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非科班舞蹈学生舞蹈能力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10-05 11:53:21

提高非科班舞蹈学生舞蹈能力的教学方法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非科班出生、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接触和学习舞蹈的学生,归纳他们的特点,找到阻碍他们舞蹈能力提高的因素,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良方案,希望可以对有效提高非科班学生的舞蹈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非科班舞蹈学生 舞蹈能力 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需求与高校学科的扩充以及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成立了舞蹈系或者舞蹈专业,舞蹈这项艺术类专业已不再仅仅依靠少量的艺术类院校得以生存。许多普通高校里的舞蹈系不仅壮大了自己的学科建设,还为舞蹈界培养出大批的专业舞蹈人才,推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国内外的舞蹈比赛或演出中广受好评,为学校争得荣誉。近年来,由于舞蹈专业的扩大招生,许多从小未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学生也可以在大学里攻读舞蹈专业,完成他们对于舞蹈的梦想。但是舞蹈这一需要从小练“童子功”才能展现其技术性的专业,由于学生的基础条件不够而无法在高等教学中提高、拔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能够有效地对这些非舞蹈科班学生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但解决他们不扎实的基础,同时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是从事一线教学的舞蹈老师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 影响非舞蹈科班学生舞蹈能力的因素

1、 非舞蹈科班学生的特点

本文中所讨论的非舞蹈科班学生是指:在进入高校之前未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进入高校之后学习舞蹈专业的这一类学生(以下简称为非科班生)。通常这一类学生有这样的两个特点。

第一,对舞蹈专业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安排的不适应。相对以往的学习经验,上课时学生多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参与较少,而舞蹈专业课是需要学生大量的参与教学,对老师教授的内容及时做出信息反馈的一种互动性教学。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相对较近,有时还会手把手的进行教学,而长期习惯以聆听方式学习的学生会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到不适应。当老师在指出某人的问题时,学生无法立即参与进来,无法及时的与老师进行互动与沟通。由于舞蹈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提高的技艺,课堂的一个半小时很难满足学习的量,因此长期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都知道课后的练习对提升舞蹈技艺有多么的重要。而非科班生对课后练习的概念比较模糊,对其重要性不够了解,课后练习舞蹈的认真程度不够高,很难在第二次上课时已学的内容全部消化,导致拖慢教学进度,降低教学质量。舞蹈需要学生的智力与体力相结合,专业课安排较为集中的情况下,非科班生的体力很难跟得上,初接触舞蹈专业的他们常常会因课程安排的较为紧密,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过程中,这也会导致舞蹈能力提升较慢。

第二,舞蹈基础薄弱、易缺乏自信。进入大学课堂后通常科班生与非科班生都是同在一个班里上课,科班生因长期受到专业舞蹈训练,因此在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表现能力上都相对较高。而非科班生由于舞蹈基础薄弱,无法及时跟上课堂进度,与科班生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别,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容易被老师忽视。在这样的环境里,非科班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导致被动学习,甚至是消极学习的态度。舞蹈其实就是用肢体塑造人物形象、情感的一种展现个人魅力的表演艺术,自信是一个舞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缺乏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展现自身魅力,同样导致舞蹈能力提升较慢。

2、 教学目标的不适应性

现今大部分高校的舞蹈专业,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多参考其他专业,没有考虑到舞蹈专业的特殊性;或以专业院校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没有考虑到本校生源的基础以及能力差异。因此所定的教学目标与学校实际的学生情况不相符。在教学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应达到的一些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拿不出达到专业水准的作品;学生无法具体掌握专业技能与知识等。

3、 传统的教学方法

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以及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这三种为主。科班生在学习舞蹈时,通过老师的语言讲解和在肢体示范,信息能够很快从大脑传递到肢体,较为准确的完成肢体动作,在这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表现出舞蹈动作的感情相对较为容易。而非科班生由于对肢体的支配能力较弱,仅通过讲解和示范,虽能够明白动作的规范与老师的要求,但也很难准确的将舞蹈动作完成出来,更无法准确的表现出舞蹈动作的情感。在此时,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无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舞蹈教学,同样会导致教学效果较差,舞蹈能力提升较慢。

二、 如何有效提高非科班生的舞蹈能力

前文中对影响非科班生舞蹈能力的因素做出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能够找到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在哪里。下文中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以便对今后的非科班生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1、 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从学校的教学目标开始改变。如果在以非科班生为主的班级里继续套用以往的教学目标,去要求学生达到高精尖的软开度、技术技巧等,无非是对非科班生的舞蹈学习产生一个巨大的阻碍,既耽误宝贵的上课时间,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毕竟大学生的年纪已经过了训练软开度以及技术技巧的最佳年龄段,在此时进行这样的训练会导致事倍功半。再加上舞蹈之所以有别于杂技、体操等其他艺术门类,正式体现在它对情感的表达,人物的塑造,文化的传承上。过于注重舞蹈的柔软程度和技术技巧性,往往会忽视了舞蹈艺术本身独特的魅力。针对非科班生,应该将掌握舞蹈风格、传承民族文化、塑造舞蹈形象等方面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发挥他们文化基础相对科班生更为扎实的优势,将“文”、“舞”相结合,培养出“能文能舞”的综合型人才。尤其重视“文”的方面,将动态的舞蹈艺术带入静态的理论研究层面,将实践转化成理论,再用理论推动实践。使舞蹈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2、 充分的情感体验

前文中提到关于舞蹈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大特征,那就是情感。情感来自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内在的心理感受和意向。没有了情感,舞蹈就只是一个驱壳。18世纪法国的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狄德罗曾说过:“感情淡薄使人平庸。”丰富的情感释放是舞蹈表演最强大的动力。针对高校非科班舞蹈学生,我们应该将其情感的培养置为重点。首先通过多种渠道,让他们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首先,培养他们发现生活中发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懂得观察,并将这样的情感记忆下来成为他们舞蹈的素材。其次,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多去体会蕴藏在它们体内的情感。当情感体验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将它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更为容易。

3、 创新的教学方法

有了合适的教学目标,足够的情感体验,接下来就到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环节。前文中提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对非科班学生的舞蹈教学,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自卑心里的产生上。一旦这样的心理产生,学生表演舞蹈的能力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根本不敢表演舞蹈。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在教授的过程中,肯定、鼓励的言语是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表演的第一步。让学生对自己的表演有自信,才能更好地完成舞蹈的二度创作。

第二步,可以借助直观的道具,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将积攒的情感释放出来。可以利用影视表演的训练方法,设定一个规定的场景或感情,让学生塑造一个舞蹈形象。

第三步,为这个舞蹈形象设定面部表情,将生活中或是想象中能够反映情感的面部表情进行一个筛选,找出适合此舞蹈形象的,并将其集中和夸张,成为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

第四步,就是加入肢体表现力的环节。舞蹈艺术主要的表现手段是人的肢体,我们要如何利用好我们的肢体来表现情感这对非科班生来讲相对较难。舞蹈肢体动作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学生要了解自己的肢体优势是什么,在这个优势上创作出符合舞蹈形象,具有美感的肢体动作。

除了以上四步,还有一个环节是应该注意的,那就是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否有表演力,与音乐的相互配合是不能少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懂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辅助舞蹈表演的完成,提高舞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晶晶.象从心生 心随象动——浅谈形体表现力训练[J].艺术学院学报. 2009(01).

[2]成丹.浅析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J].南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高志毅、毛红庆.浅谈如何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J].艺术教育.2009(05).

上一篇:陶瓷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空间中的作用 下一篇:气随身动 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