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构建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8 05:53:56

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构建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较多问题,其整体功能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当在对现存问题清醒认识、认真检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制;商业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7-0052-0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同时也给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的农村金融并做好下一步的金融支农工作,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较多问题,其整体功能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当在对现存问题清醒认识、认真检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一、农村金融的现实状况及其问题

按照目前的金融机构布局,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一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或者撤销机构,或者很少发放贷款,将吸收的资金转到城市。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金投放也逐渐减少。邮政储蓄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吸收存款,资金转给人民银行,自己不发放贷款。银行和邮政储蓄都导致了农村资金城市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根据职能定位,只发放粮棉油收购和储备贷款;随着粮食企业的改制,政策性贷款全部收回。由于农村农业龙头企业少,粮食加工企业规模达不到规定标准,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难以投放,政策性金融服务缺乏连续性。这样,金融支农的重任全部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身上。农村信用社服务于辖区的特点,决定了它吸收农村资金,对农村发放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金的农村内部循环。但是农村信用社每年通过缴存存款准备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也有大量转移农村资金的现象。同时,农村信用社由于资产质量差、自营资金有限,可用资金紧张。

农业是风险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相对于这个最需要金融支持的领域,县以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意识明显欠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大都为质押贷款,而且都是本行存单质押。信贷支农创新不足,缺乏整体合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由于其资金流失、服务缺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效益,也影响了农民增收的速度。目前的状况是,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却减少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资金却流失了;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兴起了,融资却更难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对称,供求矛盾突出。

二、农村地区丰富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多方面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既有传统的金融需求,也有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需求。

(一)农产的金融需求。我国农户既是独立的生产主体,又是基本的消费单位;既是农村资金的主要供应者,又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对象。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农村中传统的金融需求,也是目前农村金融需求的基本构成部分。随着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农业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广大农户进行生产、流通所需的大量资金,需要大量外部资金的注入和支持,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二)乡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乡村中小企业,是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企业组织。它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现为资金融出、结算和资金融入,以资金融入的需求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基本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存款服务和结算服务,但由于资金规模、贷款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企业的贷款需求满足程度较低。由于乡村中小企业是在1970年代后期,适应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短缺的特点,以劳动密集型的社队企业起步,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这类企业自有资金占比极小,特别需要金融信贷的支持。当正规金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时,企业就转向非正规金融寻求资金,从而刺激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动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金融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一是由生产性需求向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并举的方向转变;二是由种养业需求向多元化需求转变。传统种养业信贷市场份额下降,规模化种养业、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个体私营经济等新的贷款需求逐步增长;三是由分散小额借款向集中大额借款转变。农村经济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各类经营实体需要征用土地、购建厂房、开发产品、扩大营销,资金投入额度不断加大。

总起来看,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农村金融需求在数量上日益增长,在内容上日益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对“三农”的支持方向不断拓宽。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种植、养殖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民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和特色资源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需求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放汇业务,银行卡、保险等中间业务将快速增长。

然而,农村金融的现状导致农村金融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地满足。农村信用社的反映是,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农户贷款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求满足程度低一些。对于后者,农村信用社的解释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低,信用意识淡薄。而笔者接触到的许多农户和农村企业则反映,他们与农村信用社打交道很难,很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一些典型调查也证明了农村经济主体金融需求满足率低的事实。同时,农村信贷供给与农村信贷需求的结构矛盾突出。一是贷款期限短。农业生产周期长、收效慢,特别是一些生态农业,周期更长,一般需要三至五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般需要三年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受信贷管理体制制约,贷款最长期限为一年,信贷支农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二是贷款额度小。农村信用社为规避风险,大量发放小额贷款,对大额贷款控制较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三是投入领域窄。在贷款投放的产业结构上,注重了种植业和生产资金需求,忽视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在贷款的用途结构上,注重了农业生产环节,忽视了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民生活。农村金融服务供求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之一。

三、农村金融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的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是由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的。上文提及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残缺与网点撤退、金融机构权限上收、农业的风险低效性、农村资金流失都是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地区信用缺失和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相互作用,形成农村金融供给的瓶颈。一是部分农户受传统观念影响,信用观念淡薄,短贷长用,甚至出现有钱不还的现象,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差,贷款质量低。金融机构由于遭受损失而产生不愿贷款的倾向。加之近年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断加强,受贷款责任终身制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农村资金供给方面更加慎之又慎,逐渐形成了资金供给的瓶颈。二是农村金融需求缺乏必要的信用工具,如担保、抵押等,使其需求难以实现。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总体水平偏高,造成农户贷款利息负担过重。农村信用社在制定贷款利率上,没有考虑借款人信誉、贷款风险程度等借款人的特征信息,没有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利率,而是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简单地套用政策规定,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给农户造成沉重的利息负担。过高的利率水平,抑制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使得农业这一国民经济最弱质的产业和农民这一社会阶层中最弱势的群体,无法享受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

(三)为三农提供的保险服务不足,既不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也不利于金融服务的整体推进。目前在农村开办农业保险的机构较少,开办机构所办农业保险的险种也少,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对农业的保障作用减弱,不能覆盖农业生产风险。农业生产一旦遇险,农民收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其结果一是增加农民偿债的困难,降低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二是通过降低农民收入水平来抑制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农业保险与其他种类的金融服务之间存在一种联动和补充的关系。

保险机构承保农业风险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集中而承保成本大。目前农业保险险种大多亏损,这与保险公司商业化经营的目标是背离的。应当说,各类金融服务在农村的困境有着基本相同的原因,应当针对这些原因,站在政策性支农的角度,一揽子解决现存问题。

四、构建新农村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涉农金融机构要切实强化对服务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调整信贷政策,改善经营思路,整合金融资源,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转折点,在营造新农村金融的局面中有所作为。

(二)调整政策性金融职能,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完全靠市场,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为此,应当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通过补偿性支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缓解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应当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适当扩大其业务范围,允许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三)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商业性金融支农。通过设立农业担保基金、对金融机构支农贷款进行贴息来撬动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的投入,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县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拿出一定比例的新增贷款支持农村,其上级行要给予基层行信贷权,使基层行能够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加灵活的金融服务。

(四)重新确立农业银行的支农主体地位,把其经营策略定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框架之内。应立足县域实际,着眼三农,从“小”做起,特别是对农村粮食深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及涉农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对那些扶持一下就能上去的个体、小型企业,要给予积极支持。因地制宜,因情而定,灵活运用资金,重新找回服务农业、以农生存的阵地。

(五)农村信用社要真正发挥服务三农主力军的作用,加大信贷投放。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在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支农服务方式。

(六)继续理顺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制并引导部分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可用当年新增邮政储蓄存款的一定比例通过农信社投向农村。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组织,规范、引导民间借贷。

(七)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制定辖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指导意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突出信贷支农重点,努力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更有力的信贷支持,疏通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渠道。

(八)银行监管部门要出台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有关办法,使金融服务形成合力,真正使金融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柱。

(九)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与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互助担保组织,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加快三农保险体系建设,把组建政策性三农保险机构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

上一篇:行业协会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载体 下一篇:对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