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谈

时间:2022-10-12 07:47:51

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谈

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法律基础知识综合课,它的内容有三部分构成: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和类型、法的作用、法的创制和实施、法律意识以及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等理论;2.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3.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法律基础课主要讲授法律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理念,是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课程。法律基础课又是一门思想品德教育课,它的任务在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方法的教育,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不仅做到知法、守法,而且能够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

有关犯罪专家指出:近几年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制大专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其特殊性,没有经过高中教育,就直接进入大专进行学习,他们的法律意识较薄弱,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较弱,更加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必须通过法律基础课来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但是他们自身知识面比较狭窄,理解能力相应薄弱,所以在传授法律基础知识的时候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础知识,知晓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基本原理。我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说到底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前者似乎会因为指定教材的存在而没有太多谈及的必要。但我认为即便是有指定教材,授课教师仍然能够在讲授内容的取舍、组合中渗透匠心。

教材一般要全面介绍一门学科知识网络,而授课则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在理解和关照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特点的前提下,授课教师有时需要自行决定哪些要讲,哪些不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学生刚刚从初中走来,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求知欲强与知识储备有限的矛盾。授课讲得太浅,不能满足其求知欲,他们不乐意;讲得太深,超出了现有理解范围,他们又会茫然。如何拿捏,是件伤脑筋的事情。在教学中,我虽然会偏重给学生讲透基本的知识点,但也同时会尽量介绍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不同观点和学说。在设计教学内容方面,我认为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任何一门成熟学科,其各个部分间都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我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就深感很多知识前后衔接,关联很大,老师必须统筹协调,引导学生进行有联系、有比较地学习。为人师者,都恨不得将每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当堂全部领会、消化、吸收。但有时这是不现实的。有的地方,学生之所以不懂,可能是因为还没有学到后面部分的知识,所以影响了自己对当下所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态度应该是“未晓不妨权放过”,教学进程不要在这个关节上停滞不前。只要老师心中有数,完全可以等到讲述后面的相关知识时再回头进一步讲解前面的知识;有时学生学到后面会忘记前面,这就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温故知新、找出异同,让他们能将知识连点成线。

二、 引入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应以讲授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主,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基本理论。但是法律基础课的教育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主要引入了案例教学。在讲了一些知识点后,引入一个比较具有针对性地鲜活性的案例,不仅可使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法学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选择案例是需要花功夫的事情。课堂教学的案例不一定要是“惊天大案”,但它必须具备针对性、鲜活性,最好也能具备一定程度的趣味性。针对性要求案例能够非常好的涵盖课堂要讲述的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鲜活性要求切合实际生活。除去某些经典案例外,课堂教学所用案例都是比较新鲜的,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最新动态。这样最容易让学生感同身受,引起共鸣。而案例如果有趣,往往能在博人一笑、活跃气氛的同时,让学生感觉案例“可笑”的背后有哪个地方是“不对劲的”,这就直接打开了学生的思考阀门。例如在讲解自然人犯罪主体时,引入了一个“14岁的初一女学生,在放学回家途中,由于自行车刹车失灵,撞死了一个行人”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作为自然人的犯罪主体,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具有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时,才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在引入案例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引导学生调动除去法律之外的常识和经验来参与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单纯而机械的知识灌输,可能会使学生丧失调动常识辅助判断的基本智慧,相当部分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往往会得出“惊人之论”――与法律本意大相径庭,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判断也相去甚远。例如“某全国著名劳模涉嫌贪污巨额公款,事实清楚,政据确凿,依照刑法第383条的规定,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但是合议庭认为,该劳模有功于国家和社会,因此决定从轻处理,判处有期徒刑9年,并处没收财产。”这一案例,让学生分析合议庭做法是否正确时,学生得出了合议庭做法是正确的结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思维的基本路径还没有完全掌握,另外,很重要的方面是没有调动自己的常识和经验来参与判断,而缺少这一环节,是不能“活学活用”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每每出现此类的“惊人之论”时,我总是不动声色的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案例情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案例当事人的各种诉求,再来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所以我在教授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注意常识,注意经验,不能脱离了常识来进行空对空的抽象的法律推理和演绎。

在引入案件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实例之间的关系。理论讲述是根本,而实例的分析或趣闻的参引只是辅助。当感觉到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时候,就赶紧抛出一个疑难的案例或将话题转到现实生活中大家感兴趣的事件当中去,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一旦学生精神头恢复,便仍旧回到原本的理论陈述。

三、促进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教学活动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了教师认真地教之外,还要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中比较看重课堂提问。在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我认为提问的时机最好安排在学生通过听取教师的讲解而对某一问题已有初步认识的时候,否则学生可能会因完全没有知识准备、缺少思路而丧失参与答问的积极性;设计诱导性设问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比较巧妙地安排一系列层层深入的设问来诱导他们向问题的真解进发。学生的答问不深刻、不精彩,不要急于换人“上场”,通过启发性的设问可以帮助他进一步思考。(2)不要简单、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在学生的回答中尽力地选择合理成分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不合理的部分不用生硬的话语直接指责,而代之以比较缓和的商榷性话语甚至玩笑,然后通过深入分析来让学生自己明了答案。学生总是渴望教师的肯定,这一点不会因为学生完成了从初中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换而有不同。(3)作点评紧扣课堂主题。学生发言有时不免有些漫天撒网,教师应该清楚地点出学生的发言中哪些是今天所要重点讨论的,哪些是下次课要解决的,以保证课堂教学不蔓不枝,提高效率。

四、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授课教师主要的表达工具。授课效果与授课教师的授课语言密切相关。自己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深知那些语言精到、妙语连珠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讲者字字珠玑,听者如沐春风的理想境界,即使不能达到,作为教师,也都心向往之。上法律课有一套自己的法言法语,借用大量的法言法语来讲授知识。可问题在于,过分的依赖法言法语可能会让他们不知所云,并使课堂氛围压抑沉闷。所以,在无害授课准确性的前提下,我比较多地运用了通俗语言,或者说是用通俗语言对法言法语进行了翻译。我发现这种语言风格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从而更加有效的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跟随老师积极思考。比如说我指着黑板上的“保人”中的“保”字,说可读成“呆人”,寓意保证责任中保证人的责任过重,只有神经不正常的“呆子”才会去当。很多同学在大笑之后,对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的比较认识有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所述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教学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活动,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临场发挥,很难有通行的经验。教师只有认真地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汉语以名面称现象分析 下一篇: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