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传统唱法吐字之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09 03:03:40

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传统唱法吐字之比较研究

自20世纪初意大利美声唱法流入我国,发展至今已有将近一个世纪,但它的成长始终伴随着“土洋之争”。直到现阶段,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传统唱法两者之间差异极大,不可逾越。本文以吐字为例来探讨一下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唱法历史悠久,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它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明亮,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式。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说唱、民间歌曲等。它讲究行腔韵味,情、声、字、腔融为一体。

西洋传统唱法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它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特别讲究声音的连贯性与气息的有力支持,是世界上许多歌唱家追求的最高声乐艺术境界,也是被世界各地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不断研究探索,推广发展的一种科学发声方法。

声乐不同于器乐,它用人声这一天然的乐器演唱出美好的声音与旋律,语言是其用来表达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工具。早在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兰培尔蒂在他的《歌唱艺术》一书中写道:“一个歌唱者,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咬字,就会感到自己无活动的能力,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而有些歌唱者往往由于漂亮的咬字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卡鲁索在他的《怎样歌唱》一书中也提到:“清晰地咬字会使声音更完善、更集中、更柔美。”可见,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歌唱中的吐字对于一个声乐演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中,对吐字有着严格的规定,在不断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只有咬准了字,声音才会干净圆润。于是提出“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十三辙”,吐字行腔中的“四呼”、“五音”等。“十三辙”是指按汉语的十三个辙口去归韵。“四呼”是指吐字发音时的四种口形。“五音”则是指吐字发音时所触及的唇、齿、喉、牙、舌五个受阻部分。我国的汉字中,一个汉字可分解为字头、字腹、字尾。在歌唱中,字头要吐得准确、清楚,我们一般运用“五音”来训练;字腹要有明确的支点与稳定的状态,这样,字头、字尾才有稳定的依靠,我们一般用“四呼”来练习;字尾则要清晰明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韵,“十三辙”即可解决。

西洋传统唱法的吐字则不如中国民族唱法的这样复杂。他们十分注重元音,认为是意大利元音构成了声音和歌唱的基础,并要求将a、e、i、o、u五个元音统一于同一腔体中。西洋唱法的语言风格强调口型圆和竖,用垂直线唱法以椭圆口型歌唱,单纯的元音与音节的响亮利于歌唱共鸣的形成与释放,以至语言风格和声音效果圆润、丰满、豪放、坚实且富于立体效果。西洋传统唱法将声音的共鸣效果与艺术形象放于歌唱的第一位,然后才强调吐字清晰。咬字要服从发声、行腔,讲究“以声传情”。

其次,我国民族唱法的咬字强调嘴皮子劲儿,甚至在出字前的夸张作用,以至声母、韵母常连在一起,先咬后放的发声技巧。西洋传统唱法则要求咬字发音时,唇肌松弛,子、母音分离,强调子音的咬字动作快速轻捷,不影响母音的共鸣效果。

另外,我国汉字还分“四声”。“四声”就是是指汉语中的声调,它是汉语语言中区别语义的重要因素,声调不正,不仅语音不清,而且还会歪曲语义。西洋传统唱法中的语言则不讲究这个,它的语言单纯,语义直接。这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不管哪种唱法,都应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前提,再谈其个性与特色,这样,才能被更多人接受,持久发展。

我认为,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中西结合”,即在继承和吸收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华的基础上,借鉴西洋传统唱法的“胸腹式联合呼吸”、“穿透力”等科学发声技巧,用于学生民族唱法的声音训练。形成一种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为特点、以演唱跟形体相结合的声情并茂的综合性演唱形式。使咬字亲切自然,声音圆润明亮,使演唱者既能演唱风格浓郁的民歌,也能驾驭艺术歌曲以及难度较大的歌剧作品。学生有了良好的发声方法,技术上获得了自由与空间,便可以很轻松的咬清汉字的字音,这样,才能将声乐作品完美的展现出来。

我国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们大多是西洋唱法出身,曾将西洋唱法运用于中国作品做了大胆的尝试,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家都熟悉的金铁霖与邹文琴教授用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强调运用最科学、最系统的方法,借助西洋传统唱法中的共鸣、气息运用及歌唱的“通道”理念。他们认为只有畅通无阻的声音才能大小高低自如,才能唱出各种色彩。两种唱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我国著名歌唱家戴玉强演唱的《你像雪花天上来》,虽然用的是西洋唱法,但却能在风格上很好的把握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情感,吐字清晰,声音通畅,深情动人。近年来,青歌赛上涌现出的大批新一代歌手(如王丽达、常思思等)更是协调了两种唱法,得到专家评审的一致好评与大众的认可。

我个人在教学中,就是在运用西洋唱法发声原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喉头放松,强调软腭提起,后咽壁打开、立起,充分建立一个稳固的咽腔;时刻提醒他们用“闻花香”的方式来吸气并保持;同时,借助意语中的元音字母来进行学生声音的训练,我将高位置的哼鸣与mi、ma相结合(以唆咪哆三个音为例,先用哼鸣,再在哼鸣的位置上用mi、ma来做跳音练习),从而达到三腔统一,声音通畅,更好的找到歌唱的共鸣。我还要求学生在拿到一首新作品的时候,不要急于听音频,模仿原唱,而应先了解歌曲背景及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最后熟悉旋律,思考演唱细节(技巧),以便演唱时吐字能像说话一样亲切、准确、自然,声音能流畅统一,并顺应群众的审美标准――甜、脆、亮。

我国民族声乐一直都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是为了发展,我们不能为了保留民歌原貌而拒绝世界先进歌唱艺术的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该达成“中西结合”的共识,走出中国民族唱法的新面貌。

上一篇:试述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 下一篇:试论国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