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探究

时间:2022-10-05 04:38:03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探究

【摘要】随着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将就业能力划分为就业认知能力、就业行为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探究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和提升策略,为高职院校培养财经类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经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加上中职毕业生,新增就业人数就达1200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能力的构成

近年来,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潮,全国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财经行业的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很多用人单位对财经专业毕业生在学历、经验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在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准备、获得和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包括就业认知能力、就业行为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外部认知是指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探究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两套问卷: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财经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二是根据企业走访情况编制了《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普遍较好,外部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4%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没有学生选择暂不就业;85%的学生的薪酬预期在2000-3000之间;这说明财经类高职毕业生都愿意就业,且对薪酬的预期与社会实际情况比较符合,不好高骛远。95%学生的简历是个人制作完成的,八成的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晰地认识,所有毕业生都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短期或长期的生涯规划。这得益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总体来看,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较好。

外部认知是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调查中50%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式 “不清楚”,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发展有深入了解的学生比例仅占35%,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式、行业需求的认识亟待提高。学生在选择企业最看重的方面,实习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其次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各类获奖、成绩优异排在最后。但作为企业更关注毕业生在校的综合表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是在步入社会后逐渐积累的,反而不是企业对应届生最看重的方面,因此,毕业生对就业的外部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只有更清楚国家的就业政策、企业需求、行业形式,才能更契合企业需求,更容易获得工作。

(二)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就业行为能力整体比较欠缺,尤其表现在就业心理素质方面

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你在面试之后最容易出现的遗憾是什么的多项选项题中,34%的学生选择了口才不够,表达不好;50%的学生认为准备不充分,一些问题没有能好好作答;58%的学生选择了不够大胆,没有突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32%的学生存在下意识地做如挠头发,拽衣角等动作;还有32%的学生过于紧张,对题目听和理解不够。这反映出超过三分之一的财经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欠缺、一半学生面试前的准备不足、大多数学生的面试心理素质不够高。加之高职学生本身在写作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高职生的就业行为能力是需要值得注意并提高的地方。

在找工作过程中,当屡遭拒绝时,50%的学生选择继续努力,直到找到满意工作为止;30%的学生选择退而求其次,转向其他工作;没有同学选择暂时不找工作。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三)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适应能力较强,但工作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业务能力水平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分别是85%、72%。这说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能满足企业需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肯定。在对毕业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初期生存能力的调查中,企业的评价较高。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上,36%的企业认为好,64%的企业认为存在不足;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上,79%的企业认为好。企业重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上的要求也更高。

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财经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专业技能比较扎实,能良好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定位相对准确,不好高骛远,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抗挫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课程优化,以赛促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培养。学院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和岗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核心技能开设专业课程,将课程与岗位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教学组织中开设理实一体课程,突出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同时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训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嵌入课程学习中,课程学习与学生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办公应用技能大赛和会计、审计、电子商务、金融等专业技能大赛,精选选手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以赛促能,强化学生手工专业技能和竞赛心理素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二)开展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财经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校期间,通过营造财经素质养成教育环境,课程设置、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实训等形式以及教室、寝室和校园公共环境等行为规范进行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

开设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等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行为能力;开展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育,做好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析、人职匹配、明确职业方向,合理选择就业。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的制度中,通过制定检查督促和考核标准,以职业人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开展 “最美职业人”、“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等系列活动,模拟职场环境,强化学生“职业人”的意识。开展优秀毕业生职业典型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通过订单班培养、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多通道实践,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在社会实践、职场体验、中期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直接锻炼。首先,可以在大一阶段开展专业认知和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认知专业岗位和职业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提前体验职业要求和职场生活;在大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中期实习,了解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所学知识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在大三阶段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模拟职场环境,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践,实现学校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为走向职场热身。

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加快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式、企业需求有更好的了解,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空间,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在校开设创业指导培训、SYB创业课程培训和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想与观念,加强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开展SYB创业课程培训、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和教师带队,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创业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家进行经验与教训的分享,帮助学生自觉地做出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选择。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加快毕业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此外,高职财经类毕业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主动学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形式、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储备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职业技能,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弥补完善,才能在就业的大军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建如,邓峰.院校培养、企业顶岗与高职生就业能力增强[J].高等教育研究,2014(4):4352

[2]陈佩华.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J].职教论坛,2012(32):103105

[3]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先创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37240

[4]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98100

[5]周丽娟.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3):7477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4―2016年人文社科类重点课题:《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研究》(课题编号:14SA0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傅丽(1962-),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系毕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审计教学和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高菁(1987-),女,汉族,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毕业,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上一篇:化学中的气体压强原理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