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写应重感性

时间:2022-10-05 10:45:45

语文读写应重感性

很长时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在应试大棒的指挥下普遍存在着极端偏重理性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偏离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规律。

偏重理性显现之一:面对大大小小的测验考试,老师就会发放许多繁琐的阅读指导、阅读练习。有课内的、有课外的。有自己出的、有别人出的。很明显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其弊端是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太多,各种各样的指导题太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好像生动活泼的文章就是那么几根干巴巴的筋。没有情感,没有真善美。这样的阅读,已经使学生对所谓的阅读产生了厌烦。阅读题海战术,更使学生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什么阅读兴趣。学生每天面对的是硬绷绷的标准答案,文章阅读成了机械的行为。阅读过程中,没有我,没有人,只有标准。结果是分数提高了,能力素养没多大进展。大多数学生只会越来越不喜欢语文阅读了。例如:近年来的中考语文出现了一种以名家名言为内容的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让学生平时多记一些名家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者手里却走了样,他们编集了大量的名家名句,让学生死记硬背,在短时间里记住,以至学生进了大学后,一见名家名句就头痛。

偏重理性显现之二:作文是初中考试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讲评,都注重于作文形式。他们给作文规定了许多所谓的“模式”,提供学生大量的范文,忽视作文的血肉灵魂,更忽视作文主体的个性存在。让学生的作文过程如同工厂生产工业产品。作文教学偏向“程序”的宿命,扼杀了作文主体鲜活的生命力。结果是,学生能不怕做作文吗?例如:现在有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设定了许多的“模式”。引申型的作文模式是:引-点-析-联-结;阐述型的作文模式是:是什么-为什么-结论;关系型的作文模式是:提出命题-阐释概念-证明命题-得出结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的作文指导,看起来教师教得方便,学生学得省力,而且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应试水平,但由此带来的学生作文程式化和文思僵硬化,对学生进一步提高作文素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学生作文思维一旦僵化,误人将是终身的。

再如:近几年,语文作文一直强调表现真实的思想和创新,语文教师也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方面也出了不少的成绩。但有的教师在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急功近利,操作上有简单和肤浅化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作文创新的“模式”,如:作文语言古典化,作文体裁多样化,作文思维多角度。这些所谓的模式,其实对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写出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作用并不大。这样只能使学生更脱离生活实际,写些无病和套话假话连篇的文章。这是误人子弟。

以上例举的初中语文读写教学错误应该及时改变。方法有二:

其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和真读。教师不要先入为主,让学生经常地、有个性差异地进行阅读。只有对言语对象进行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水平,从而使学生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感水平推进。教师的阅读指导其实就是提供让学生阅读的动机和方式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应该成为“真实的阅读”体验,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认知思维水平。阅读时,应背的背,应记的记,想说的就说。

阅读,是指真实的阅读,它鲜明强调的是让学生进行适量的个性阅读。教师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形式上的大量的讲解,也不需要让学生作各种各样的阅读检测题。正如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所说,真实的阅读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没有什么限制,不要求学生作阅读练习,也不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让学生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这不是对学生的阅读放任不管,因为学生对原汁原味的作品的品味是实现自我扩张的过程。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里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读书。”许多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不是他们听了多少次阅读分析课,做了多少道阅读练习,而是他们真实阅读了适量的优秀作品。能真实阅读文章的学生一定能真实地阅读生活和感悟人生。

其二,教师要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作文内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无定法,文无定式,文如其人”的道理。让学生想写,写真实的自己。作文应成为学生抒写心灵的园地,联系社会的纽带,成为他们人生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志”的写作习惯。教师应该对学生反复强调,阅读与写作时相辅相成的。阅读、感受、体味生活就是在不断地提高自己,只有生活才是写作之源。有生活之源就有作文之水。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行为才会成为个人的自然行为。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这习惯绝不是阅读时的生搬硬套,也不是作文时的循规蹈矩。这良好习惯是偏重感性的,因为它源自于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实验中学?摇

上一篇:正确处理集中实验和开放实验的关系 下一篇:师范院校双语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