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国际借鉴与本土提振

时间:2022-10-11 07:23:53

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国际借鉴与本土提振

导读: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发展,需要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各有关要素形成一个有效工作系统。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比较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提倡我国的校企深度合作,探索适用于我国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本土提振的必由之路。

运用校企双方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方式开展高职教育,这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作为最具互补特征的实践形式,出现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向培育等多种创新模式。从历史角度来看,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本土提振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校企合作的历史演进

(一)源于德国的校企合作

一般认为,国际上最早的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1903年,英国的森德兰技术学院首次提出“合作教育”的概念,而赫尔曼・施耐德于1906年将合作教育首次引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系,并与大企业合作,对27名技术系学生实施职业培训。上世纪50年代后,在德国和美国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培训的同时,英国、日本及澳洲、新加坡等国的校企合作培训计划也开始付诸实践,进而使校企合作培训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的职业培训模式。

我国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发展相对较晚,最早可追溯至上个世纪的60年代政府组织的“两弹一星”军工实验。当时的合作完全是一种计划经济下政府行为,参与合作方几乎不存在利益冲突。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校企合作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产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和企业开始意识到合作是一件双方获益的事情,中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才由浅到深地向前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校企合作主要是“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实践教学的设备和教师资源的短缺问题。2002年至2008年,校企合作发展到中层次合作,合作理念上从单纯的学校单方利益主体向校企双赢和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发展,合作范围涉及实训实习、订单培养、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合作研究等。近两年,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不断反思和创新中逐步走向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对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制度性突破。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各级政府将逐步建立扶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国际借鉴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起步早,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经验,研究他们校企合作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大有裨益。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国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典范。德国“双元制”模式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为一般性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生产见习等提供师资。

“双元制”模式中的有效实施依赖德国完善的社会监督和管理系统。根据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凡涉及整个联邦的企业职业培训的法律、条例、方针、政策均由联邦教科部和联邦经济部制定,而各行业职业培训的具体工作则由各地区行业协会主管。

(二)澳洲的“行业主导”模式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是职业教育与行业联系密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学院都设有行业咨询组织,行业咨询组织的代表由本行业有较高声誉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行业咨询组织的主要职能是联系大小企业,协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院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和学院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向企业宣传政府的政策,把学院的教育培训推荐给企业。国家级行业咨询组织还具有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材编审、培训规范和标准的审批权和制定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经费的管理与投入,帮助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或通过接待学生实习,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实践教学。按照行业参与职教的要求,行业要组织受训者进行技能考核,职业院校在这个过程中的责任就是按照行业标准组织教学,并保证受训者通过相应标准的考试。

(三)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是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另一个典范。其特点是“将院校按工厂模式办、将工厂按学校模式办”,实训的场所不在校外而在校内,即通过配置工厂的生产环境,使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而学到实际知识和专业技能。该模式依赖于全真化的工作过程,对院校的约束条件较多,其设备的维护与换代、教师的“双师”素质、与专业的适配性等均需进行动态调整,资金条件的限制非常明显。实行“教学工厂”模式,关键是需要解决运营资金及投资主体,这就需要政府的投入与企业的充分合作。

纵观三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政府的支持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政策或规定性政策是一个先决条件,对鼓励和促进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行业、企业界积极支持和参与,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本土提振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是至关重要。

(一)国家对校企深度合作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必须实现“两个转型”和“两个升级”,即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型以及产业升级和劳动力素质升级。要实现这两个转型和升级,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是关键,劳动者素质在提高综合国力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要发展,技术是保障,人才是关键。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素质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基础与重要标志,也是企业人力资本实力的增长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的企业人力资源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低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速度,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国内校企深度合作的可能与需求

在中国传统的办学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一直是不相往来的两个主体。近年来由于产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和企业开始意识到合作是一件双方获益的事情,中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才从无到有、由浅到深地向前发展。校企合作的核心就是企业和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对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因此,行业、企业、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推进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广泛合作,逐步建立高职教育与企业用人单位密切结合的合作机制,这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获得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高职院校角度看,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规模扩张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逐步将发展重心转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对推进校企合作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众多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实训教材,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开展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面对更趋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企业希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员工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占领制高点,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在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支持和帮助,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利双赢。

(三)国内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和借鉴,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与完善中,必须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与特点,政府、企业、高校应该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以真正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化教育模式。

1、加强保障机制的建设,完善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规范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政府通过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严格规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同时,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可参照新加坡与澳大利亚的运作模式,推动、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人才,形成以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

2、重视行业组织的沟通,发挥技术权威专家指导的桥梁作用

重视行业组织的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对行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职能,发挥行业组织在高职教育改革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行业可通过推动专业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设,畅通校企沟通合作渠道,为高职院校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聘请兼职教师、进行校企合作教材开发,提供实训场地、器材等方面提供帮助,使行业组织在高职院校专业开发、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质量评估、师资培养等工作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

3、深化合作内涵的建设,确立产学结合服务企业的职教理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在抱怨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不愿意赞助设备与资金等的同时,应该从自身进行反省,看看高职院校自身能为企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看看高职培养的人才能否快速地为企业创造效益、科研是否能为企业所用、技术开发与服务是否能对企业发展有所促进。企业只有深切地感受到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和社会服务的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性,才会愿意与学校合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向你提供资金投入和设备支持。高职院校应该像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样,将“为企业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深刻地认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办学道路”的内涵,根据自身资源与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主动融入企业的产业价值链,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能力,竭诚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说明:本文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1-A-27)”、“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高专房地产类专业‘四个合作’校企互动运行机制研究》(建人专函〔2011〕22号)”

参考文献:

[1] 赵明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9(7).

[2] 马强,付艳茹.国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分析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3] 高山.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的误区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上一篇:城市色彩的人文技术内涵与人本地方特色 下一篇: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共识与我国的提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