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7 03:04:38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短期跨境资本,也可称为热钱或国际游资。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其 大规模流动一方面扰乱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另一方面威胁着我国的金融与经 济安全。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以及当前的人民币升值时期,国内学界掀起了两场对于短期 跨境资本流动的大讨论。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流动途径、流动规模以及影响短期跨境资 本流动的因素等方面。本文拟对诸观点进行深入评述。

[关键词] 游资 热钱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 途径 规模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1-0034-08

国外学术界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集中于对于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早期关于短期跨境 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理论基本上是从资本套利的角度来讨论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间的资 本流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主要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 驱动因素,制度性因素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前提是对其 流动规模的测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比较重要的测量方法。国内对于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最早可以检索到的是王军[1](1996),随后一年,东 南亚金融 危机爆发,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与当时的经济背景相适应,研究的重点 在于资本流出。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向逐渐由流出转为流入,尤其是2005年汇改以后,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剧,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短期 跨境资本流动研究的第二次热潮。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流动途径、流动 规模以及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本文将对此进行评述。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途径的综述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途径的研究是其他一系列问题得以展开的基础,因为只有明确其流动途径 ,才能准确测算流动规模,决定影响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监管对策。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 途径有显性与隐性之分,而学界的研究集中于后者。隐性的短期资本流动或者隐藏于地下金 融之中,完全游离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之外;或者虽被记录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却假借 了贸易与投资等合法外衣。德意志银行2008年5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诸多隐性短期跨 境资本流动途径中,直接投资途径占比52%,价格虚报途径占比21%,海外捐赠途径占比8%, 地下金融途径占比5%[2]。

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途径的研究,学者们的观点颇为一致,本文仅对诸渠道进行简要 的概述,具体介绍可以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如郭新华、韩继云(2005)[3]以及王 世华、何帆(2007)[4]。

1.从根本上逃避监管,但成本较高的价格虚报途径

在进出口贸易中,通过低报进口价格或高报出口价格可以将利润向国内输送,实现短期跨境 资本的流入;而通过高报进口价格或低报出口价格可以将利润向海外输送,实现短期跨境资 本的流出。通过价格虚报途径实现的资本流动将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贸易项目中,但是 很难将其与正常的进出口贸易导致的资本流动区分开来。该途径是一种比较彻底的隐性资本 流动途径,因为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由交易双方自主确定,很难证明其确定的价格是否含有虚 报成分。并且通过该种途径实现的资本流动将成为企业的利润,其用途将不再受国家外汇政 策的束缚,为资金的进一步运作铺平了道路。但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来说,虚报价格途径成本 较高。一方面资本流动需通过利润输送来实现,如果利润的输送方向与避税所需的价值转移 方向不一致,将会导致高额的税收成本;另一方面资本流动需要依附于进出口贸易,本身没 有贸易需求的单纯的短期跨境资本,需要寻找适当的载体,也会导致高额的成本。

2.借助贸易背景,直接对抗资本管制的提前或延期付款途径

提前或延期付款是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属于短期融资。出口企业通过接受海外预付款,进 口企业通过延期付款都可以实现短期跨境资本的流入,反之亦反是。从进出口企业凭合同到 银 行换汇到实际进出动发生,这笔资本的流动将被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与金融栏目 中的贸易信贷项目下。虽然我国对短期资本流动基本采取一种管制的态度,但是对于进出口 贸易却采取了自由放开的态度。与进出口贸易相适应,必然产生提前或延期付款,所以制度 上不得不为短期资本项目中的贸易融资敞开缺口。但是2008年以来,外管局加强了对这方面 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如果所涉企业被列为关注型企业,则必须凭海关报关单而非进出口合 同去银行换汇,实则对其完全堵死提前或延期付款途径。即使企业非关注型企业,也规定了 提前或延期付款的最高额度,对于高出额度的部分需报外管局批准,减少了大规模资本通过 该途径实现跨境流动的可能性。

3.依靠复杂股权结构,调动大规模资金流动的直接投资途径

直接投资也称FDI,属于长期资本流动。我国的资本项目虽未完全放开,但对直接投资 给予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直接投资既不需要贸易背景,也没有额度限制,是大规模短期 跨境资本流动的主要途径。但是每一笔直接投资都必须经过外管局审批,而且资金用途也受 到明确限制,所以短期资本实现流动之后还必须设法躲避各种限制才能实现其最终目的。短 期资本往往设计层层控股的复杂股权结构,在通过直接投资名义实现跨境流动之后,借助诸 关联企业实现资金的转移及价值的输送。

4.躲避所有官方记录,但风险较大的地下途径

通过地下金融途径实现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代表性手段是资本流入方与资本流出方将人民币 与外币直接交换。该途径实现的资本流动不受政府控制,不被官方记录,既不显示在国际收 支平衡表的线上项目中,也不显示在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中。通过地下途径实现短期跨境资本 流动,需要经济中同时存在大量的资本流入方与资本流出方。我国长期以来处于资本外逃与 热钱流入并存状态,这一条件可以得到满足。但是通过地下途径实现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一般 需要借助相应的非法金融中介(如地下钱庄),成本也比较高。此外该途径完全是一种违规 行为,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所以地下渠道主要服务于同时还具有洗钱或其他目的的资金流 动,在一般意义上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中占比有限。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综述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测算在资本流动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所测得的短期跨境资 本流动规模本身具有重要的经济含义,另一方面规模的测量为实证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关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文献异常丰富,不同文献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 法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不同学者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不一,提出了许多相似却又不完全一 致的概念,这方面的差别源于具体研究所针对的具体问题不一样,而本文旨在对短期跨境资 本流动的一般性规律进行综述,所以我们将不对研究对象的差别进行区分,而着重讨论研究 方法上的区别。

1.学术界出现过资本外逃与地下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

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都是中国学者,研究顺着两条完全不同 的思路展开:一条思路是借鉴国际上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用于测算资本外逃规模的经典 模型;另一条思路是借鉴二战后期逐渐形成的用于测算地下经济规模的传统方法。

开创第一条研究思路的学者是王军(1996),他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卡丁顿法以及世界银行 法,并借此对我国1982―1994 年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进行了估计,同时也对流动途 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奇怪的是该文却很少被其他学者索引到。此后,李心丹、钟伟[ 5]( 1998)对卡丁顿法、世界银行法、摩根公司法以及克莱因法这四种后来长期被国内学者所使 用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李心丹与钟伟的工作主 要是对国外模型的介绍,尚未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融入其中。其后涌现出的大量文献则是在 此基础上对模型局部进行的各种修正,这一修正过程始于宋文兵[6](1999),此 后比较重 要的文献包括李庆云和田晓霞[7](2000)、杨海珍和陈金贤[8](2000) 、李晓峰[9](20 00)、杨胜刚和刘宗华[10](2000)、任惠[11](2001)、王信和林艳红 [12](2005)、黄 彤华、王振全和汪寿阳[13](2006)、李杰和马晓平[14](2007)。这方 面比较好的文献综 述可以参考管涛和王春红[15](2000)、邢毓静[16](2001)以及胡传禄 [17](2005)。

开创第二条研究思路的学者是夏斌与郑耀东[18](1997),他们借鉴国外测算地下 经济规模 的固定比率法、加特曼法等经验方法测算了中国1985―1997 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短期跨境资 本存量。随后一年,李扬[19](1998)应用现金比率法对我国1984―1997年的短期 跨境资本存量进行了分析。此后,沿用该思路进行研究的学者甚少。

2.资本外逃思路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为基础,关注跨境短期资本流量

短期跨境资本规模研究的资本外逃思路借鉴了国际上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用于测算资本 外逃规模的一系列经典模型,其信息来源为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其目的是计算一定时期内 流入或流出一国的短期跨境资本的流量。各种模型之间的差别在于其所包含的国际收支平衡 表中的项目各异。按照研究思路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法,由卡丁顿[20] 于198 6年开创,后经凯特[21]丰富;另一类是间接法,其又包括两支,一支由世界银行 [22]于19 85年开创后经摩根信托担保公司[23]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进一步丰富,另一支 则是由杜 利[24]于1986年开创。直接法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直接挑选出反映短期跨境资本流 动的项目 进行加总;间接法从所有的资本流动中减去不属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项目。一般而言,间 接法倾向于比直接法包含更多的内容,所以实际操作中,通过间接法测算的短期跨境资本流 动规模往往大于通过直接法测算的规模。对于上述测量方法的具体公式我们将其总结为表1 。

表1模型大多隐含的一个假设前提是所有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都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真实表现 ,而各种争论的焦点则在于不同项目下的资本流动是否应该属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范畴。 这一假设前提相对于资本项目开放、统计手段成熟的发达国家而言,并不会与实际相差太大 。然而在中国,大量短期跨境资本伪装成其他资金形式,夹杂于不同国际收支项目之中,具 有极大的隐蔽性。所以测量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关键还在于估计国际收支平衡表各 项目中短期跨境资本所占的份额。从研究初期开始,秉承这一研究思路的学者诸如宋文兵、 李庆云等便展开了一系列修正经典模型的大讨论。

3.地下经济思路以经济变量比率为基础,关注入境短期资本存量

短期跨境资本规模研究的地下经济思路借鉴了二战后期逐渐形成的用于测算地下经济规模的 传统方法,其信息来源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其目的是计算某一时点境内短 期跨境资本的存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学界创造了一些方法,试图对地下经济的规 模 做出估计,基本思想是地下经济的存在会改变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假设在没有地 下经济存在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变量的比例固定不变,那么通过分析现实比例对于正常比 例的偏离则可以估算出地下经济的规模。常用的方法包括固定比率法、加特曼法、现金比率 法[25]等。固定比率法假定在没有地下经济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与国民生产总 值的比例 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加特曼法假定在没有地下经济的条件下,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例在 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现金比率法假定在没有地下经济的条件下,现金与银行存款或其他货 币供应量的比例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

夏斌、郑耀东(1997)将固定比率法与加特曼法相结合,对我国1985―1997年第一季度 的短期跨境资本存量进行了分析。其运用现金(M0)与狭义货币(M1)的比率变化来测算我 国短期跨境资本存量,分析前提为在经济金融秩序好、经济增长稳定、社会游资甚少的时期 ,M0/M1较稳定;在经济金融秩序乱、经济增长萎缩、社会游资较多的时期,M0/M1不稳定。李扬(1998)应用现金比率法对我国1984―1997年的短期跨境资本存量进行了分析 ,其思路 为:若全部短期跨境资本都以现金或存款形式存在,则其增加将导致现金与存款对货币供应 量的比率提高;若短期跨境资本全部以现金形式存在, 则其增加将导致现金对货币供应量的 比率提高;若短期跨境资本全部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则其增加将导致活期存款对货币供应 量的比率提高。其后,刘超[26](2006)对上述两篇文章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 此外则少有学者问津。

夏斌等以及李扬的方法是对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度的有益尝试,其充分考虑到了我 国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隐蔽性。大量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虽然难以在统计报表中被确认,却无法 隐藏于宏观经济变量之外。无论以何种形式伪装的短期跨境资金流动,都会导致宏观经济变 量比例结构的变动。但是此类方法估计的是地下经济的规模,而地下经济包含的范围比短期 跨境资本要广得多,所计算的规模必然与短期跨境资本的实际规模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短 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隐蔽性毕竟不如贩毒、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其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依然 有所表现,并且随着学者们运用越来越多的统计信息对相关项目进行修正,地下经济学思路 并未成为主流方法。当前常用的方法依然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为基础,沿袭了资本外逃的测量 思路。而研究的焦点则在于如何寻找适当的信息,对经典方法进行修正,对短期跨境资本流 动与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动予以区分,进而确定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中短期跨境资本所占 的份额。

4.近年来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研究沿袭了资本外逃的研究思路,关注于对原有模 型的修正。现有文献对于国外模型的修正主要体现在对于以下几类统计数据的调整:第一, 货物贸易。货物贸易项下隐藏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主要体现为价格虚报途径,价格高报与价 格低报引起的货物价值的变化就是隐藏于该项目下的短期跨境资本流量。第二,经常性转移 。海外捐赠体现在经常性转移中的其他转移项下,其中包含的以捐赠为手段实现的短期跨境 资本流动应当从中分离。第三,直接投资。部分短期跨境资本伪装成长期资本,显示在国际 收支平衡表的直接投资栏目,应当从中分离。第四,净误差与遗漏。该项目下记录的数值一 部分源于统计误差,另一部分源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后一部分应当被分离出来。第五,地 下金融。地下金融不被官方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没有表现,这一部分短期跨境资本流 动也需要估计。

主要的调整方法有这样几种:第一,将该项目的真实值设为常数。几乎对于所有的统计数据 ,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真实值与短期跨境资本各自所占比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则是认为在长期中该真实值为一确定常数,比如对于净误差与遗漏,学者们往往假设由于统 计误差导致的真实值应当处于某一确定的百分点,而高出或不足部分可以被记为短期跨境资 本流动。第二,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在该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设为常数。与上面的方法相似, 对于某一些统计数据,假设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在其中所占比例为常数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第 三,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该项目的真实值进行预测。与上述两种方法不同,该方法不是假 定一个确定的数额或者比例,而是引入了动态思想,比如对于经常性转移,一般可以通过国 内外收入水平、国际生产总值等变量预测其在某一年的真实值。前两种调整方法可以看成是 该种方法的两个特例。第四,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外的其他统计数据。最典型的例子是对 货物贸易中价格虚报的调整,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将其他国家统计的针对中国的进出口数据与 我国的统计数据相结合来估计价格虚报所导致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第五,抽样调查。比如 通过对个别地下钱庄的调查或者对查处的违规金融机构的研究来估计整体地下金融渠道导致 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综述

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讨论主要是采取经验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诸经济变量对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在这一领域,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涉及中 国的甚少,而在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学者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主要包 括李心丹和钟伟(1998)、李庆云和田晓霞(2000)、杨海珍和罗永立[27](2002 )、杨胜 刚[28](2003)、[29](2004)、王琦[30](2006)、王世 华和何帆(2007)、刘立达 [31](2007)、陈学彬[32](2007)。经验分析所得结论的差别一般源于 这样三个原因:第 一,时段选取不同。近年来我国在汇率形成机制以及资本管制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所以即 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改变所用数据的时间区间也会导致研究结论的重大变化。第二,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测量不同。这正是上一部分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影响因素经验分析 的前提是确定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数值,由于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所以研究结 论必然会存在巨大差异。第三,研究方法不同。我们认为对于前两个原因所导致的结论差异 进行分析意义不大,所以下文将着重探讨学术界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差异以及获得的共识。 对于实证结论的总结,国外研究可以参考刘立达(2007),国内研究可以参考唐珏岚[ 33](2006)。

1.国外研究致力于一般性结论,分内因论与外因论两个流派

与国内研究只关注中国不同,国外的研究大多选取多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范围 内导致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一般性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派认为外部经济环境的 推动作用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派则认为内部拉动因素在短期资本流动中起到 关键作用。

Calvo,Leiderman和Reinhart[34](1993)以国际储备的月度数据作为被解释变 量,分 析了1988―1991年间10个拉美国家的资本流动,发现世界利率的下降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 退解释了这些变量变化的50%;Schadler等[35](1993)提出外部因素决定资本流动 的时机和 规模,而内部因素决定资本的流向和地域分布。Chuhan,Claessens和Mamingi[36 ](1 993)在研究中加入国内变量,基于1988―1992年间东亚与拉美18个国家的证券组合资本流动 的月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国家信用等级对债务流更重要,而价格收益比率对债务和股权资 本流同样重要。同时发现在拉美国家,国内外因素几乎同等重要,但在亚洲国家国内变量的 重要性相当于外部变量的3~4倍。Dooley,Fernandez-Arias and Kletzero[37]( 1994)以 商业银行债务价格作为资本流入的替代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价格的增加本质上可由债务的面 值及国际利率的下降来解释,国内环境的改善几乎不能做出任何解释。Fernandez-Arias[ 38](1996)对13个国家1989―1993年证券资本流动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国家自 198 9年后出现的资本流入剧增中约有86%是由于国际市场利率的下降造成的。Kim[39]( 2000)考 虑全球供给冲击、外部利率冲击以及对贸易条件冲击,通过结构VAR方法研究了四个发展中 国家:墨西哥、智利、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发现外部因素而非国内因素是 影响资本流动的主要变量。

2.国内研究逐渐关注平稳性与因果性,实证工具不断进步

国内学者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往往是在其规模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学 者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数据进行分析。影响因素研究的起步时期基本与规模研究相一致, 可以检索到的最早的经验分析论文是李心丹和钟伟(1998)。最初,学者们使用的计量经济 学工具几乎都是简单最小二乘法,用现在的眼光看显然存在伪相关问题,显著性判断存在瑕 疵。其后,大约是从2003年开始,关于平稳性的讨论成为国内计量经济学界的热点,以协整 为主的计量经济学工具快速渗入经验分析的各个领域,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研 究也开始了协整分析的时代。除了对于平稳性的关注以外,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因果性问题 ,传统的均衡方程虽然能够判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却无法说明是否具有因果性,而具有分 布滞后性质的计量模型在因果性判断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以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为 核心的计量分析方法也开始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中成为主流。

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新型实证工具的使用一直能够得到学界比较一 致的认同,但是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理论界却始终存在一定的争议。李心丹和钟伟(1998 )选取了预期汇率变动率、国内外利差、国内通货膨胀率这三个变量;李庆云和田晓霞(20 00)选取了国内通货膨胀率、国内财政赤字、国外实际利率、国内黑市汇率溢价、内外资差 别待遇、经济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这九个变量;杨海珍和罗永立(2002)选取了经济增长 率、国内通货膨胀率、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财政赤字、外债余额、实际汇率高估、进出口 贸易、政治或金融风险以及国内外税收差异;杨胜刚(2003)选取了财政赤字占的比重、通 货膨胀率、增长率、国内外利差、黑市溢价、国外直接投资及政治和国际金融风险;( 2004)选取了物价、利差以及汇率;王琦(2006)选取了物价、利差、汇率、中国的对外开 放程度以及表示外汇政策的政策变量;王世华和何帆(2007)选择了中美利差、以NDF表示 的汇率预期以及以CPI和GDP来表示的宏观经济状况;刘立达(2007)选择了利差、实际有效 汇率、中国GDP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以及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陈学彬(2007)选择了国内 外利差、通货膨胀差、名义汇率、汇率预期、资本市场投资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等。综上所述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所应考虑的利差与汇率几乎被所有学者采用;表示整体宏观经济状况的 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国际收支情况以及表示其他收益状况的资本市场收益率也被大量 学者所采用;而表示制度因素的各种变量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巨大差别。

结论

本文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的流动途径、流动规模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 述,除上述三个主要问题以外,文献涉及较多的内容还包括影响与监管两个方面,前者在分 析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安全影响的基础上,为监管提供依据;而后者在介绍国际监管经 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对于今后研究的展望:

第一,吸收短期跨境资本规模研究领域的成果,提高影响因素领域研究的认同度,加强学术 领域的联动性。当前存在一个问题,尽管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大 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许多研究其影响因素的文献却未能很好吸收相关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于 所需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数据,或者完全从头开始研究浪费科研精力,或者明显落后 于规模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随着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研究的深入,学术领域之间的联动性应 会进一步加强。

第二,在经验分析方面,将研究焦点由计量工具创新转为解释变量选取等基础性问题,尤其 关注对制度性因素的分析。得益于近年来现代计量经济学工具大量被引入国内,工具创新推 动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研究的发展。但在可以预见的近期,如此大规模的工具进步 已经不太可能,并且工具的进步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对于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将 来的焦点应在于解释变量的选取等基础性问题。

第三,将微观数据引入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研究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我国短期跨境 资本流动监管体系。随着外汇监测系统的逐步完善,涉及微观交易单位逐笔业务的数据分析 将成为可能。当前对于流动规模的测算还完全局限于宏观数据,将微观数据引入规模测算领 域可能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研究带来较大冲击。基于此,学术界也将能够提出更加切实可行 的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

注释:

[1]王军.中国资本流出的总量和结构分析.改革,1996(5)

[2]监管部门拟规范境外居民开设人民币账户防热钱流入,德意志银行调查显示: 热钱退出或在人民币升6前,信息时报,2008-05-29

[3]郭新华,韩继云.防止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对策建议.管理现代化,2005(3)

[4]王世华,何帆.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世界经 济,2007(7)

[5]李心丹,钟伟.国际资本逃避理论及对我国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1998(6)

[6]宋文兵.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1987―1997.经济研究,1999(5)

[7]李庆云,田晓霞.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1999.金融研究,2000 (8)

[8]杨海珍,陈金贤.中国资本外逃:估计与国际比较.世界经济,2000(1)

[9]李晓峰.中国资本外逃的理论与现实.管理世界,2000(4)

[10]杨胜刚,刘宗华.资本外逃与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及政策分析.金融研究,2000 (2)

[11]任惠.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和对策分析.经济研究,2001(11)

[12]王信,林艳红.90年代以来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变化.国际金融研究,2005(12)

[13]黄彤华,王振全,汪寿阳.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2004.管理科 学与中国经济安全专刊,2006(6)

[14]李杰,马晓平.我国短期资本流入规模估算:2001―2006.上海金融,2007(10)

[15]管涛,王春红.对中国资本外逃规模测算方法的思考.金融研究,2000(12)

[16]邢毓静.对中国资本外逃规模测算的比较与评论.世界经济,2001(2)

[17]胡传禄.我国资本外逃规模测量方法综述.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4)

[18]夏斌,郑耀东.中国社会游资变动分析.经济研究,1997(12)

[19]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2)

[20]Cuddington. Capital Flight: Estimate, Issues, and Explanations. Prin 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1986(58):1-40

[21]Kant C.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apital Flight. Princeton Stu 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1986,180

[22]The World Bank. World Debt Tables, Washington:1985

[23]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 LDC Capital Flight. World Financial

Market, 1986,3

[24]Dooley M. Country Specific Risk Premiums,Capital Flight and Net

Investment Income Payments in Selected Developing Countries.

IMF Department Me morandum,1986,17

[25][美]艾迪加•法伊格.地下经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26]刘超.我国社会游资绝对量与相对量分析.财经科学,2006(2)

[27]杨海珍,罗立永.中国资本外逃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1 1)

[28]杨胜刚.中国资本外逃决定因素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5 )

[29].1994年以来中国的资本流动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4(6)

[30]王琦.关于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计量模型的构建和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2006(6)

[31]刘立达.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金融研究,2007(3)

[32]陈学彬,余辰俊.孙婧芳.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 究,2007(12)

[33]唐珏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资本管制国――中国的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 博士论文,2006

[34]Calvo G, Leidemran L, Reinhart C M. Capital Inflows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ppreciation in Latin America: The Roles of External Afctors. IMF Staff Pa pers,1993

[35]Schadler S,Rozwadowski F,Tiwariand S, Robinson D O. Economic Adjustm ent in Low-Income Countries: Experience Under the Enhanced Sturcutral Adjustmen t Facility. Washington: IMF Occasional Paper,1993(106)

[36]Chuhan P, Claessens, Mamingi N. Equiyt and Bond Flows to Asia and Lati n America: the Role of Global and Country Factors.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3(1160)

[37]Dooley M E, Fernandez-Arias, Kletzer K. Is the Debt Crisis Histoyr?.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4(1327)

[38]Fernandez-Arias E. The New Wave of Private Capital Inflows: Push or P ull?. Jounr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39]Kim Y. Cuases of Capital Flows Indeveloping Countries. Jounral of Inte 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0

上一篇:社会主义中国与世界之关系析论 下一篇:国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及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