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 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活力之源

时间:2022-08-23 02:03:43

文化自觉: 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活力之源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劳动分工的国际化和金融、管理、服务业的国际化。在此背景下,国际资本、商品、信息、技术、劳务、人员等生产要素以及金融、法律、管理、研究、开发、设计、物流、通讯等生产业向世界主要城市迅速集聚,由此使一些大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的空间节点。这些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活动和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心城市,被人们称为“国际化城市”或“国际大都市”。

国际大都市的形成须有诸多条件,比如综合实力、区位优势、城市规模、先进的基础设施等。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还认为,城市的文化条件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

一、国际大都市的概念和分类

叶:首先,有一个概念我想请您释疑。最近几年,中国大陆有好几个城市陆续提出了要向“国际大都市”迈进,而有的则提出要成为“世界级大城市”(比如我们上海)。您能否诠释一下,这“国际大都市”和“世界级大城市”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区别?

蒯:严格地说,两者应该是一个概念。那些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活动和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心城市,被人们称为“国际化城市”或“国际大都市”。国际学术界一般按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将“国际化城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谓“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这是指那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第二个层次是“国际性城市”(International Metropolis),这是指那些具有某些国际的地区性国际化城市,如巴黎、芝加哥、香港、悉尼、新加坡、汉城、莫斯科、法兰克福等。

叶: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城市的提出,大概是伴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而面世的吧?

蒯:现在人们一般都认可“世界城市”的概念,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在1915年提出的。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师彼得・霍尔对此概念作了经典的解释,即专指那些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事务中发生全球性作用和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还有些学者,如M・P・史密斯以城市位于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中心、半边缘、边缘地区)为依据,将世界城市划分为若干等级,这儿可列一个表说明:

作为全球化经济和社会能量集聚和辐射的空间节点,位于全球各地的城市共同构成了世界城市体系。不同的城市因为各自能量、功能、地位、全球或地区影响力的不同,而处于世界城市体系的不同等级。在这一体系中,不同的城市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的是管理者、研发中心和总部,有的是金融中心,有的是地区经济中心,形成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头脑城市”和“躯干城市”。但有一点是为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集聚了全球跨国公司总部和全球金融机构总部的城市,成为世界城市体系的核心,而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则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

二、国际大都市的形成条件和判断标准

叶:近年来,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有些城市的自我定位也随之飙升,有的连“国内大都市”的号都排不上,却也宣称要向“国际大都市”迈进。我在以前的采访活动中,就碰到过如此雄心勃勃的城市决策者。这是否有贻笑大方之嫌?

蒯:暂时不讨论这些城市决策者的雄心壮志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也不讨论这雄心壮志是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这国际化大都市究竟有些什么样的标准?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国际上就提出了各种衡量国际化城市的标准。这些标准在言辞表述上有些差别,但大部分内容却是为当今国际社会所公认的。

英国地理学家彼得・霍尔在《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ies)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7条标准:

一是世界城市一般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和各类政府机构所在地,有时还是国际权威组织的所在地。

二是国际贸易中心,是一个国家的港口、公路和铁路交通的枢纽,是大型国际机场所在地。

三是一个国家的金融中心。

四是各类专业人才集聚的中心,有众多的大学、大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研究机构。

五是信息汇聚和传播的地方,有发达的出版业、新闻业及广播、电视网总部。

六是有大量人口,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

七是娱乐业成为主要产业部门。

根据上述标准,彼得・霍尔还在书中列举了7个他所认定的世界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莱茵-鲁尔区、荷兰的兰斯塔德(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等城市组成的城市圈)、俄罗斯的莫斯科、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世界城市的空间分布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重心的转移,出现了法兰克福、苏黎世、洛杉矶、旧金山等新兴世界城市,老的世界城市如莱茵-鲁尔区、兰斯塔德有所衰落;在新兴工业化地区,则出现了香港、新加坡等新的世界城市。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Friedmann)于1986年也提出了7项判断世界城市的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根据这7个指标,弗里德曼选择了30个主要城市作为已经形成或正在发展的世界城市,包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鹿特丹、法兰克福、苏黎士、芝加哥和洛杉矶等(中国和印度等未被包括在分析范围内)。

叶:中国大陆业内对此有什么见解?

蒯:自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学者对国际化城市的特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提五条标准的,也有提四项特征的。如果是比较详尽的,应属文军等学者所概括的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的10个主要特征,具体内容我就不展开了,简言之就是:国际贸易自由化,资本融通跨国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信息经济一体化,交通通讯网络化,科技文化国际化,居住环境生态化,规模扩张分散化,居民素质现代化,综合竞争全球化。

叶:当年我在《城市导报》当记者时,曾采访过一个讨论关于国际大都市的会议,当时会上有很多专家学者谈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其中很多内容与上述10项标准意思相近。

蒯: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概括起来看,我认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三条,这同时也是判断和衡量一个国际大都市的主要标准:

1、经济枢纽地位。首先,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是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经济国际化的核心和本质,表现为城市经济发展从地区分工走向国际分工,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对全球经济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国际大都市一般都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是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集中所在地。当前,已被普遍承认的世界城市主要集中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三大中心区——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三个区域。其次,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由工业化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是促进世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比较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是以服务产业为中心职能的,其中高度发达的金融、贸易、专业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服务、研究与开发(R&D)等生产与跨国经济的发展互为依托,十分重要。

2、交通信息枢纽地位。已经取得世界城市地位的城市呈现明显的区位优势:绝大多数是在全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的首都或特大城市发展而来;绝大多数位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是国际交通运输网上的重要节点,拥有重要的国际港口、国际航空港。目前最重要的世界城市全都位于世界信息网络的主要节点上,高科技信息技术和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

3、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地位。国际大都市应该拥有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文化、教育设施和研究机构以及相应的人才优势,具有多元的文化生活,在国际上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是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的地方,并凭借这种优势开展广泛而频繁的国际科技文化交流。

叶:如此看来,不管以哪家的观点为参照系,中国大陆没有一个城市能达标,严格一点说,绝大部分城市甚至连一半标准都达不到。我们有些城市的决策者“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所以难免陷入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窠臼。

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

三、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

叶: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世博会的举办,人们开始领悟到城市文化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座世界级城市的形成,文化因素是她不可或缺的充分必要条件?

蒯:以往国内外对“世界城市”、“国际性城市”的研究,大多将着重点集中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口因素、区位因素等,而相对忽视了文化因素。有的研究者虽提及科技、文化的作用,但往往局限于文化设施等硬件方面,而相对忽视了文化的价值导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经济价值等方面。其实,文化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固然要有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城市规模、基础设施、经济服务功能等方面的条件,但不能忽视文化条件在国际大都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叶:这个文化条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蒯:首先,就城市功能而言,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但需要有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国际服务功能,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而且还必须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功能,拥有高水平的大学、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类科学、技术、文化研究机构,拥有发达的出版业、报业、影视传播业、娱乐业,在文化生产领域、文化服务领域、国际文化交流诸方面具有明显的国际地位。

如纽约,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市就有17家电视台和39家广播电台。全美三大广播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总部都设在纽约,三大巨头控制着2139家电台和电视台,能够左右全国的新闻和娱乐。同时,纽约也是美国出版业的中心。美国三大报之一《纽约时报》,美国主要报刊《华尔街日报》、《纽约每日新报》、《纽约邮报》、《商业周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外交季刊》等都在纽约出版发行。纽约的大众传媒不仅有力地影响着美国,而且影响全世界。

其次,就国际联系而言,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但是国际资本和各国信息、技术、商品的集散中心,是国内、国际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而且同时也必须是国际间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通过世界性的经济、贸易与文化科学的联系,使城市处于国际发展的背景之中,与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比如从国际组织的总部(联络处)或联合国机构的设置状况,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据我目前所掌握的,不是绝对精确的数据看,伦敦有57个,纽约21个,罗马31个,斯德哥尔摩14个,维也纳15个,东京16个,莫斯科14个,连曼谷都有13个,而像布鲁塞尔和巴黎,则分别高达60个和208个(叶:但我们上海一个也没有,北京好像有2个)。所以,这可视为一种差别。

第三,就城市形象而言,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但应当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还应当拥有高素质的市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高品位的生活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来吸引国际投资者和国际游览者,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叶: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其居住者的组成结构也是标尺之一?

蒯:是的。人口结构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活的多元性是一个国际大都市重要的文化特征。纽约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国家都有移民在纽约。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民使用的语言多达121种。《纽约时报》199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当时纽约市的760万人口中,36.1%的居民出生在国外,其总数达到273.4万人。另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纽约市的人口中,在国外出生的占35.9%,而美国全国的这一比例为11.1%。美国学者雷蒙德・D・加斯蒂尔在论述纽约文化时说:“由于具有这样人口或种族的形势,结果纽约市在许多方面比美国其他地区更接近欧洲方式,更多样化,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更多姿多彩。”聚集千万人口的大纽约市,多种族多文化多阶层共存,由此形成了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伦敦也是一个人口结构极其多样化的城市,居住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的人操着300多种语言。仅新世纪的第一年,伦敦就接受了19万移民。几乎1/3的伦敦人属于少数民族。据估计,他们的数量在今后5年将增加到伦敦人口的50%。

叶:因为奥运会、世博会等世界最大规模社会活动的举办,以及人们的思维水平逐渐提高,今天很多国民终于认识到,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市民,不仅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杆,而且还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这比建高楼大厦、地铁绿化等重要得多。那些提出“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城市决策者,不知是否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这一点?

蒯: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的一段话最具说服力: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如何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如何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如何华丽,而取决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所在。

这对一个城市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只有文化才能赋予人的活动以价值和意义,只有人本身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的一切进步都应该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追求目标的城市,应该有文化上的自觉,而一个获得文化自觉的城市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文明理想。

上一篇:倒抵押贷款制度对养老危机的缓释作用 下一篇: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的成因与提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