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业态的困境及格局变化

时间:2022-10-08 10:10:15

中国媒体业态的困境及格局变化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讨论传媒业发展,很有意义。

一、如何看待传播业出现的矛盾现象

当今的传媒业特别是传统媒体,可以说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转折的节点上。在这一时期,有三大矛盾现象值得注意:其一,传播业在急剧扩大而传统媒体却在快速缩小,一些媒体发行量、收视收听率和广告收入下降,有一些虽然仍在增长,但在整个传播界所占份额呈减小趋势已成不争事实;其二,非职业、非专业的传播者、传播体或者机构的影响力在急剧扩大,而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化、专业化的传播者、传播体或机构的影响力却在相对缩小;其三,在传播界,传统媒体仍然很赚钱,多数传统媒体都是赢利的,而绝大多数新媒体都在烧钱,都是赔钱赚吆喝。但赚钱者对未来忧心忡忡,不赚钱的却信心满满,赔钱的却有人投资。

什么原因造成这些矛盾现象?是传统媒体出了问题吗?不是!传统媒体没有出问题,媒体人也没出问题。这些年,传统媒体的变革有目共睹,新技术运用效果突出;媒体人也非常努力,其中的佼佼者无论从人数上看还是从杰出程度上看都不亚于任何时代。根本原因是时生了大变,传播的介质、传播的载体、传播的渠道、传播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变。虽然纸张、电子、“比特”等多种媒介都在发挥传播功能,但“比特”的速度、容量大得惊人,无与伦比,更重要的是新技术已经开启了一个“泛在”时代:信息传播者“泛在”――任何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有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活动“泛在”――没有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不能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曾经是单向的、由少数人掌控的、周期性的信息传播,已经发展到双向甚至多向的、人人都能掌握的、从不间断的信息传播阶段。这是对原有传播模式的颠覆。

传播模式的改变是最具根本性的,它所带来的影响远未完全显现。前述三大矛盾现象正是新传播模式所带来的,但它们并不是传播模式之变的最终结果。广播、电视的出现,曾经对报刊产生过巨大的冲击,但那是传播介质、载体、渠道的改变,不是传播模式之变,报刊、广播和电视同属一种传播模式。新的传播模式完全不同,它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产物,是众――众传播,传播权共享,传者即受者,受者亦传者,人人、随时、随地都可传播,信息消费的感受可以随时分享……这种传播模式是以往从未有过的,而且现在并未完全成型。它对整个传播业将带来何种影响,导致传播业走向何方,将使传播格局和传播业态发生怎样的改变,目前还是未知大于已知。

二、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

传播载体、渠道、模式的变化,带来的是超海量的信息。有人认为,人类现在两天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有文明史以来到2003 年产生数据量的总和,而且未来产生的数据量将更大。根据IDC的统计,到2010 年底,全球数据量已达到了120 万PB(即1.2ZB)。有分析认为,到2020 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35ZB。如果将这些数据都刻录在DVD 上,那么把这些DVD 盘片堆叠起来就可以从地球垒到月球一个来回( 单程约24 万英里)。

数据可以分为3 种: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主要是非结构化数据,其特点是数据量巨大,数据形式多种多样。英特尔、微软等都在为大数据时代布局,研究如何抢占大数据时代的先机,占据有利地位。所谓的大数据主要有三大来源:巨型公司的数据、网页数据和物联网数据。现在的网页数据已经非常庞大了,facebook 在去年年中照片总数已超过1400 亿张,成为世界最大图片库,物联网产生的数据量则要远远超过现在的网页数据。在数据量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管理好、用好大数据,如何智取、智用这些数据,如何在数据与数据、数据与人、数据与业务的关联性中发现价值,这些都是前沿性的课题。传媒业,至少绝大多数传媒企业在这方面不具有优势。

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包括大部分新媒体,如何生存下去并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获得发展的优势?恐怕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自身的信息量、数据量,不要在大数据时代变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这需要适应、借助新的传播模式,依靠受众贡献信息、提供数据,仅靠传统的传播模式不可能提供足够大量的数据;另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生产独特的、在海量信息中人们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信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信息的采集、加工、,是职业化的、专业化的信息采集传播人员与管理机制、体制。只不过原有的、我们轻车熟路的传统的信息采集方式方法会逐渐被淘汰,代之而起的将是适应“比特”介质、适应新的传播模式的方式方法。捕捞业虽然存在,捕鱼的工具方法早就改变了;运输业还在,运载工具与运载方式早就改变了。毫无疑问,传播业将继续存在,但传统媒体的一些方式方法也将改革。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要在新的传播模式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纷繁杂乱的信息海洋中竖起令人景仰的桅杆,在众声喧哗的闹市中发出让人愿意侧耳倾听的声音,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三、未来的媒体格局会怎样

传统媒体无论刊载、播报(发行)都是有边界的,刊载的量有限,播报时段有限,发行和传播的范围有限,是一定地域范围的媒体。网络打破了传播介质壁垒,传播变得无边界了,刊载量无限,没有了“独立王国”,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认识。“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是极而言之,反映的是互联网业界竞争的激烈程度和集中度,赢者通吃。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前,传统媒体及部分新媒体是事业编制,有主管单位,有婆婆,有相对稳固的传播(发行)范围和受众,几乎没有破产、消亡之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后,原来在体制内的多数媒体和所有新媒体都将陆续转企改制、走向市场,这给媒体的重组重建重构、赢者通吃创造了条件。

传播介质变了,传播渠道增加了,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变,媒体生存环境变了,未来的媒体格局会怎样?当然,未来的变数很多,准确预见不易,但可以依据一些因素作些推测。媒体走向市场,原有的地域保护界限又被技术打破,一些媒体破产、消亡在所难免;市场化的媒体,强者恒强,弱者更弱不可避免;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单一媒体更显势单力薄,媒体整合,多媒体、全媒体的趋势不可阻挡。鉴于此,中国媒体业态将发生改变。未来几年,已经走向市场的媒体将出现重组重建重构趋势,一些资金雄厚的媒体将领风气之先。收购、并购、重组等等。外延的扩张是建造媒体航母的题中应有之义,资源整合,人才聚合,由单一媒体向全媒体延伸;内涵的扩大更是一流媒体的必要条件。在文化产业之中,应有媒体的重要席位;现有的媒体只有产品,尚未形成产业链。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应是既有横的规模又有纵向产业链条、既有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度又有国内外的影响力。希望经过并购、重组、重构的媒体产业能够迅速形成这样的产业规模,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文化事业的重要贡献者。

我国的媒体一直是事业单位,真正的媒体产业不可能在事业体制中形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媒体走向产业化的前提,即将到来的媒体重组重建重构,一定要按市场化原则进行,服从于市场的规律,不要按长官意志办。媒体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其发展难免受政策、政治影响,拥有政治优势、得到政策呵护的媒体具有天然优势,但最有可能成为媒体产业龙头的,仍会是那些进入市场早、适应市场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善于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媒体。

(作者单位:人民网)

上一篇:突发事件直播报道中新闻主播的功能及素养研究 下一篇:卫视节目创新流行“国际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