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研究

时间:2022-10-07 01:52:00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研究

摘要: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合作行为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产生合作行为的根本动因。笔者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主要由引力系统、干扰系统和辅助系统组成。引力系统和干扰系统导致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行为,在辅助系统的支持和保障下,区域旅游合作就成为现实,其中,引力系统和辅助系统是拉力,干扰系统是阻力,拉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于行为主体,形成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动力系统;帕累托改进

基金项目:陕西省旅游管理重点学科资助项目;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温秀(1978-),女,陕西三原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李树民(1953-),男,陕西蒲城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学与旅游管理研究;陈实(1963-),男,江苏丹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学和旅游文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2-0122-04 收稿日期:2010-02-16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旅游业的表现就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和壮大,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当前世界以及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中国国内的几大旅游区域都进行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尝试。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其中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主体、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管理主体、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参与和影响主体(汪宇明,2009)。区域旅游合作行为能够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不同主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章程、协议形成合作组织,这种组织既可以是主体之间多方合作的正式组织(也称紧密型组织),也可以是联系相对较少的半紧密型半松散型以及非常设性和非常规性的松散型组织(秦学,2006)。

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合作行为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一个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当然也不例外,各合作主体参与合作的目标也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各主体均能获取一定的收益,这些收益包括:(1)区域合作扩大了整体区域市场需求,能够提高合作主体的收益,即实现了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的帕累托改进;(2)区域合作打破了原有的区域限制,资源能够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区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规模经济,各主体从中均能获取收益;(3)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形成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节约的成本也相当于收益。但是区域旅游合作也具有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主要是区域管理和协调费用(吴朝阳,2007)。

二、区域旅游合作动力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主要由需求系统、中介系统、引力系统、辅助系统和干扰系统组成。需求系统、中介系统和引力系统很难单独界定,因此将其综合成一体,统称引力系统。引力系统和辅助系统引导和支持区域旅游合作行为。但是区域旅游合作的范围同时受到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管理和协调费用增加的制约,视为干扰系统。引力系统和辅助系统是拉力,干扰系统是阻力,拉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于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形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

区域旅游合作的引力系统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主要是由区域市场需求增加能够带来收益、区域产业规模经济的收益和区域交易费用节省的需求形成对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拉力。经济空间的扩展性和地理空间的连续性、旅游资源条件的推动和区域宏观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辅助系统。引力系统和辅助系统共同发生作用,在干扰系统的影响下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不同市场行为(见图1)。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引力系统

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增加合作主体的收益,从而引发区域旅游合作行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引力系统包括区域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区域产业规模经济的需求和交易费用节省的需求。

1.区域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

区域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大能够提高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旅游业乘数效应增强地区经济实力(黄羊山等,1994)。区域旅游合作主体通过相互合作扩大了区域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增强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区域市场需求的扩大包括两个方面:(1)区域合作形成整体的市场,通过区域旅游形象总体塑造,吸引了更多的潜在旅游者所带来的市场规模的扩大;(2)合作能够消除区域之间的各种障碍因素,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市场,扩大了不同区域的市场规模。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区域市场需求的扩大都是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主体的利益,即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如图2所示,现有A、B两个合作区域,横轴表示B区域的客源,纵轴表示A区域的客源,ab是现有制度条件下的客源市场,a'b'表示合作之后的客源市场,OE表示平均利益线,S为现有利益空间分布点,由s点到直角扇形SGF中的任何一点均为区域客源市场的帕累托改进轨迹。S点到M点的轨迹说明对于A区域来讲,客源市场增加的较多,B地区客源市场增加的较少,轨迹逐渐远离平均利益线OE,虽然A、B区域的差距有所增大,但总体仍是不降低任何区域利益前提下的区域客源市场的扩大,所以仍是区域客源市场的帕累托改进。而S点到N点的轨迹逐渐接均利益线OE,说明A、B区域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B区域增加的客源市场较大,A区域增加的客源市场较少,但也是没有降低任何一个地区的利益,从而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中国国内几大旅游区域都进行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中尤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成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始起步并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旅游区,辐射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三角区域。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摆脱了产业同构的障碍。上海的都市型、江苏的园林型、浙江的山水型形成了有效的互补,随着三省市经济的一体化。旅游合作强度也逐渐加深,带来了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入境旅游为例,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一直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持续增加(见图3)。

2.区域产业规模经济的需求

区域市场的扩大及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通能够形成区域产业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就是生产力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高度聚集和优化配置,所得的‘经济’(效率与效益)”(黎鹏,2003)。旅游产业同样存在规模经济,如共享型旅游景区的发展就存在规模经济。共享型旅游资源指资源的跨区域分布,具有多区域共同所有和管理的特点,因此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容易导致重复性开发,加剧资源竞争(陈秀琼,2004)。如果共享型旅游资源的管理主体能够通过合

作共同开发资源,就会减少这些问题,从而达到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并能增加收益。区域合作对区域规模经济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只有区域合作才能使合作主体承担其在整个区域系统中的分工职能,从而带来产业的高效率,解决区域旅游产业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其次,只有区域合作才能消除区域之间的各种壁垒,实现资源的市场流通,得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只有区域内合作形成统一市场,再与更高一级的外部区域合作,形成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组合,才能构建跨区域的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联合企业或企业集团,实现“区域外部规模经济”。

3.区域交易成本节约的需求

区域交易成本的减少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能够带来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类只要存在交往活动,交易成本就必定存在,并且随着交往活动的频繁和分工的深化,交易费用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区域旅游合作的交易费用包括区域资源的信息收集费用、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障碍费用、合作谈判和促销的契约费用等。交易费用的大小还直接影响交易效率的高低。某个区域的单项交易费用越低,则该区域的交易效率就会越高,由交易效率影响的区域生产集中程度、生产力、区域市场容量等的程度也会越高(杨小凯,2003)。区域旅游合作消除了区域之间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因素,区域旅游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相关政策的调整等都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促进整个区域的市场发展,增强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干扰系统

区域旅游合作的范围受区域管理和协调费用的制约,区域管理和协调费用会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扩大而不断增加,成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干扰系统的主要内容。科斯(2009)从交易费用角度阐述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企业规模的大小。他认为新古典理论的市场交易无成本的假设前提与事实不符,市场中存在交易的成本。企业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即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对比。企业规模的边界是当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节省与企业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增量之和与企业边际管理费用增量相等之时,也即企业并不是无限扩张的。

同样,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来讲,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范围和程度也不能无限扩大,通过合作为合作主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增加与其他主体之间管理和协调的费用,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干扰因素。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辅助系统

区域旅游合作的引力系统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但是仅有动力系统合作行为也并不能完全产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区域旅游合作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辅助系统包括经济空间的扩展性和地理空间的连续性、旅游资源条件和区域宏观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宋子千,2008)。

1.经济空间的扩展性和地理空间的连续性

由于区域间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经济优势区占有资源,经济实力稳定增长,不断扩展的经济需求要求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企业的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会受到区域市场范围相对狭小的限制,因此会突破地区限制向区域外发展,从而产生区域经济摩擦。若两个区域之间为自由区域,就会导致竞争的加剧,若为非自由区域,存在壁垒和障碍,又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之间在竞争基础之上的合作就有了可能。

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不足,因此开拓潜在客源市场就成为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重点。因为旅游业存在距离衰减规律(吴必虎,1993),与旅游区相联系的周边区域是发展的首要目标,旅游经济的发展导致客源空间的扩展,连续性的地理空间为旅游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条件,区域之间进行旅游合作成为可能。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取得成功与这两大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有很大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相对发达,2007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862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78%。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416亿元,同比增长18.6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质量和能力的指标。2007年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02%,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2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个地区占全国不到2%的面积,却创造了全国近30%的GDP。相对发达的经济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两地的基础设施比较齐备,区域合作的基础良好。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地理空间连续性是两地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条件。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城市,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杭州、南京、苏州和无锡等次级城市协作、共生发展。再以这些次级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江苏和浙江等相关地区的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核心,整合周边城市,形成了由广州的岭南文化+深圳的特区风貌、主题公园+珠海的滨海风光组成的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既有各个城市的鲜明个性,又共同凸现了珠三角的独特的经济社会魅力,形成了“活力广东”的灵魂和框架,带动了整体旅游产业的发展。

2.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条件。旅游资源有差异性、共享性和竞争性的特点。

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能够形成互补,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协同效应是指通过整体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隐性资产的相互利用,提高整体价值和效益。互补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数量的增加,是通过挖掘出各方独特的实体资产并充分组合、利用以提高整体价值和效益。旅游资源的共享性是指资源的跨区域分布,共享型旅游资源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同时又存在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从而可能产生“公共牧地”的悲剧,因此对共享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客观要求地域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共享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竞争性是指旅游区之间的资源差异性不大,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强度相近,从而导致旅游区域之间的竞争加剧。对于理性的开发者来讲,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如果在竞争的基础之上合作有可能产生双方受益的结果。

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中国西部各省(区、市)的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并且相互交织分布。首先表现为资源的共享性,如丝绸之路旅游就跨越了好几个行政区域。通过合作对共享型旅游资源的联合保护、开发和促销可以发挥旅游资源的协同效应,既使旅游者获得完整的旅游经历,又避免目的地的重复建设和近距离竞争,有利于塑造大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其次表现为资源的区域差异性。西北

地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中的大漠和风沙地貌景观为辅;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为自然资源丰富,少数民族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和神秘的青藏文化。差异性决定了联合开发旅游产品的可能性,通过联合开发制定旅游促销策略,利用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3.区域宏观环境的支持和保障

区域旅游合作具有了经济基础和资源基础,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政府的旅游政策和文化环境等。首先政治环境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旅游业受国际、国内的政治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跨国界的区域旅游合作更是与政治密不可分,国际区域旅游合作首先是政府之间的合作,其次才是微观主体之问的合作,一旦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区域旅游合作就会失败。其次是政府的各项政策对旅游业的影响。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个概念,行政区域中地方管理主体受地方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影响制定各种地方性保护措施,在旅游业中就表现为对外来企业或组织投资与开发的歧视政策。而旅游业的发展客观要求形成无障碍旅游区,因此就存在着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的矛盾。对区域旅游合作主体来讲,要实现合作的收益,就必须消除区域合作的障碍,形成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第三是文化环境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具有一定雷同和互补性的文化所带来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效率肯定比异质文化合作的效率高,这是因为同质文化导致双方的认知相同,整体的区域旅游形象鲜明,地区文化的互补性可以形成新的旅游地区吸引力,增强地区旅游业的吸引强度。国际化的区域旅游合作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与众多国家接壤,很多旅游资源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如西南地区的澜沧江――湄公河旅游线;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旅游线;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旅游线以及与尼泊尔的旅游线等,客观要求与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但受到不同国家的政治和政府政策的限制。一旦与周边国家出现政治争执,就会导致合作的失败。

三、结论与注意的问题

笔者从组织理论出发,界定了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概念,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由引力系统、辅助系统和干扰系统组成。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动力系统的综合影响。引力系统是合作主体合作的根本原因,辅助系统是合作主体合作的条件和保障,干扰系统是合作主体行为“度”的限制,正是在引力系统、辅助系统和干扰系统的拉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

区域旅游合作动力系统的研究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研究的前提,正是在动力系统的推动下,区域旅游主体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的选择,竞争能够优胜劣汰,但合作能够提升主体的竞争能力,进而改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使得各主体在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条件下获得共同发展,实现帕累托改进。因此对区域旅游合作动力系统的研究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起点,能够指导其他方面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笔者通过对区域旅游合作动力系统的研究发现,动力系统要发挥作用,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为了扩大市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旅游产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2)消除旅游区域之间和旅游区域之内的各种障碍因素,形成无障碍旅游区(张慧霞,2006),才能实现区域各种旅游要素的自由流通,才能促进产业的集聚和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的需求,减少交易成本;(3)构建跨地域的旅游企业集团。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企业联合组建跨地域的旅游企业集团,实现旅游企业价值链的延伸(陈实等,2006)。组建旅游集团能加强投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构建要素完整、相互带动的旅游产业链,使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得以改善和提升,进而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

上一篇:征地活动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小企业银行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历史经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