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视域中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11 04:46:34

全纳教育视域中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面对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幼儿学前教育的空白或半空白,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构想:以学校学分制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以基于零培训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课程资源或类似的学前教育读本为教育载体,由专业导师引领,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打造“专家引导、专业支撑、科学管理、组织保障”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践模式。

全纳教育非正规学前教育留守幼儿社会实践一、全纳教育视域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融合教育,是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强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理念。

非正规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正规教育概念而提出的,“旨在为人口定的亚群提供有选择的学习类型的正规学校体制之外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Torsten husen,T.Nerille Postlethewaite.The 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Press.1990.P390―391),与正规教育相比,非正规教育的结构较为松散,时间上有更大的伸缩性,教育方法上也较灵活,而且其目标更直接,宜于因地制宜地开展”。

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各国都在进行全纳教育的理论实践。由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相对于其他学段,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大量农村幼儿、边远贫困地区幼儿、少数民族幼儿、城市弱势群体幼儿、残障幼儿等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非正规学前教育作为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面向适当人群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以弥补相当一部分正规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正是现阶段学前全纳教育理念的有效实践。

二、志愿者支教――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开始探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总结我国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主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志愿者主体模式、家长(家庭)主体模式、社区主体模式。

现阶段,“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更缺乏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留守幼儿开展的严格意义上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并不普遍,虽然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主体也包括志愿者、家庭、村镇等多种模式,但由于专业师资、课程资源、场地硬件、经费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加之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的制约,实际上真正面向农村留守儿童或者农村流动劳动力子女开展的非正规教育,大部分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政府兴办的模式为主,数量有限受众面很少。另外,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这样的现实状况,为我们探寻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动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培训,深入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量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近年来,以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我们一直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2012年1月,在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面向家庭周围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12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大学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12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可以说都是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此类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南京晓庄学院在留守幼儿支教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项目化管理下的以课程资源、志愿者团队、组织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教实践模式。

(一)丰富的支教课程资源

非正规教育有别于非正式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而又灵活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具有实用性和直接性。而大学生志愿者要想利用社会实践中支教活动的平台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就必须保证支教活动的系统性、计划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深入农村支教时要改变以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状况,努力提升支教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为依托,将是非正规学前教育开展的有利保障。

首先,从留守幼儿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创编的支教教材使得支教内容有章可循。2010年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领衔创作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就是一套专门面向3~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丛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为教学用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为幼儿绘本。这套丛书为参与支教活动的志愿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幼儿绘本中的内容均为原创,包含了以儿歌、童话故事、配画等为呈现形式的36个主题内容,可以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幼儿教学活动;教学用书则以“零培训”为特点,简单易懂、易于掌握,既能有效指导志愿者的支教活动,又适用于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

其次,学前教育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使得以大学生志愿者为实施主体的支教过程科学、规范、有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的把握、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教学效果评价等都是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这些问题上,学前教育专家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有效的弥补了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的众多不足,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支教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

以大学生支教为载体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过程中另一关键就是支教主体的专业化。一方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施要求支教主体拥有学前教育等专业知识理论的储备和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要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实现“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在这两方面的激发和要求下,学前教育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应运而生。

我校留守幼儿志愿者支教团队主要由学前专业在校学生、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三部分组成。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是支教团队的主体,既可以方便地接受系统培训,本身又有着专业的理论支撑,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课程资源,因此承担着主要的支教任务;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则是支教团队的重要补充,这部分志愿者平时的工作生活与当地的留守幼儿有着各种联系,了解留守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对于支教活动的开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后者与前者相比在支教时间上存在这很大的灵活程度,在留守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整个过程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分制”管理下的组织保障体系

留守幼儿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而大学生志愿者却在不断变更和流动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留守幼儿这一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保证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的系统性、计划性,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保障体系,并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生支教留守幼儿的长效机制。

南京晓庄学院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由校团委、教务处和专业院系共同牵头,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学时学分、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真正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管理。面向留守幼儿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实践在学校团委的直接组织和管理下,从实践基地落实、实践队员招募到实践项目资助、实践奖惩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践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则由学前教育专家团队审核把关,保证实践活动的专业科学、系统灵活;每一次的实践执行由院系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队,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并按时保质落实到位;实践的考评奖惩由校团委、教务处和相关专家领导组建的考评工作组共同完成。而对于实践过程中基地的建立、维护和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学校、社会各方的优势,形成固定的支教基地与较好的舆论氛围,保障支教活动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四)项目化的实施运作模式

“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支教项目和运作过程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它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于支教活动的整体过程,是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在大学生志愿支教所有项目上的综合应用”。高校大学生假期开展的社会实践项目,在人员、内容、时间和经费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灵活性,项目化管理中强调随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柔性组织的框架模式正好适用于这样的活动管理。

在课程资源、组织保障和支教成员基本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遵循每一次的支教实践活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原则。在每一次独立的支教活动开展中,严格按照项目化管理的要求推进项目实施。

支教整个过程分为项目启动、项目准备、项目执行和项目总结四个阶段。项目启动阶段,由学校下发统一文件,对支教内容和要求做出方向性指导,根据文件内容相关院系选派指导老师和参与过支教实践的经验丰富志愿者组成支教实践筹备小组。项目准备阶段,筹备小组将结合实际情况,初步拟定本次支教实践的方案,包括联系确定支教地点、支教时间、志愿者人数等,按照“公开招募、统一选拔、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大学生志愿者选拔工作,并邀请学前专家团队进行集中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最终的支教方案。项目执行阶段,支教团队深入实践目的地开展全面丰富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活动。项目总结阶段,由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组建考评工作组,对支教实践过程、成果、经费等方面做出全面科学评定,对优秀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并督促和鼓励实践团队持续开展实践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

实践证明,以学校学分制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以基于零培训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课程资源或类似的学前教育读本为教育载体,由专业导师引领,以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针对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是切实可行的。而这种“专家引导、专业支撑、科学管理、组织保障”形式的实践模式也必将是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程敏.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20-22.

[2]左瑞勇,王纬虹.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与提升[J].中国特殊教育,2008,(6):8-12.

[3]吉执来.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教育导刊,2009,(6):11-14.

[4]俞松坤,王晓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107-108.117.

[5]黄炳超.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7-118.2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FDY115。

上一篇: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质量保... 下一篇: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审美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