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瓶颈

时间:2022-10-06 11:13:33

中国出版业瓶颈

我2013年10月初跟随中国出版集团的参展团去德国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这是我第四次参加这个书展,回想起这几次参加书展,可谓感触良多。

用一位资深版权人士的话说,法兰克福书展是版权界的“麦加”,我理解,这意味着在版权界,版权人如果没参加过法兰克福书展,就不能算是地道的版权人了。确实,法兰克福书展规模之大,参展商之多,是任何其他书展都不能比拟的。作为一名资深编辑,我2006年第一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时那种神圣、兴奋的心情至今还记忆犹新。

版权引进“热的热,冷的冷”

也许是去的次数多了,现在去法兰克福已经没有那种新鲜感。对书展的了解也使我在法兰克福展馆穿梭起来有轻车熟路的感觉。至今为止,偌大的展馆最热闹的还是8号馆。这个馆也叫欧美馆,聚集了欧美出版英语图书的所有参展出版社。我们约谈的合作出版社主要集中在8号馆,相信其他出版社也一样。进入书展的其他馆并不需要查包,唯独8号馆需要。我们一天进入几次,就要不厌其烦地被检查几次。尽管现在的书业不景气,但是在法兰克福8号馆,我每次去都仍是熙熙攘攘的感觉,温度不减。也许是因为业内的大V出版社都聚集在这里的缘故吧。

东道主德国的出版社都集中在3号馆,这里是德语的世界。今年我们有几本德语的书想联系版权,之前并没有出版社的联系方式。在8号馆的咨询台查到一家德国出版社的参展展位,就直接去接洽了,出版社的接访人很热情,不仅记下了我们要查询的书,还主动给我们介绍其他的书,可惜由于编辑和翻译的力量不足,我们无法考虑更多的选题。

去法兰克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版权贸易,说说我对版权书的几点想法吧。我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出版社,以专业出版为主,主要出版语言、心理、数理、电影、动漫、历史等方面的图书,除了这些版块的专业图书外,也出版一些有卖点的大众图书。以我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以及最近谈版权的感觉,国内出版社引进版权的态势是热点比较集中,可以说是热的热,冷的冷。像童书和生活类书可能大家都觉得有市场,不少出版社都会趋之若鹜。而一些很有分量的学术书却少有人问津。我们是出版一些学术图书的,在这方面感觉竞争者寥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有一些非常经典的学术书,我一直惦记着,有的书十几年前就考虑过,因为没找到合适的译者就没谈版权,这次一问,版权竟然还在,欣喜之余也为这些好书没有取得它们应得的追捧而遗憾。

对版权书的另一点感受是我们引进版权受语言的限制比较大。现在国内出版社引进版权仍以英语书为主,此外日语书涉及多一些,这主要是由于编辑和翻译都是懂这两种语言的比较多。而其他语种,如德语、法语、俄语,其实好书也不少,从一些提供的书目以及我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看到一些欧洲出版社的英文书目,都感觉有不少非常不错的书。但是限于编辑和翻译力量的匮乏,无法引进。我觉得这是目前版权书市场的一大缺失。这不完全是我们出版社的版权瓶颈,也是国内出版界的共同问题。

出版人不能成为“中国土豪”

我们每次到法兰克福书展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查找一些“难点书”的版权。所谓难点书,就是版权比较难找的书。通常版权联系的过程是编辑提出某本书的选题,经过选题论证,认为可以运作,就会提交给版权经理联系版权。版权经理接到图书信息,会先看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如果是之前有过业务合作的出版社或者比较知名的大出版社就比较好办,因为版权经理可以轻车熟路地联系到对方,或者可以联系这家社的版权公司。但是如果是没有业务合作的社就比较麻烦,只能把图书信息发给几家大的公司,如博达、大苹果、安德鲁等,看是否是由他们的,如果不是就更麻烦了,只能在网上查找这些出版社的联系方式,尝试直接发信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往往是石沉大海,少有回应。

这时去书展直接接洽就基本是最后的途径了。我们每次去法兰克福都会带一个书单作为任务,在现场找书的“娘家”。每次总能有所收获。这对我们来说确是意外之喜。因为这样去找版权的书往往是编辑非常想做很有把握做成的,版权联系上了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但是更多的还是没有斩获,因为毕竟还有很多出版社是不来参加书展的,这种情况是每个版权经理都非常头疼的,在法兰克福都没法找到娘家的选题差不多就是死选题了。

我们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还有参展的任务在身。作为中国出版集团的出版社,集团对法兰克福书展非常重视,这几年都在书展上要了比较大的展位。中国展团集中在6号馆,这个馆是亚洲馆,除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外,还有日、韩等国家的展位。我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在集团展位上值过班,接待过一些来买书的读者。到中国展位上来买书的还是以在德国的中国人为多。他们买书主要有几类:自己阅读的文史社科类书,工具书,还有给孩子买的童书。每次我们展位上的绘本几乎都能卖掉很多。德国的读者也有来购书的,他们一般是懂一些汉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这些读者主要购买介绍中国文化的图书,但是还是偏重有德文或英文翻译的书。他们也会购买一些工具书。像商务印书馆的词典每次都受到青睐。

今年和去年相比,来中国展台的老外要少一些。我觉得这与去年书展正值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有关,去年有不少读者来问有没有莫言的书,可惜当时连我们集团的“皇家”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还没有出过莫言的作品。

作为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出版人,我也有一些想吐槽的感受。我感觉参团的同行对旅游和购物的热情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没有什么人关注书了。法兰克福书展可以说是集中了全球书业精品书的展示台,对做书人来说,是看书挑书的极好机会。去参展的人精通英语的也大有人在。可是我们的同行却很少有人珍惜这种机会。当然利用参展的机会去周边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熏陶,但是正如有句话说的,不读万卷书,即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一个邮差。更悲催的状况是:我们的同行见到精品店蜂拥而入,却没有谁在书店里驻足。还有一些朋友成堆地购买奢侈品,以至退税的队伍排了老长。

看到出版业的人也加入了“中国土豪”的队伍,我实在觉得汗颜。我们总是在抱怨国人不读书,但是如果出版人都成了“土豪”,我们还有什么抱怨的资本呢?不管环境如何,我们总应该有所坚守,有所敬畏,不能让自己随波逐流,否则,我们行业的前途才真是堪忧。■

上一篇:传统和迷信的能量 下一篇:多收了三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