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期刊用稿的层次要求及其导引策略

时间:2022-10-11 02:39:48

教学期刊用稿的层次要求及其导引策略

学者简介

盛为民,浙江桐庐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月刊社副编审,1990年10月至2004年,任教学月刊社《政治课教学》杂志副主编;2005年任《教学月刊?中学版》(下)副主编。迄今已责任编辑用稿3000余篇,加上其他专辑、资料,字数已逾千万。所编刊用稿,多次获浙江省社科类期刊优秀文章评选一、二、三等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选作索引的已逾百篇。应省、市教研室的邀请,做过多场次“教学期刊用稿要求和写作技巧”的讲座、辅导。

参与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内第一部大型《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条目撰写。曾发表专业论文8篇,本期专栏特刊出作者关于教学期刊用稿导引策略和配合新课改革思路的最新论文两篇,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摘 要:撰写教学业务论文,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效导引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是教学期刊应尽的职责。有效导引,首先要帮助中小学教师“转换状态”,即从教学状态进入写作状态。教学与写作,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良好的写作状态,是达成教学期刊用稿要求的基本前提。“转换状态”,只是完成了论文的思想准备,“建造靓屋”,才进入了论文写作的实质性阶段。凡符合教学期刊要求的用稿,都是“靓屋”;因靓丽程度不同,教学期刊用稿分三个层次,有相应的导引策略。有效导引,让教学期刊为“教学实践服务、为教学改革服务、为教学队伍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学期刊;转换状态;建造靓屋;层次要求;导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149-04

一、引 言

因业务性质,笔者曾听过多场次由各地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每每看着模拟课堂上的热烈场面——师生互动,此起彼落;声光电影,眩人耳目,心中便疑惑不解:“公开课”的内容如此生动,过程如此翔实,为何事后写成的“公开课实录”却很难成为一篇教学期刊需要的好稿子?教学期刊的宗旨之一,就是为教学实际服务,不正需要收录了各种教学要素的稿件——师生所想所做一一记录在案,多媒体素材量、质、形统一,教学过程流畅,教学内容清晰,材料、观点和过程一个都不少。可“公开课实录”大多就是不像教学论文。怎么就不像呢?为什么会不像呢?一日,笔者突然从近年来风靡银屏的央视10台“百家讲坛”节目获得了启示:对教师而言,教学和写作是两个领域,好教学要转为好论文,必须先——

转换状态。笔者之所以从“公开课实录”入手谈教学期刊用稿的层次及其导引策略,基于如下考量:教学论文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但以“尚未完成从教学状态向写作状态的转变”为基本问题。教学内容同一,“公开课”很讨巧,“公开课实录”却不讨好,就在作者没能有效完成教学状态向写作状态的转变,使论文达成教学期刊用稿相应层次要求成为可能。“公开课”是教研部门组织所在地区教师进行的教学观摩、交流和评选的教研活动,力求通过展示优秀的教学课,促进所在地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由于“公开课”面对着特殊观众——领导、专家以及同行,授课教师在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性的前提下,很大部分精力用于如何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吸人眼球。至此,我们可以把“公开课”和这“百家讲坛”联系起来谈了:“公开课”也是一场演出。“百家讲坛”播于何时,笔者不清楚。但通过相关网站的节目回放,不难发现“百家讲坛”的演讲已发生了嬗变:已由起初的“专”和“雅”,转为如今的“通”和“俗”。节目名称未变,但讲课整体对象已换高校学子为电视观众。曾几何时,“百家讲坛”的“风雅百代存”,是多么的像大学课啊!似乎风生水起于《品三国》,后继不少“百家讲坛”学者在演讲中竭尽调侃、嬉戏及讽喻之能事,用最时新的网络语言引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断,社会影响日强。受节目的感染,笔者也购买了些“百家讲坛”同名著作,边读却边怅然:电视演播那么生动的内容,阅读时的味怎么变得如此寡淡了呢?终于,笔者灵光一闪:讨巧的“公开课”成了不讨好的“公开课实录”,不正与“百家讲坛”口头表达和文字述说之间效果的不统一很有些类似吗?“公开课”是教学,讲得必是教材内容;但又是非常态教学,带有明显的表演成分。这与“百家讲坛”是讲历史,但更多的是表演历史,属于非常态历史教学一样。既是表演,动态、立体和互动成了最基本要素,观众的视觉功能得以强化,而听觉功能却相应减弱,或者说本应处在第一位的“听”显得似乎不如“看”那么重要了。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引入风靡一时的“女子十二坊乐队”为例。前些年,舞台上突然冒出来的“女子十二坊乐队”曾轰动一时:一群妙龄少女一改民乐的传统表演形式,把原本“端坐静持”的民乐系在了腰间,边舞边奏,不仅让很少接触中国民乐的洋人看得笑逐颜开,也让对民乐表演习以为常的国人眼前一亮:原来中国传统民乐还可以站立着表演,活泼的身形步子让原本含蓄、典雅的器乐表演立刻变得豪放、帅气,让原本很简单的曲目表演从“平面”转为了“立体”。一时好评如潮。从形式上看,是托了视觉感官的福,沾了动态表演的光。从这个角度看,“公开课”与“百家讲坛”是何等的相似!要在领导、专家和同行的众目睽睽下让讲课出彩,授课者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教学形式都采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师生齐心协力,将教学表演热热闹闹地进行到底。结果,讨巧的“公开课”成功了,“公开课实录”却不讨好,难登教学期刊的大堂。很巧合,笔者的看法从教育专家批评语文展示课使用PPT的观点中得到了某种印证。2012年5月19日,语言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接受《都市快报》专访时郑重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认为现在很多语言展示课是作秀、表演,很花哨,不着边际……学语文不需要依靠视力和听力,更多的是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由此,王旭明得出结论:语文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课堂,完全不需要PPT[1]。王社长的观点可以商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鉴,从中找寻出“公开课实录”不讨好的根本缘由。教学,是有声、动态的立体表演;写作,则是无声、静态的文字耕耘,状态不一,标准不同。由此可见,不仅“公开课实录”,即使是常规教学稿件的屡屡“不第”,瓶颈首先在于:作者没有转换状态,从教学进入写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未在此山中”,笔者对苏轼《题西林壁》原诗作此“歪改”,旨在强调转换状态的重要性。为此,教学期刊应切实做好投稿的引导工作,以帮助教师切实完成状态的转换。事实证明,完成状态转换的作者,论文质量很快会有较大变化甚至是质的飞跃。因为,写作论文有规可循,写出精彩也有矩可蹈。即——

上一篇:目标教学法和多样化考核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下一篇:新课程下:教学期刊在变与不变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