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06 03:18:26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实证分析

【摘 要】 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在企业年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的对比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关键词】 企业年金; 信息披露; 实证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养老体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社会保障模式从由政府主导的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管理模式逐步转向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组成的多层次体系。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已经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作为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年金有效运行的基石,世界上运营企业年金成功国家的重要经验之一则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美国,其在《保障法》、《税收法》、FAS158号等文件中规定了较为完善的年金信息披露和报告要求。因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障企业年金和年金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而我国的企业年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善的企业年金相关制度,其中重要的一环即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安排还不尽合理。因此,加强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研究,对于健全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体系,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相关概述

企业年金是指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企业和职工自愿建立并自主管理的一项企业福利保障(补充养老)计划。它是作为职工薪酬下养老保险的第二层次,即补充养老保险在企业中反映,由企业和个人分别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记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或共同账户,依法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是社会福利保障“多支柱”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年金的发展包括相关主体、会计核算、年金基金发展模式、年金信息披露及其制度等多方面,而年金信息披露是年金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作为企业年金公信力的基础,它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年金各相关利益人的管理决策和其他参与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以及年金的发展。

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是指在企业年金基金筹集和运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向受益人等利益相关者真实反映企业年金计划缴费执行情况以及受托投资人对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情况,同时为年金风险唯一承担者的企业职工提供和建议良好的投资方案,使参加计划的企业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必须按规定报告年金计划执行及基金财产管理情况,并保证所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制度。它包括筹集阶段的雇主企业和运营阶段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两方面的信息披露。内容上主要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的筹资与投资、年金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某一时期内年金基金的财务经营成果和状况、企业年金的支付情况,以及为便于年金信息使用者了解和使用年金财务信息的说明和解释。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则包括充分性、有效性、公开性与及时性原则。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沪市上市公司公开信息对比分析和受托管理人公司主页调查的方法,主要从年金信息披露的状况、方式以及类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上市银行年金信息披露状况,对中国企业年金筹集和运营中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披露状况分析

为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对企业年金相关信息的披露情况,本文研究了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沪市A股2007年和2008年分别有881家和864家上市公司),通过对研究对象年报的阅读,发现2007年和2008年分别有19家和68家披露了与企业年金有关的信息。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2008年比2007年公司总数少了40家,但披露家数却增加了49家,同比增长了5.9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年金信息披露。虽然年金信息披露有所增加,但总体披露比例仍然很低,2008年增加后也只有8.09%,这是由于我国未对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作出详细规定,也非强制披露造成的。

(二)披露方式分析

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方式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包括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前期差错(职工薪酬项目和企业年金基金或公司年金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变化)和主要项目注释(应付职工薪酬)下的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以及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等中。同时2008年在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内部控制报告中披露的比例有所提高,在附注中的披露比例有所下降,说明我国企业比较愿意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年金信息(见表2和表3)。

(三)披露类型分析

一般年金信息的披露从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定性与定量结合类信息三方面进行。如企业年金的类型、受益范围、年金资金筹集、年金基金管理人及管理制度、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为定性信息;年金的计提比例数额、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比例、企业作为费用的年金费用、年金应付额未付额及预付额、企业计划外为关键管理人员的提取金额、年金基金投资收益和绩效、企业及管理机构现金支付结余金额等为定量信息。经统计,2007年三类信息的披露基本一样多,而2008年定量信息披露无,定性与定量结合类信息显著增加,说明定性与定量结合类信息更能反应企业年金信息状况(见表4)。

(四)上市银行年金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经过两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后,有10家银行具备了年金管理机构资格,其中8家为上市银行。通过查阅8家上市银行近期公布的半年报,有6家披露了上半年企业年金运营的情况。以下对各银行披露年金信息作简要分析。

工商银行:成功签约多家大型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发挥业务资格齐备、服务网络健全的优势,提升年金基金管理综合服务能力;全面启动法人受托管理业务,并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与同业机构合作,开发新的企业年金产品。至2008年6月末,工行企业年金客户共14 258户,受托管理年金基金28亿元;年金个人账户43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6万户;托管年金基金453亿元,增加265亿元。

招商银行:公司大力促进现金管理、受托理财、财务顾问、资产托管、第三方存管、信贷资产转让及管理、短期融资券承销、企业年金等新型业务的发展,提高其收入占比。企业年金客户1 205户,个人账户98万户;账户管理费收入为人民币120万元。是唯一披露年金管理费用的公司。

民生银行:在企业年金业务方面,民生银行披露其高度重视企业年金业务营销工作,至2008年6月末,已与5家客户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与两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只披露了客户数,没有托管和账管业务规模数据,及其他年金信息。

浦发银行:报告期末,公司托管规模764.65亿元,较年初增长29%,其中:资金信托规模180亿元,较年初增加90亿元;QDII托管规模52亿元,较年初增加10亿元;证券投资基金规模279亿元,较年初减少135亿元;年金托管规模187亿元;产业基金托管规模26.77亿元,较年初增加14.39亿元;委托资产托管规模13.99亿元,较年初增加3.93亿元;交易资金托管规模25.35亿元,较年初增加1.97亿元。上半年托管手续费收入5 727万元。

年报显示,公司自获得托管资格后,积极推进企业年金托管业务,成功完成了180多亿的国内最大年金计划――上海长江养老公司过渡企业年金计划的年金资产的移交与运营工作。而年金账户管理业务却发展缓慢,运作个人账户21.93万户。

中信银行:公司采取中信系内部年金业务的合作,与中信证券合作的证券公司管理资产项目托管规模为37.78亿元,与中信信托合作的信托资产项目托管规模为44.88亿元,与中信证券、中信信托合作的企业年金项目托管规模为8.73亿元。强调年金托管合作,没有就具体的托管、账管完整统计数据做出披露。

中国银行:加大企业年金营销力度,中央企业年金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披露的年金信息仅此一句。

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没有年金业务方面的信息披露。

另外,据上市银行中报显示,建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三家上市银行已为自己的员工建立了年金计划。

从上市银行年金业务信息的披露看,仅就年金业务总体规模及简单的业务信息进行披露,对具体的年金项目计划规模及年金的具体运营、投资收益情况和年金执行情况等信息没有披露。

三、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披露年金信息的企业数量过少

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上市公司年金信息披露绝对数和相对数均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在未披露的企业中分公司本身未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无需披露和公司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没有进行披露两种情况。近年随着年金优惠政策的鼓励和企业自身人才发展考虑,至2008年全国有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其中国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占90%以上,但两年中披露年金信息的不足10%。这与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和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有关。首先,企业没有具体核算年金的会计科目制度来反映年金的具体缴费运营过程,也没有具体的规范信息披露要求,使得企业没有合理规范的披露依据。其次,非强制性信息披露和企业自身信息回避及信息核算成本等因素更使得企业不愿详细具体披露企业年金缴费运营情况。

(二)年金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内容不全面,定量信息披露较少

从表2可以看出,年金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前期差错和主要项目注释(应付职工薪酬),以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等。虽然30号“财务报表列表”将补充养老保险费以“年金缴费”的形式列示于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项目,也仅仅是单一的余额披露,没有更详细的费用项目。各行业企业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披露方式,而现有的这些披露方式也没能很好的反映企业年金信息的实际情况,使信息披露显得杂乱无序,这也使得非专业年金信息使用者很难从分散披露的信息中得出有用的信息。

目前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内容有企业年金受益职工条件、年金的提取比例、年金提取数、不同职工的缴费比例、说明是否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等。但对企业年金计划的覆盖范围和缴费比例披露不充分,其他内容的披露也很简单,不能充分反映年金信息。《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将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下的补充养老保险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规定应当披露养老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而单独的年金信息披露内容没有具体规定和要求。

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有31.58%的公司只对企业年金做了简单的文字说明,而对于年金的计提比例、金额等一些很直观的财务信息完全没有披露,而2008年定量信息披露降至零。这说明企业不愿意从定量的直观信息披露企业年金信息,这对企业虽有保护,但对受益人等信息使用者是很不利的。

(三)上市银行年金信息披露内容简单

上市银行作为年金基金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其对年金业务信息的披露详略不一,披露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与上市银行取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时间和数目有关。工行为目前获得资格最全的上市银行,因此业务较好,但披露的也仅仅是简单的年金业务数据。中信集团是国内唯一的全资格牌照的金融集团,在业务披露上应当分公司、项目、资产详细披露年金业务运营信息。现在披露的内容不利于委托人、受益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年金基金管理人对年金基金的管理运营状况。

(四)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不全面,信息披露平台少

从年金筹集和运营两个阶段的年金信息披露状况看,年金信息披露还处于比较粗犷的阶段,相关制度偏向于年金基金管理信息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详细规定了企业年金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变动表及其附注的内容,并提供了各报表的具体格式。但“净资产变动表”只有年金净值的变动,无法看出受托人本期的年金基金经营业绩,也就无法明确责任,实施激励措施,促进年金基金的有效运行。人社部颁发的《企业年基金管理信息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详细规定了年金基金管理信息报告的内容,但也仅是年金主体之间的报告,没有面向社会的更全面更详细的年金筹集和运营信息报告披露平台。

四、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鼓励年金计划的实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基本养老保险开始出现空账,由今天的缴费者去养昨天缴费的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使得这些问题更加严重。补充养老保险开始受到国家和企业的关注,希望通过企业年金的建立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但由于我国税收政策的激励过少使得企业和个人对企业年金的建立没有刚开始那么积极了。税收政策的激励能使年金市场进一步发展,年金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也会被重视。年金市场发展的越完善,年金信息需求就会增加,同样也会促进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政策的逐步完善。

(二)会计准则应明确制定两个年金披露主体的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年金披露中企业披露规定在第9号会计准则“职工薪酬”及30号“财务报表列表”下有所涉及,但只是作为应付职工薪酬下的养老金的一个项目披露,而且也仅仅是简单的数额,不能反映企业年金的实际情况。会计准则对年金管理者的披露也不是很明确,《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没有明确各相关管理人的具体披露内容,仅是一个概括的年金报表及附注。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进一步明确企业和各年金管理者的披露内容和责任,通过会计制度来规范和促进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的发展。

(三)明确各年金主体的信息披露责任,强制与激励并进

企业和年金管理机构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两个主体,对它们各自的年金信息披露责任应通过制度加以明确,使其能够定期披露企业年金资产状况、投资收益等信息,接受职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监督。强制披露与激励性自愿披露相结合使年金两个信息披露主体更加规范、详细地披露企业年金信息。

(四)扩大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平台

除了通过企业会计报告来作为企业年金信息的载体,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披露平台扩大年金信息披露的范围。例如,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对企业年金的规模、参加人数、运作管理情况等分行业或地区进行统计披露;年金中介机构也可以对鉴证的企业年金信息协助其他部门披露;也可设置专门的年金网站对各相关部门披露的信息进行汇总披露,并将年金的相关法规制度等设置相关专栏进行介绍等。

【参考文献】

[1] 孙建勇.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敖健美.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

[3] 孙璐,赵昌文.中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 张冬梅.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现状与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9(26).

[5] 魏素艳.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9(4).

[6] 束必琪.我国企业年金财务信息披露浅析[J].财会通讯,2005(12).

上一篇:盈余管理与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审计意见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