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常见误区

时间:2022-10-07 11:33:47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常见误区

[摘要]现今,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有不少老师在制作时存在着一些误区。一个实用、美观、高效的课件不能过于花哨;选取的各种素材能紧扣主题,体现教学意图;课件内容应简洁凝练,利于拓展和生成;对于课件中的非标准答案可删去,由老师进行点评总结;课件的设计上应增强互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另外,一个好的课件不光需要制作者有充足的教学理念,还需要有扎实的电脑应用水平才行。

[关键词]课件 误区 教学理念 应用水平

现今,基于PPT技术为主流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堂容量得到提升,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气氛。可以说,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教育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作用如此之大,使得每一位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都反复研究、精心设计,如同在创造一件艺术品一般,其中的心血不言而喻。虽然老师们在制作课件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本人发现,不少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易存在以下误区:

一、课件版面设计过于花哨,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使课件更生动活泼,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多年轻老师都喜欢不遗余力地从网上搜索漂亮的图片,精美的动画,夸张的声音等素材插入到课件中。虽然教师对课件美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无目的、夸张的修饰和美化,再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差,造成学生注意力被分散是必然的了。

二、素材的选择追求感官刺激,不能体现教学意图。

制作多媒体课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素材。素材的选择,应是体现教学意图,实现教学目的,丰富课堂氛围。如果选用的素材着重于感官体验而忽略了教学实效,便得不偿失,使观者不知所措,与授课教师的思维背道而驰。例如:一次听某位语文老师的公开课,在新课导入环节里,他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一群大大小小的老虎在草原上奔跑、玩耍、捕食,场面很是壮观。当时,我们很多听课老师都认为,他要上的这一课肯定是跟动物或自然有关系的。后来才知道,他上的是表现一家三代亲情的《散步》这一课。他课后告诉我们,选择这个视频是因为视频中的老虎也是一家子,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况且画面又很刺激,学生们很喜欢看这样的视频,于是就选用了。试想一下,一个连听课老师都不明意图的设计,更何况学生呢?所以,教学素材的选用一定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而不是牵强附会,能沾点边就可以的。

三、课件内容面面俱到,不利于拓展和生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出现的很多状况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这便是课堂的生成,也正是课堂的精魂。

据我了解,很多老师的课件内容都是力求面面俱到,恨不得把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好像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是作茧自缚,失去了对课堂的主动性,容易将“讲课”变为“讲课件”,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的临时生成和你课件上预设的不一致怎么办?讲吧,占用时间,课件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不讲吧,又不符合教学要求。所以,个人认为,预设在心中,课件上应避轻就重、删繁从简,给课堂的生成留下空间和时间,也给自己一份从容和自由。

四、课件问题附带有标准式答案,不利于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用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并回答,最后教师点击鼠标,出现问题的答案,学生奋笔记录。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很多问题,特别是主观开放性题目是不能固定答案的。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在一定的空间内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思维的能力。但如果一个问题经学生讨论并各抒己见之后,老师却在大屏幕上呈现出了一个貌似标准式的答案,学生的思S又被聚拢到对这个答案的理解上,不利于开放性思维的发展。我想,对于语文课件中的非标准答案,直接予以删除,老师只需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总结即可。

五、课件的顺序性设计较普遍,交互性设计较少。

什么是“交互”呢?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交互”的含义为“互相”。因此,交互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性质。无论是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之间,交互是信息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使学习者通过和别人(教师、同学)的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在交流中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在这些新的理念下引入新的教学手段――课件,无疑需要它能体现出互动的功能。

目前,绝大部分老师的课件制作都是以顺序式为主。依次加入内容,排好动画顺序,最后顺序播放即可。当然,这种课件对老师来说已经达到了目的,但对于学生,面对课件如同看电影,只能单方面被动接受,不能双向交流,交互所产生的效果不能显现出来。

制作一个交互式的课件对教师的电脑应用水平要求较高,才使得大多数教师被拒之门外,无法品尝到交互性课件的甜头。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交互性课件的理由,下面我就谈一个自已运用交互性课件的小案例。

平时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都是将课件上设计好的题目或按顺序或一齐出现,然后学生对问题进行逐个思考回答。长此以往,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后来一次公开课上,我改变了题目的呈现方式,由以往的只能顺序播放,变成了“砸金蛋”的游戏。就是将课文的六个问题隐藏在七个金蛋后面,学生可以不按顺序自主选择其中一个金蛋,获得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七个金蛋里还有一枚是幸运奖,不用解题即可积分。学生对这个环节充满了乐趣,课堂的氛围空前热烈,解题的热情得到了提高。

以上仅仅是对课件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互性设计,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交互性课件的魅力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一个实用、美观、高效的课件不能过于花哨;选取的各种素材能紧扣主题,体现教学意图;课件内容应简洁凝练,利于拓展和生成;对于课件中的非标准答案可删去,由老师进行点评总结;课件的设计上应增强互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另外,一个好的课件不光需要制作者有充足的教学理念,还需要有扎实的电脑应用水平才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儒家思想与现代体育思想的结合研究 下一篇:基于专业群的技师语文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