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墓园规划初探

时间:2022-10-05 07:27:08

现代墓园规划初探

摘要:墓园景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中,形成各自的特点。墓园景观规划是景观设计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墓园设计者应使墓园公园化,倡导墓志文化。本文在查阅墓园相关资料,结合实地项目调查探讨设计的基础上,论述对墓园设计的心得笔记,重点内容是墓园文化解读、墓园规划设计以及墓园植物规划。

关键词:墓园规划;墓园景观;墓园文化;墓葬形式;植物规划;墓园风水

墓园作为一种传统的纪念性景观,一块城市和乡村的公共绿地,其中凝聚着古老

的文化和信仰。国外墓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已经相当的成熟。国内墓园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纪念性景观研究中会有所涉及,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墓园建设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利用的控制,将墓园建设与文化、生态建设相结合,营造园林式墓园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一、 墓园的概述

广义墓园是指从人类对自身死亡墓葬意识产生以后,生者为死者建立的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墓地。狭义墓园也指公墓,是用园林的形式设计,具有一定的设施、规模和数量的墓穴,它是近现代出现的一种墓地形式。

墓园作为一个生死对话,承载记忆的场所,具有强烈的纪念性特征、象征性、时代性、地域性、功能性、文化性。现代墓园运用空间艺术和设计方法,构成了不同空间和场所,营造墓园特定的环境气氛。

二、 墓园文化的解读

(一) 、宗教文化

墓园文化与古时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交织着地域性

的宗教文化内涵。在中国,儒、道、佛的丧葬观深层地覆盖着墓园的思想。 在西方是神学教义的影响很深。

(二)、风水文化

墓园文化其中风水文化是最典型的一种体现。最早使用“风水”一词的《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的标准是:“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以风水择定墓地作为历代普遍烙守的丧葬历法。

(1)、山:

龙脉就是山脉,对基地或穴位来说就称来龙、来脉或后龙。要求山势层叠深远,要“重峦叠嶂,秀丽森然”,不宜孤峰独秀,最好后龙背后还有少祖山、祖山几层。

(2)、水:

水在景观方面也很重要,在风水理论中提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山主静,水主动,是互为对比和衬托的。

(3)、地形:

穴区四周尤其是前面,要有一定的长宽面积,所谓“福厚之地,雍容不迫”,“地

贵平夷”,也就是“堂局”或“明堂”要求平坦宽敞,足以安排寝陵中前后院当和各

个殿座。

(4)、土壤

土壤的质地、色泽、含水情况亦须测验。

(5)、植被

“寝陵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树木繁茂与否和风水好坏分不开。

(三)、墓志、墓碑艺术

“墓志”是指埋在墓中的记有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

“墓碑”的出现当在墓志之前,真正的墓碑始于秦汉。有碑、有表、有志、有铭、有颂,这就使得墓碑和墓志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墓园文化形式,墓园文化更加多彩。

(四)传统墓葬形式

传统墓葬形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风葬、崖葬、塔葬等。

三、 墓园规划设计

墓园规划设计要打破那种给人阴森可怖的感觉,努力营造一种祥和、安逸的氛围。

用设计公园的手法来设计墓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一)、选址

墓园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任务。位置选择是指选好墓园与城市的相对位置以及适宜的自然条件的地点。选址必须符合国家对墓园选址用地的有关法规要求。要考虑城市发展的情况,符合城市近远期总体规划的安排。为方便城市居民安葬、悼念死者,位置要选在交通方便的近郊。自然条件选择上,地形多选山岗丘陵地带,同时要求有一定的平坦地面。地形处理多采用逐步上升,以台阶的形式形成墓园的主景,使人产生仰视的观赏效果。要调查周边水源的种类,如河流水,还是水库水等。水源地起到收集自然雨水的作用,所以不能选在城市饮用水源附近。植被条件对墓园的选址也很重要,原有植被生长茂盛,就容易形成墓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规划时,尽量保留原有的植物。

(二) 、墓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1、 师法自然,营造绿色环境。

墓园的规划应当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形等要素加以人工

规划。尽量保持和不破坏原有的山势和自然风貌,创造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的环境。

2、 墓园园林化。

墓园是具有特殊功能和特征的景观,应表达庄重肃穆、简洁素雅的纪念性气氛为

主调,但还应当具有园林外貌特征,满足生者对环境的要求。运用自然山、水、地形、

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和手法,营建亲切、宁静,可以为前来祭奠的人们提供休息、冥想的场所。

3、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的人的需要。

墓园应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人群的要求,提供多种选择、多种规格的

安葬方式,同时要考虑不同比例,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尊重当

地的风俗习惯进行规划。力求当地特色的墓园环境。

4、传统墓园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墓园在重视绿色环境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传统风水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墓

园能够体现丰富的文化气息和现代科技特征。

5、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留有发展余地。

墓园要统一规划和布局、合理区划。由于墓园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所以要进行分期实施,并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三) 、墓园面积规划

1、墓园所需面积

以火葬为主的城市必要墓园面积:

M=C X A X (N-B)

M:墓园面积

C:园路、广场、建筑、植被占地系数((2-3)

A:每个墓穴占地面积

N:城市本地居民户数

B:城市本地居民有墓的户数

2、墓园的规模

每个墓园的面积,要根据土地利用、后期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以10公顷以上,20-50公顷为宜,小城市的墓园面积小于10公顷的,或以骨灰寄存为主的墓园,面积不受限。

3、墓穴总面积与墓园面积比例

墓园中墓穴所占的总面积,一般不超过墓园总面的1邝。

(四)、墓园分区规划

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空间,以下说明分区的设计要点。

1、入口广场区

需要一个强烈的到来感和迁移感;合理的停车位,积极创造墓园内徒步的倾向;

设置导游信息介绍,包括场地位置,场地地形图,特殊纪念物的位置(以媒体技术优先);足够的空间组织人流。

2、服务区

采用生态环保型建筑;服务性建筑的位置要有可达性;有大型的聚会和为长期的预约提供的场所;提供纪念品及祭奠用品出售。

3、墓园区

墓园区设立在风水好的朝阳带,并成为主体;通过步行体系贯穿墓园各区;各区划分高、中、低档;墓座密度合适,满足穴位需要;考虑排水,防止墓穴积水;墓体、墓碑设计根据亡者生前喜好及家属愿望设计,不可格式化。

4、纪念区

提供足够空间进行各种规模的纪念活动;创造冥想和纪念氛围;以下各区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而定进行设置。

5、森林缓冲区

以当地优势树种和松柏类植物混和种植,形成视觉上的季节变化,营造一种围合的空间感;从地形顶点的视觉作为一种优势点,意为升到“天堂”;考虑生物多样性,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地带。

6、水景区

全年保证有水,并且不对饮用水源产生污染;扩大空间感;创造听觉和触觉体验;

提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场所。

7、开敞空间

墓园中的开敞空间为整个区域提供了非常好的风景视觉;大部分面积里处于缓和斜坡;充当“外部空间”作用,用来加强区域的空间转换;为狭窄区域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一些保护。

(五)、墓园景观空间构成

墓园景观空间侧重于通过空间环境渲染或影响殡葬活动者的情绪,具有特殊性。

空间由“线”和“点”两种类型组成。“线”为引导人们活动(如办理丧事、祭奠等)提供条件,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在活动中确定方向和寻觅途径(如墓区道路),“点”

是指供人们停留的“结点”(如广场、祭奠场、小游园等)。

主要划分:

1、道路划分空间

2、植物划分空间

3、建筑划分空间

4、植物、道路和建筑综合组成的空间

各种实体共同组成一个空间最具有表现力,使墓园空间具有鲜明的主题,可以产

生较好的效果。

若干有特色的空间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个丰富的连锁空间。采用“步移景异”、 借景等手法扩大了空间感,把有限的视觉范围扩展到无穷无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墓园道路规划

墓园的道路规划要充分利用动线空间景物的展示规律,使各墓区(点)前后呼应,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能把独立景点连贯成完整空间序列,形成一个统一、变化的空间体系,以获得良好的动态景观。

墓园道路是连接园内各墓区、墓点的纽带,又是引导人们观赏风景的导游线。道

路系统设计要根据墓园的规模、各分区的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道路的分

级要求。主要道路具有引导作用,要做到易于识别方向、通畅、便于集散。主要道路可以通车,同时考虑车行和人行步道分开,车行道以不干扰人行道为前提,丧葬车行道要考虑出入方便以及至墓区的可及性;依照地形地貌及习惯形成的次级道路,合理进行布局,次级道路考虑无障碍设计,减少台阶,以坡度削弱高差,方便轮椅和推车通行。根据道路所在的墓区环境和功能要求,选择路面的材料、质感、形式、尺度,研究路面的寓意、趣味,使路面很好地成为墓园的组成部分。

(七)、墓园小品规划

墓园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墓穴形式表现出来的。墓穴、墓碑的制作、安放都能体现艺术性。墓碑是墓园特有的景观小品,在墓穴、墓碑统一安放、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提倡设计的多样化,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土地及空间,又使墓园更加美观和艺术化。

为了增加墓园的整体视觉效果,可在园内设置一些其它的景观小品,以达到锦上

添花的目的。包括墓园导游图、简介牌、标志牌以及指路牌等各种形式。展示小品也

可结合园椅、园灯、山石、植物等统一布局,使其融为一体。

(八)、墓园植物规划

墓园的植物景观设计要以自然为师,才能营造好的植物群落。墓园的形式各有不

同,其选用的植物也会因不同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而有差异。

1、选择寿命长的植物

墓园中常选一些树龄较长的植物以表示逝者永恒之意。这类植物常见的有松柏、

银杏、黄连木、樟树、苏铁、南天竹、楠木类、榕树等。

2、选择可以避邪的植物

墓园内种植避邪的植物,由来已久。目的是为了求得死者在阴间能够平安,这符

合中国人的心理。这类植物主要有:垂柳、桃、梧桐、柏等。

3、选择与宗教有关的植物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存在不同的。同一民族也有不同的人,

这些人生前信奉宗教,在死后也希望能够在其坟墓周围种植与宗教有关的植物,以表

示其虔诚的信仰。在墓园植物选择时要考虑与宗教有关的植物。这些植物主要有:菩

提树、贝叶棕、婆罗树、荷花等。

4、选择常绿树种

常绿树种具有坚强和万古常青的寓意。是营造墓园纪念性气氛很好的植物材料。

除松柏类植物以外,可以在墓园中选择的常绿树种的种类很多,如冬青、罗汉松、白

兰、石楠、广玉兰、蚊母树、含笑、青冈、十大功劳、杜鹃等。

5、选择赋有人格化的植物

根据逝者生前职业和其喜爱的植物,选择与之相应的赋予人格化意义的植物,也是墓园植物选择的一个特点。如生前是知识分子,则可选择具有文人色彩的“岁寒三友”、“四君子”、紫薇、丁香、桂花等植物栽植在墓旁;如生前是教师,可以选择桃、李,表示“桃李满天下”的寓意;如果是军人,可以选择木棉。

植物配置上还要注重色彩、姿态的选择。墓穴周围可以选择一些草本植物,作为点缀。色彩丰富的草花可以活跃墓园肃穆的单一气氛。草本植物以宿根花卉为主;也可以根据死者家属的意愿布置花卉。

四、 案例――厦门市海沧文圃山墓园设计

2008-2009年笔者在厦门市海沧文圃山墓园项目设计中,可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全面地接触到具体的墓园规划设计,包括细部的具体功能分区分地块的设计,以及每个墓碑的艺术设计创意。整个项目的过程也是学习墓园基础知识,总结国内外墓园的发展史和特征,在浙江佳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天泉佳境陵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墓园的宏观规划上笔者进一步最后落实到墓园详细规划设计,结合具体地域文化,具体项目概况进行项目的理念规划,具体的分去设计。设计过程也是笔者对墓园景观这个景观分支的一个初探过程,一个提升自身综合专业素质的过程。

(一)、墓园项目概述

海沧区政府希望通过文圃山墓园项目的建设,以解决海沧区东头山烈士墓、海沧区内各农村骨灰堂异地搬迁和散布在海沧各处山林的墓地归整搬迁问题,统一整治现状散落在各村的墓穴,集中提供部分永久墓穴,以免村民乱葬骨灰,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统一规划管理,也消除了清明扫墓焚烧纸钱带来的森林火灾隐患。

墓园的规划范围为73公顷,线形基本上沿山体等高线走。规划区位于海沧区文圃山南麓, 地处海沧区中部蔡尖尾山片区,西面与龙海角美镇相邻,南面正对古楼水库,距海沧行政中心约7公里,距海沧大桥约8公里,距新阳工业区约6公里,距海沧港区约12公里,距角美镇约14公里,距青礁慈济东宫约2公里。

(二)、墓园位置现状分析

1、风水分析

文圃山依山面水,周围群山绿荫葱葱,园内小溪婉转穿流而过,汇集成古楼水库。风水学上有“山聚人力水聚财,有山有水是宝地”之说,规划地块正合“经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之意,是一处构筑墓园的风水宝地。

① 按照“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个准则对基地评估:整个基地的左右山脉即在左青龙、右白虎非常清晰,前(南)有水库即湾池,谓之朱雀,后(北)有丘陵(背山),谓之玄武。

② 按照朝山、案山、明堂、文峰四个元素进行评估:基地前面具备了朝山和案山,东南方向有一山丘即文峰,且基地大、中、小明堂明显。整个基地“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和“朝山”、“案山”、“明堂”、“文峰”同时具备,实属罕见的“藏内抱水”上等吉地。③ 基地的西北方向有水溪流出,出水口方位就是一个缺口,正是冬季寒冷北风侵入的大门,“煞气”乘虚而入。

2、地形分析

规划地块属丘陵地貌,北侧依山,东南侧为古楼水库,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73公顷,山体约占面积的68%,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规划范围内最高点高程为146.2米,最低点高程为25.7米,相对高差约120.5米。

3、景观资源分析

景观资源优势:

规划区南面为古楼水库,水库面积很大,水面较为开阔,周围群山环抱,绿荫葱葱,可作为区外重要水景加以利用。区内则群山环抱、山峦起伏,其高低起伏,风景各异,为墓园营造了独具特色的水体景观。

景观资源劣势:

古楼水库大坝北面的海沧爆破器材仓库对山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园内林分结构单一,树种较少,缺乏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树种给此区景观带来一定的影响。

4、现状植被分析

规划地块地处丘陵山地,主要为野生植物,全园约百分之三十区域为经济林,主要以龙眼、柑、柚、蕉等为主,其余大部分为山地,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树种单调,除了经济林,只有一个乔木层,以少数几个先锋树种占优势,如马尾松、相思树、木麻黄、桉树、杉木等,郁闭度不高,林下灌木、草被也不茂密。

(三)、墓园规划

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散满山坡的卵石,加以环境处理,创造出“仙石”、“寿石”、“灵石”等景观。 (2)地方特色原则:通过分析闽南地区的自然人文因素,追寻与厦门相关的文化精神并贯穿全局,将历史、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形成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小品、墓地等人文景观,又兼有现代园林风格。

(3)以人为本原则:满足人员流动、车辆流向的功能要求,适应来客扫墓、祭扫、游览的需要。 (4)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保持原来这片土地的自然景观特色,重视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保证生态功能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正确处理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的方针。

规划理念――

墓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固有特色的墓园文化、殡葬文化。本项目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遵循风水、融入文化、在突出景观的艺术性、观赏性的基础上,把墓园打造成以纪念为主题,以文化为根、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优美环境的墓园“公园”。

总体布局――

整个文圃山墓园规划结构为两轴、四区。起伏的地形和变化的山脊,蜿蜒穿插的溪流,形成了墓园丰富的空间结构,聚散有序,疏密有致。

1、两轴――指“华夏”、“天衢”两条景观轴线。“华夏”轴线为全园的景观主轴线,亦是整个园区的脊梁,形如“龙状”,体现华夏文化、闽台文化,包括以“思、根、孝”为中心思想,突出同根同源文化的同根文化广场,河洛文化平台,祭天坛,炎黄景观平台,龙字碑等景观节点。“天衢”轴线位于西侧山谷之中,以天地为轴,体现“天人合一”、“世事轮回”的观念,为通天的衢道。

围绕两条轴线,错落有序地布置与中华民族起源或闽台民间传说有关并在闽台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女娲补天、三皇五帝、妈祖、保生大帝等。以及布置代表民族文化的人物和故事:郑成功、施琅、孔子、老子等;布置象征民族情结的龙、凤、麒麟、龟等吉祥物和琴棋书画等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布置太极、八卦、河洛图、生肖等代表传统民族文化的符号以及佛、道、儒、法家思想里的典故。这些景观元素为墓园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奠定基础。四区――入口区、英烈区、福寿区、康乐区。

(四)、分区设计

(1)、轴线布局

华夏轴线―― 为墓园的主轴线,形如龙状。起点是两根 “九龙吐珠”的华表门柱,暗喻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气势宏伟。由此向北拾级而上通过“人之门”――同根文化广场――“地之门”――河洛文化平台――祭天坛――“天之门”,最

终到达炎黄景观平台的 “龙”字碑。

天衢轴线――为陵园的副轴线,同时也是一条景观水轴。天衢轴线由林荫小广场沿溪流渐渐向上,经天门、天桥、天池,达到“天缘阁”,在阁后是一弧形的功德廊,寓意人类历经一番辛苦,终至天界,从此功德圆满。

(2)、各分区布局

各功能区内巧妙运用园中园的设计手法,丰富园区内容,赋予墓园祥和、宁静的氛围。墓园公园化的理念在于把墓园做成一个功能齐全、景观优美的大公园,通过依山造势、就地取材的手法,利用墓葬区的合理布置,墓碑的艺术化处理,结合植物景观和园林建筑小品的穿插,建一座墓园“公园”。

入口区

西入口为主入口,位于古楼水库西北面,包括林荫神道、入口牌坊、大型生态停车场。通过林荫神道,穿过入口牌楼,正式进入墓园。

英烈区――位于陵园的中部。分为办公服务区、烈士陵园,名人园、 众贤园。

其中,烈士广场,硬质铺装占地5312平方米,总占地11200平方米,位于华夏轴线东面,同根广场的东北面,与华夏轴线相平行。广场纪念部分呈几何规则式布置, 规划通过在鲜花丛中笔直向上的轴线通道和层层升高的台阶,以及烈士情景雕塑、升旗广场和烈士纪念碑等形成庄严、肃穆的轴线。

福寿区――本区位于陵园的西面,墓葬的规格相对较高,环境较好,利用山上奇石,辟建高档的名石名木景观。根据各自不同的特色和情趣,分为“福禄寿喜”园、“奇雅秀锦”园、“玫瑰”园三个园。 各个园区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彼此又不孤立,充分反映人们希望“福禄寿喜”同至、“奇雅秀锦”共赏的美好心愿!

康乐区――康乐区作为普通的墓葬区,包括安逸堂、康乐园、泰宁园三部分。

(五)、植物景观规划

闽南地区对神灵的崇拜之一就是自然崇拜,素有崇拜榕树与樟树的习俗。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须鬓垂地,苍莽粗壮,给人一种神秘感。樟树在闽南被百姓视为“神树”,受到民众祭拜。本次陵园植物规划中选此两种树种作为主要基调树种,守护逝者安息。其余可供选择的基调树种有:南洋杉、白玉兰、大叶紫薇、尖叶杜英、荔枝、扁桃、凤凰木、麻楝、人面子、芒果、鸡蛋花、假苹婆、木棉、洋紫荆、乌榄等。

地块以及各园区分界之间选择防火树种作为边界卫护,例如火力楠、珊瑚树、麻楝、细叶榕、木荷、油茶、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台湾相思、红椎、厚荚相思、半枫荷、秋枫、白颜、蝴蝶果、吊瓜木等等。

主干道两侧以春花植物和秋果植物为主,让清明、冬至两节上山祭拜的游客有景可观。开花植物一般选用白色(纯洁)、黄色(高贵)、兰紫色(幽静)系列。开白花植物有广玉兰、白玉兰、含笑、石楠、丁香、葱兰、鸡蛋花、凤尾兰等。开黄花的植物有黄蝉、黄花槐、决明、黄馨、金丝桃、野生菊类等。开兰花的植物有紫荆、大花紫薇、木槿、二月兰、紫藤、马缨丹、紫玉兰、鸢尾、鸭紫草等。观果类植物可选择:假苹婆、黄果榕、小果铁冬青、火棘、红果仔、构骨等等。

(六)、墓葬规划

1、墓葬形式

根据不同功能区和小园的主题,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采用不同墓葬形式,具体包括:

花坛葬――花坛葬每个墓穴仅占地0.2平方米,是节地葬的典型,同时价格也较经济。花坛葬的特点是将骨灰盒深埋花坛中,根据花坛大小可以存放不同数量的骨灰量。

草坪葬――是源于西方、流行于东方的葬式。将骨灰或骨灰盒与芳草为伴,让生命起于自然,归于自然,吸取大地甘露,与天地合二为一。同时达到美化环境,节约用地,移风易俗的目的。

树葬――树葬是以人们认养绿地的方式,种植一些个人喜欢的树木,将亲人骨灰撒于树下。

艺术葬――既是一座座纪念墓碑,又是一尊尊高品位的艺术品,给后人舒心的视觉感受。生命结束后,用艺术墓碑雕刻形式表现自我,不同的人生具有不同特点,它是逝者生前职业、特长、性格的再现,自然呈现为一座特殊的公园。

壁葬――将骨灰盒嵌在具有传统艺术元素与特色的墙壁内,充分利用空间。分室内壁葬和室外壁葬两种,本次规划中室内壁葬主要位于安逸堂内。

统葬(过渡时期)――传统殡葬文化深入人心,要转变人们对新型殡葬方式的采纳,肯定需要时间也需要大力的宣传。因此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在各功能区内根据山形地貌、对视觉景观的影响选择合适位置,小比例的布置传统墓葬,并通过新旧形式的对比让更多人了解新型墓葬形式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促进新型墓葬的发展。

骨灰寄存――作为殡葬改革的一大新举措,对海沧区十二个村的骨灰寄存进行集中管理,节约土地,节省开支。

2、墓葬规划

根据地形条件以及坡度、汇水、景观敏感性等现状分析以及各功能区的主题来合理规划各墓区的墓葬形式。总的规划原则就是坡度陡的地方以树葬(覆盖表土,形成郁郁葱葱的陵园界面,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壁葬(结合挡土墙景观设计)、花坛葬为主;坡度平缓、地势开阔、沿车行主干道两侧的区域以艺术葬、草坪葬、花坛葬为主,结合植物造景,是重要的公园式陵园景观体验区域;水边以树葬为主,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视觉敏感度低的地方因为被观看到的几率比较低,不会对整个陵园视觉景观造成污染,所以可根据地形考虑部分传统葬;而视觉敏感度高的地方要以树葬、花坛葬为主,让人们满眼绿树鲜花,对陵园有全新体验;靠近陵园边界的区域也以树葬为主,形成边界背景风景林带,同时在偏僻地段因被观看的几率低亦可提供局部传统葬。不同习俗安排墓葬区。

(七)、道路交通规划

车行主干道:在马青路段的古楼农场和青礁慈济宫中间新开路进园区,从马青路起点过安逸堂广场前至东入口的道路为红线宽10米的两车道柏油路,其中7米为车行道,东侧为2.5米宽的人行道,西侧为0.5米的路肩,满足清明节爆发性的车流来往。

车行次干道:一级次干道为红线宽6米的环陵园路,人车混行,为陵园的主要人流疏散线,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墓园进行祭拜。二级次干道,行车路面宽4米,位于陵园的西面,南端接主干道北段,北端接一级次干道的西端,形成一环路,满足消防功能。

人行游步道

分为登山游览梯道、步游登山道和滨水游步道三种形式。

登山游览梯道主要指华夏轴的登山道,宽6米,由本地石材砌筑,中间设休息观景平台。

步游登山道主要是连接各园区交通有内环步道、外环步道。外环步道主要是穿越整个福寿区和康乐区,与车行主干道在水库东侧相接。内环步道主要是沿着“天衢”轴线布置,通过同根文化广场,和外环步道的东端相接。

滨水游步道位于滨水休闲区,根据现状地形1~2.5米宽不等。

停车场

文圃山陵园距厦门市区较远,停车场计算需考虑多种车型。面积计算依据【G•K•N(F÷M)•R】公式。G:高峰时游人数(日游人规模按清明节游人数的平均值5000人次/日计÷0.85);K:乘车率(80%);N:停车场利用率(80%);F:单位规模(轿车17/台,小旅行车24/台);M:单车容纳人数(轿车4人,小旅行车12人);R:交通比例(轿车占90%)。

根据清明节的人流量,规划范围内拟建8个生态型停车场,规划总面积为20737。

整个文圃山墓园力求建设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的、带有墓园浓厚文化气息的公园式墓园。

结束语:

当今人类社会对人生观的体会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的体现。现代墓园的发展正努力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墓园不在是那种给人阴森、恐怖感觉的墓园,而多的是一份祥和、安逸的氛围。墓园公园化的理念成为当前墓园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活人从中获得崇高启示与人生感悟的哲学公园,是一个人造环境,环境造人的人文互动系统。

参考文献:

【1】诸华敏.现代殡葬文化建设概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蔡希勤.中国墓葬文化[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3】付超,刘艳红,辛宏宇,赵挺.荷兰景观与规划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刘滨谊等.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7】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8】王计生.事死如生: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9】邵峰.论墓园.学术论文,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异性分析 下一篇: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景观设计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