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06 11:23:59

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内容都有更广阔的视野,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的综合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

二十年来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为加强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原国家教委于1985年、1986年先后公布了理工科和文理科两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又在1987年、1989年相继推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检查大纲的执行情况。1996年5月,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面向21世纪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组,经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的框架设想》,并于1998年12月正式通过了修订的《大纲》。《大纲》修改五年来,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03年教育部部长专题会议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方案和基本思路,作为该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2004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新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宣布以此在全国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二、通识教育视角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当今多学科研究的发展,笔者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应该是孤立的局部的学科改革,而应该从宏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否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始终是被动的、表面的,收效总是有限而缓慢的。而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语言教学领域,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是一个很新的尝试。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通识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影响非常广泛,它是一种人文教育,超越功利性和实用性,它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大学英语是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原称公共英语。1986年11月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后,公共英语也随即被称为大学英语。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由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和非专业知识类课程组成,其中,外语课程在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模式、手段和评估等方面并未有意识地系统地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去规划和实施。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界定

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首先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2004年颁布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以看出已经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改革的方向,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用英语有效进行信息交流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所需要的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教学要求》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大纲》是各高校必须执行的国家文件,大学英语四、六级,至少四级考试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参加的国家考试”这一状况,可以说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大大削弱了应试教育,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开展。

综合以上各种有关通识教育的表述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本研究对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界定是: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宽广知识面的、具有高效的口头和书面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社会公民。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势必会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载体。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英语课应该有丰富的内涵,能推广世界多元文化,尤其是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上,能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四、通识教育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单纯强调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简单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枯燥乏味的机械式语言训练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应是综合、跨学科、多层次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因此,要以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为目标,引入多学科知识,系统地协调、整合大学英语课程结构的各组成要素。

(一)设置丰富多元的大学英语课程。

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基础阶段教学一般是一周四课时,在学习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英语教学中,可以把传统的每周4学时综合英语调整为每周开设3学时,另外1学时增加大学英语通识课的内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改变传统的清一色综合英语类课程的局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四大类英语课程:第一类是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类”,第二类是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技能实践类”,第三类是涉及中外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的“文化修养类”,第四类是商贸、广告、旅游、宾馆、文秘等方面的“实用英语类”。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风格、专业需求、心理特质、人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出发,在满足限定的基础水平的前提下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不仅语言水平获得提高,而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语言应用技能和比较宽泛的知识。选修课教学打破了过去为了语言而教语言、语言与思想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培养语言技能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选修课也可以丰富全校性通识课程,实现英语教学不断线。众所周之,目前各高校对于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比较重视,相当多的研究均集中在这一阶段,而对于后续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却关注不够。学生经过了两年英语学习之后,其语言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得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解决好四年不断线的课程设置问题。提高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强化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实践、进一步拓展学生跨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两大类课程资源:一是全校性通选课。语言文化类(英语国家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语言技能类(英语视听说、高级英语写作、英汉互译等);实用英语类(应用文写作、英语口译等)。二是综合应用课程。包括其他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双语课程以及各种类型的英语讲座、英语比赛等.

(二)丰富教材内容,突出人文特色,教材与时俱进。

基于语言的载体功能,大学英语要承担通识教育的重任,就必须在教学中投入多学科的知识,这就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教材外,还应当编写适合不同专业领域的英语教材,如阅读、翻译类的,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教材,不但获得语言知识,而且扩大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人格,这也契合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例如,吴鼎民教授主编的新世纪大学英语教程《阅读大观》,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被选作为阅读材料的主题,涉及到了校园生活、爱情与性、流行时尚,还有经济、法律、考古,甚至还包括战争与和平等时事政治,使得外语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充分结合,体现了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观。实践证明,这套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被国家教育部推荐使用。然而,国内大学英语界这一类的教材还偏少。另外,从时代性上讲,现有的阅读、翻译等教材亦应当适时进行改编,以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编写教材的原则应考虑下列因素,即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文章的题材应该兼顾人文类、娱乐类和科普类,其中以人文类题材为主流。此外,加快大学英语教材的更新速度,缩短更新周期。借鉴MIT外语教学的特色,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断补充最新的真实的材料,如热门话题、国内国际时事等联系实际、内容广泛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吸收丰富的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无形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创建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校园文化

通常所指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被称作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即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在非目标语的大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必须营造好英语学习的环境,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英语和外国文化交流月活动,邀请中外名人参与交流,举行英语电影节,并组织各种英语讲座、竞赛和娱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英语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外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把以“显性”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和以“隐性”为特征的第二课堂联系起来,能充分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束语

当今大学英语的学习已经超过了一门语言学习本身所要求的基本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社会要求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学英语在寻找自己的出路。而通识教育由于其内涵、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优越性,对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构,只有适应了通识教育下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3]林孝信.哈琴思改革芝加哥通识教育的历史意义[J].通识在线,2006,(7).

[4]龚好玲.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英语教育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陈莉.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的重构[J].大家,2010(15).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北京 100088)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 下一篇:俄汉情态词语法化特征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