识到服务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盈利空间,更加坚定地大力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其次,世博会将在上海城市形态改善上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经过改善和美化的上海将更好地迎接后工业时代;第三,世博会让上海聚焦更多世界目光,长时间地吸引国际关注,进一步加强上海同国际的联系,吸引更多国际上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来到上海。

上海面临着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任务。这个“国际大都市”与以往以总量计算的大都市不同,而是更加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靠知识经济支撑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和内在经济体系。“我一直认为,以后长期能够支撑上海实质性发展的,除了‘两个中心’外,还有文化产业、时尚产业、创意产业,世博会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陈维表示。

陈维同时指出,经济结构转型是个长期的过程,内涵很复杂,不能认为靠一个世博会就能完成上海转型的所有进程。世博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带给人们新的理念,提升人们的认识水平,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增强城市影响力,提供更丰富的机遇。

低碳理念引领转型之路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就业、减排三重效益,上海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低碳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低碳和绿色环保的概念一直贯穿上海世博会筹建始终。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介绍,在38万平方米旧厂房改建而成的世博园区内有4.6兆瓦太阳能发电机组容量,是全国目前最大、最集中的装机容量所在地。整个园区的灯光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空调大量使用了江水源和地热源热耗。园区的公共交通系统采用的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实现“零排放”。此外,在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大型建设上都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这些雨水通过沉淀和过滤之后,能够基本满足园区的环境卫生清扫和绿化灌溉需要。园区里还有一平方公里的绿化公园,占整个园区围栏区面积的1/3左右。就此,专家预估在世博会举办阶段,这套措施能够抵消世博会的碳排放的60%~70%。有人说,“世博会带来的最重要的机遇并不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技术创新的理念。”

专家表示,历史上无数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发明创造,最早都出现在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也将成为我国 科技前沿的重要展示盛会,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的理念将会随世博效应延续数十年,而其中受益最多的,必将是上海。(综合自《经济参考报》、《新闻晚报》 文婧杨冬等/文)

上一篇:“世博经济”值得期待 下一篇:“世博经济”助力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