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研究

时间:2022-10-10 12:18:51

中国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研究

内容提要:区域旅游协作涉及面广、关联度强,整体上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协作主体上讲,区域旅游协作牵涉到旅游主管政府、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社会大众等;从系统因子上讲,区域旅游协作由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品、旅游娱乐,协作信息、协作利益、协作动力,协作目标、协作内容、协作模式,协作机构、协作规划、协作反馈,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技术,协作政策、协作规范、协作人才等组成;从系统运行上讲,区域旅游协作又包含协作可行性分析、协作平台构建、协作目标与任务的确定、协作策略的选择与组合、协作反馈系统的构建等内容。本文试图从这三个层面分别加以探讨。

关键词:区域旅游协作;协作系统构建;协作系统评价;协作系统运行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126-04

区域旅游协作、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联合等虽提法不同,但内涵、外延基本一致。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市场等价交换原则的约束下,为了完成某些重大的旅游发展计划或为了谋取某种共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区域或区域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济主体及其他相关部门,在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参与,依投入大小分享利益、分担风险的契约体系。区域旅游协作既包括区域内地区与地区间的旅游协作,也包括区域间的旅游协作。关于区域旅游协作的研究,王雷亭[1]、邹晓明[2]等就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性分析;薛莹[3]、郭康[4]、郑耀星[5]、马勇[6]等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张河清、霍生平等[7]从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此外,梁艺桦等[8]从开放与非平衡、涨落与失稳、分叉与选择、渐变与突变、竞争与协同、目标与创新等角度进行了系统学的演化与动因分析。本文在借鉴系统学、系统经济学以及旅游学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协作从系统构建、系统评价与系统运行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构建

从系统学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协作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更可行的思路。所谓系统,“就是指由一定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9]。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并吸取中国古典哲理的精华,去研究经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规律,或者说去研究经济系统过程“资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境资源”当中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就是系统经济学[10]。经济系统是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由经济元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经济系统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经济系统=({经济元},{经济元之间的关系})

其中,经济元是指具有一定功能的所有系统水平上的经济实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它可以是参与资源竞争和利用的个人、家庭、企业、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人类。

区域旅游协作涉及的因子颇多,而且每个因子之间,因子与环境之间都具有强大的关联性,忽视任何一个因子的发展都可能导致整个旅游协作的失败。也就是说,区域旅游协作的各项因子都是独立的经济元,这些经济元的集合以及经济元之间相互关系的组合分别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的硬部和软部,而且这个系统将会因为旅游发展的实践功能而变得日益开放和完善。按着上述关于经济系统的定义,可以把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形式化地表示如下:

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区域旅游协作因子},{区域旅游协作因子之间的关系})

其中,区域旅游协作因子主要是指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品、旅游娱乐,协作信息、协作利益、协作动力,协作目标、协作内容、协作模式,协作机构、协作规划、协作反馈,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技术,协作政策、协作规范、协作人才等,协作因子之间的关系包括旅游协作规划的共同制定、旅游市场的共同开拓、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旅游产品的共同设计、旅游形象的共同策划、旅游商品的共同构思、旅游市场营销的联合运作、旅游协作人才的共同培养、旅游信息平台的共同构建、旅游利益的共同分享等等。

2.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评价模型

目前,关于区域旅游协作(或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理论流于形式而缺乏可操作性、实践运行因难以深入开展而停滞等等,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相关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评价模型。

一个系统的完善与否、合理与否、可行与否,关键是看其构成因子的完善度以及因子间的组合度如何。这些因子的选取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旅游协作的运行过程。从系统构成的中介角度上讲,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应该由协作基础项目、协作中介项目、协作运行项目、协作控制项目、协作影响项目、协作支撑项目等六大项目组成,而每个项目层又由不同的独立因子构成。所以,本文选取了与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直接相关或间接影响的二十三项独立因子作为评价基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评价模型可以形式化地表示如图1:

针对评价模型,说明如下:

2.1建立模型的依据是系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旅游学的相关原理,其意义在于通过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定量评价来反映实践操作中的一些问题,以便进一步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2.2建立因子体系是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评价因子体系建立的是否合理和准确,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区域旅游协作主要受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品、旅游娱乐,协作信息、协作利益、协作动力,协作目标、协作内容、协作模式,协作机构、协作规划、协作反馈,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技术,协作政策、协作规范、协作人才等因子的影响,因此将区域旅游协作评价因子确定为以上二十三项。这些评价因子的基本内容如表(表1):

2.3每个评价因子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评价中需要给定评价因子的权重,所赋权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常见的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的方法有特尔菲法、构造矩阵法、层次分析法和主观经验判断法。本文采取层次分析与主观经验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各因素的权重以供参考(取整数)(见表2)。

2.4综合图1、表1、表2的相关说明,就可以对区域旅游协作进行系统学意义上的打分了,得分高低反映协作的深入程度或协作系统的完善程度(表3)。通过这种量化评价,区域旅游协作也就有了更科学的实践指导和运行依据了。

在此结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11],以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红色旅游区域协作系统为例加以说明。通过实地考察以及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系统评价得分基本如下(表4):

该系统的总得分(57分)说明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协作基础层面(21/26)和协作影响层面(8/8)是比较完备的,所以得分较高,但是协作运行层面(10/21)、协作中介层面(7/18)、协作控制层面(4/15)、协作支撑层面(7/12)等却都基本不成形,所以构建三地的红色旅游协作系统(协作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应该努力从这些不足方面加以突破。

3.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运行模式

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构建与评价本身都不是目的,系统的运行才是关键。再完善的系统,没有配套的运行模式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本文结合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内涵以及市场运行机制的相关原理,拟建立如下系统运行模式(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对区域旅游协作进行可行性分析(SWOT分析)是系统模型运行的第一步,它主要是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中的评价因子做一整体上的探讨;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法规的制定、信息平台的构建、利益机制的形成、协作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协作平台的建设是系统运行的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旅游协作的目标与任务,并尽量使其量化和标准化,以便为检测系统功能的实现确定参考依据和相关系数;协作策略的制定与选择,包括市场策略(主要是客源市场的开辟和开拓问题)、产品策略(主要是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旅游产品的重新设计问题)、形象策略(主要是区域旅游协作整体形象的塑造问题)、营销策略(主要是区域旅游协作产品的共同推广与联合促销问题)等内容;协作系统运行的关键步骤是确保协作目标的实现和协作任务的完成,这可以通过评价与反馈系统的控制作用来达到;只有顾客、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和社会大众的综合满意(多赢)才是区域旅游协作系统是否成功运行的最终准则,他们会将各自的意见通过各种形式反馈给评价与反馈系统,然后由评价与反馈系统进一步分析协作的可行性问题,直到整个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完善。

值得指出的是,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研究远非上面阐述的那么简单,本文只是对其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同仁们的共鸣,以便真正把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研究好、落实好,最终把旅游业做的更大更好。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泛珠三角”旅游协作的博弈分析及湖南的应对策略研究(05B012)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雷亭,王学峰,潘华丽,崔凤军.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综述[J]. 泰山学院学报,2003(5):92-96.

[2]邹晓明,熊国保,马杰.区域旅游合作谫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231-234.

[3]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1):29-34.

[4]郭康.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3):61-64.

[5]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2):29-32.

[6]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2):99-104.

[7]张河清,霍生平.湘西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147-149.

[8]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105-108.

[9]常绍舜.系统科学与管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36.

[10]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

[11]方世敏,罗茜.打造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的战略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35-138.

[作者简介]伍先福(1980-),男,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200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协作、红色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张河清(1969-),男,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区域旅游协作等。

刘建平(1963-),男,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红色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收稿日期]2006-04-25

上一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西部旅游城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