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质量保障

时间:2022-08-05 12:46:24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质量保障

分析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准确地为评价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作用,并提出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体系的质量保障。

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质量保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21世纪,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作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将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在21世纪,谁掌握了这个世纪的创新教育,谁就赢得了主动权。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原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在200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学校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首次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近年来,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还从多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并引发了一些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学生评价制度上的有益实践,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本文分析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准确地为评价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体系的质量保障。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1.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阐释,学者们一致认为科研创新能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其主要表现在:用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把常规方法转用在新情况的能力;想象力的丰富性、思路的新颖性及发明性。

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对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密切相关,表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未知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的培养,要求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因而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现状

1.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并结合当前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前提,离开了这个动力基础,人的创新活动就无法开展,创新能力也就无法形成,它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指标。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是形成和发挥创新学习能力的动力和底蕴。创新学习能力是创新活动者个性品质、能力素质的总和,良好的创新学习能力应该是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善于捕捉新信息、主动更新知识和标新立异等。

(2)创新知识基础

创新离不开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它,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也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占有的知识量越大,积累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思路就越开阔,就越能激发其创新思维,释放创新潜能。

(3)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成果的思维过程,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核心地位。大学生的观察、发现、联想、想象需要创新思维的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目标的确立需要经过创新思维的审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创新思维进行全程判断、分析和验证。

(4)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在理工科表现为查阅文献能力,凝练思路、实验仪器操作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5)创新环境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潜在创新能力形成及充分发挥的客观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在基础。没有这些环境就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美国心理学家索里特尔福德认为,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一直存在着重知识目标轻智能目标、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因果分析法,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这一现状进行分析,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条件

我国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上长期从事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加以启发和引导,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个性和自信,没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

(2)创新知识基础薄弱,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我国大多数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结构雷同,学科之间内容重复,课程设置缺乏有机的联系,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设置不够,学生接触的科学前沿知识较少,如果不主动学习,不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注重学科知识的互通性,就只是在知识中浸泡,而看不到知识的创新及主动去创新。

(3)思维缺乏创新

陈旧的教学理念及固定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惰性较大,缺乏主动思考及探索的精神,过于崇尚权威,过于自我封闭。

(4)创新成果贫乏,创新技能不强

由于扩招之后,设施不足,学生缺少实践动手的机会,使得实践课程的实施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创新,更谈不上创新的成果。据统计,我国每年受理的近15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报专利的约为1.1万件,而美国每年受理的40多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占23%左右。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分析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主要由学习能力(接收知识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三个指标组成。这三个指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主动学习的能力是一切其它能力的基础,这既与先天水平有关,又与后天培养有关。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不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什么科学研究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但这类指标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即可,不必追求其值尽量大。所以说,学习能力是科研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属于科研能力的表层,可测性较高。科研实践能力是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是对知识的升华。大学生做毕业论文实验过程,就是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根据老师给定的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科研问题的过程。科研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内层要素,实践能力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对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最高要求,是对知识的再创造或是对于事物的规律的再认识,是科研能力的最高层次的要素,也最难以达到。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越高,越能体现出高层次人才的高水平。

2.培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将大学生科研能力分解为学习能力、主动参与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三个一级指标,接着将这3个一级指标在逐层分解为10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

3.各指标权重设计

在二级指标中,撰写科技创新研究报告的能力、科研论文的发表、毕业设计/学位论文能够进行量化评分,其余不能量化的指标,通过设置题目,采用教师打分法进行量化。这里构建的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目标设置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的,通过评价,使学生本人清楚了解自身素质与标准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素质水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年级和各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指标权重,实施评价,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功能。

四、保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保障

1.实践教学目标保证

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工程教育特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用现代工程观和辨证工程思维来审视当代工程教育,科学定位并合理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2.实践教学内容保证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通过合理配置,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实现过程。

3.实践教学支撑保障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件体系是指学校对实践教学起保障作用的软硬件建设,主要包括专兼职教师、实验设施设备、校内外创新与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环境等组成的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着支撑、保障作用。

4.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保障

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涵盖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监控方式和考评机制等方面,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着运行监督、信息反馈和管理调控等功能。

五、结语

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小,通过对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的评价,能够发现学生在哪方面存在不足,能够引导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对策,对于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以及推优提供参考。构建和优化大学生创新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方法。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大创新教育的改革力度,积极深入地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途径,才能为建设和谐的、创新型社会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纯别.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26(5):18-25.

[2]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10):49-51.

[3]胡述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其效果检验方法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3):63-67.

[4]胡瑞卿.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6):159-162.

[5]乌力更.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2,11(2):98-101.

[6]李真.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7):13-15.

[7]刘映池,张平.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4):70-72.

[8]贾海宁.学分制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模式的构建[J].中国信息科技,2005,(17):175.

[9]刘宏新,王奕娇,杜春光.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5):77-80.

[10]杨育.大学生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研究――从科技创新的视角进行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9):105-107.

[11]张仰飞,魏萍.多维度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6,6(4):57-61.

[12]彭健伯,欧美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测评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02-104.

[13]卢新宇.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践探索与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07.

[14]侯俊梅.论科技创新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成都理工大学,2011.

项目资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调研及政策研究课题(2014GJ007)。

上一篇:影响高校教改实践的因素研究 下一篇:全纳教育视域中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