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精细化管理实践是系统工程

时间:2022-10-11 11:27:16

科研精细化管理实践是系统工程

摘 要:“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学之父泰勒提出的现代工业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为了提升科研竞争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使科研管理、科研服务做到精确高效、协同运行,把复杂且难以程序化的业务做到简单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精细化的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科研效率。

关键词: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的实质是“精益求精”,是认真做事,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精益求精”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西周时期,《诗经・国风・卫风》就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歌颂美好生活,形容文采好、有修养。南宋思想家朱熹说过:“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精细化管理”的实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学之父泰勒提出的现代工业管理理念。1911年,泰勒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精细化管理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于是,包括决策理论、运筹学、系统工程在内的很多理论被引入经济管理领域。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决策过程为着眼点,特别注重定量分析与数学的应用,以及系统结构与整体协调,所以被称为管理科学。后来,日本的精益生产思想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形成也有相当的影响。

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手段,把考核指标数量化,让各级组织精确高效、协同运行的管理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规范化,规范化的事情程序化,程序化的事情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己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为了提升科研竞争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使科研管理、科研服务做到精确高效、协同运行,把复杂且难以程序化的业务做到简单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精细化的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科研效率。

科研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树立精细化理念”

当前,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常常受到社会环境、方针政策、时间节点等因素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但科研管理部门却较少进行适时性跟踪服务,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地修订相应的课题管理制度,还“按照惯例”固守经验化、模式化、陈旧的管理方法,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扮演“传声筒”角色,无法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化服务,无法实施科研过程的质量控制,无法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

为了保护科研声誉,为了监控科研过程,为了提高科研质量,应该树立科研精细化理念,要实行科研精细化管理。在制定科研管理制度的时候,要让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全面把握和领会精细化管理的灵魂和精髓,营造精细化管理氛围和文化。以精细化管理为指导,培养“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意识。科研管理者在研究部署科研规划时,要确立精益求精理念,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需求和能力,真正把学校要求和科研人员实际能力及课题研究需要相结合,形成切实可行的课题管理措施。科研人员要准确领会、精确贯彻学校科研管理要求,在课题研究中真正负起责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科研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

高校科研管理精细化是动态的,和企业管理精细化有较大的区别。科研精细化管理的方案设计是根据科研人员素质及课题难易程度而定;企业管理精细化中的“格式化、程序化”要求并不适合高校科研管理。

在学习借鉴企业管理精细化理念的时候,应该考虑“人”(即科研人员)的因素,科研人员是有思想的劳动者,在制度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格式化”和“程式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阻碍科研创新发展。因此,在制定科研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时候,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着眼于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才能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科研精细化管理实践要“加强协作”

科研精细化管理实践是系统工程,涉及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三个方面,需要三方沟通协调,共同完成科研管理目标。目前,大多数高校科研处负责科研课题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处关注课题申报、立项、结项验收、成果鉴定等,关注课题论证、课题级别和课题经费;财务处关注科研经费开支情况,如开支合法性,开支项目结构比例等。课题负责人一旦获得课题立项,不得不关心如何搜集发票报销科研经费,自然分散了科研精力。由于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课题负责人之间沟通协作不到位,客观上割裂了高校科研经济活动的整体性,影响了科研经费的合理高效使用。

因此,要建立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三方既分工又协作的联合管理制度,共同实现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与监督,在保证科研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科研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杜绝浪费和流失。

科研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制定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科研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提高科研水平、保障科研竞争健康有序、公开公平的有效措施。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管理的工具,是科研管理的依据。制定好切实可行的精细化的科研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精细化的科研管理制度,涵盖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精细化的“课题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工作量考核制度”。

1.精细化的课题管理在于“过程管理”

课题管理精细化是科研管理的中心任务。课题管理,是指科研管理部门监管课题申请及课题研究过程的措施。要制定精细化的课题管理制度,就应该实行“过程管理”,把课题管理过程细分为若干个环节,如“课题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成果推广、建立卷宗”等。

实行“规范、精确、细致”的精细化课题管理模式,使粗放式课题管理向精细化课题管理发展,做好课题“前―中―后”三期管理,使课题从“立项―实施―结项―推广”形成完整系统。让课题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都要有相应的目标来约束和考核,让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明确课题研究应当“怎么做” “做到什么程度”,达到“点点滴滴求合理,细微之处见管理”,为科研课题费精细化管理做好“进程安排”。

课题前期管理的重点是“课题申报”。在申请课题方面,科研管理者要与课题负责人的目标一致,双方都能积极配合。科研管理者应该创造条件帮助课题申请人做好课题论证。现在,许多高端课题都实行“限量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组织人员“优选”课题、择优申报。 课题中期管理的重点是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有些课题负责人在获得立项课题之后,便开始松懈,甚至自己不主动参与研究,而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搜集发票报销科研经费上面,既影响了科研成果质量,又影响了高校科研声誉。为此,科研管理部门应该要求课题负责人制订“课题实施计划”。科研管理者依据“课题实施计划”进行过程管理,实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半年度中期检查制度、年度总结评估制度。科研管理者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批准支取科研经费。课题后期管理的重点是“结项评审”。认真对照申请书(项目任务书)预定的研究内容,检查课题是否基本按照原定的研究目标完成,数据是否真实可靠;邀请专家评审课题研究成果,确保提交高质量的结项报告。

2.精细化的科研经费管理在于“进程考评”

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是经费提供方委托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管理的专项经费。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中心任务,科研经费管理活动是多方联系的桥梁,它联通“经费提供方―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课题经费需要多方协作,但现实中的科研经费管理活动往往缺少协作。

一是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缺少协作。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管理部门一般只重视每年争取到科研课题的数量及课题级别有无突破、科研经费多少及成果鉴定,而不跟踪、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把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全部推给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则只注重经费收支核算,也没有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科研经费到账情况、开支情况,从而导致科研课题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分离。

二是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科研工作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最根本的是脑力劳动。但在我国现行的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的管理办法中,并不包括科研人员劳动报酬的项目。在我国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根本无法体现科研人员脑力劳动价值,使得课题负责人在繁重的科研劳动之外,还必须搜集大量发票,用来报销科研经费以支付非课题组成员的劳务费,否则无法报销科研经费或可能被认为是违规使用科研经费。

三是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意见不一。一些偶尔获得科研经费的高校,通常都把科研经费汇入高校财务管理账户,委托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导致部分管理意见分歧。例如:科研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认为在科研经费中可报销的设备费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相机、录音设备等;而财务管理部门根据财务管理制度,认为“涉及政府采购目录的设备须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其原因是混淆了“在科研经费中报销”,还是“在高校财务中报销”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政府采购走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课题研究时间紧迫,常常出现课题结项了,而设备尚未采购,影响了课题研究进程,甚至影响课题成果质量。

四是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制度创新”。近年来,有些科研实力强的高校还设立了“科研经费管理专用账户”,他们通过修改高校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体现科研劳动的价值和科研经费开支的实际情况,增设了“项目实施费”报销项目,用于支付课题参与者的劳动报酬和非课题组成员的劳务报酬,避免了花费时间搜集大量发票的传统做法,集中了科研精力,但与现行的上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符,仍然处于“合理不合法”的境地,有可能被审计部门认为是“违规使用科研经费”。

五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改革”。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课题研究开支存在不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种:立项课题研究经费、学校配套经费、委托课题研究经费、合作课题研究经费等;课题研究类型多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等;课题研究方法不同: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由于课题类型和研究方法不同,所开支的项目经费也不同。通常科研经费提供方对经费使用要求缺乏统一明确规定,而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往往按照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统一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如项目经费预算与实际开支不符、经费监管措施难到位等。

因此,我们可借鉴“目标管理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课题研究失败问责制度”反向约束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根据课题负责人编制的“课题实施计划”,进行“科研进程考评”,把科研经费报销的“项目管控”转变为“进程考评”。制定合情、合理、合法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设立科研经费专用账户,实行科研经费包干使用;加强科研处、财务处、课题负责人联动协作机制;强化科研过程管理,根据科研进程考评,报销科研经费;实施人本政策,允许结余科研经费挂账待用;实施“课题研究失败问责制度”。追讨失败课题的科研经费,真正实现科研经费包干使用,赋予课题负责人一些自,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科研人员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科研过程精益求精,浓缩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建立严格的科研信誉机制和科研诚信体系。

3.精细化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在于“量化”

为了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水平,推进科研成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为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考核、津贴发放、职称评聘、年度评优等提供科研工作量依据,必须对科研工作量进行“量化”考核。科研工作量量化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设定各个职级应该完成的最低科研工作量,二是量化所的科研分值,尽量涵盖所有级别的学术期刊,做到所发表的论文都能够明确找到相应分值。

(作者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上一篇:协同创新 研以致用 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发展 下一篇:上课不玩手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