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熏陶 审美愉悦

时间:2022-10-05 06:10:21

情感熏陶 审美愉悦

情感熏陶就是以阅读教材及课外作品为基础,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方法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思想道德等产生良好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提出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近几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对“情感熏陶”类文章情有独钟。如2010年上海中考语文阅读《蘑菇转了一个弯》、2010年河北中考语文阅读《最美的善举》、2010年浙江杭州中考语文阅读《活在往事中》等均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1.文题传情。以此为题目有何含义或分析题目有何作用等。

2.词句蕴情。分析句中某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或你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或文中句子某个词语好在哪里。分析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分析句子在文章内容上的关联。

3.结构含情。情感美文多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这是该类文章谋篇布局的一大特色。

4.文本有情。文中哪些语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作者对某人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5.表达寄情。要求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人称使用等方面考虑文章感人的原因。

6.评鉴悟情。考查阅读中的收获或感受。

1.应对文题传情策略。题目的含义可以从表层义、深层义、蕴涵的情感、主题、设置的悬念等几个角度考虑。标题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还可从结构上考虑其是否为线索。而给文章拟题则可看开头、看结尾、看过渡、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语。

2.应对词句蕴情策略。(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考虑词语有没有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观点等,词语有没有双关的情形;词语运用的作用可以从文章内容、文章结构、表达效果上分析。(2)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时,从内容上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等。

3.应对结构含情策略。要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表达方式的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来分析。具体可借助文章中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等。

4.应对文本有情策略。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达到准确把握情感与态度的目的;重视对题目要求的理解,通过对重要词句及表现手法的理解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5.应对表达寄情策略。从文中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人称使用等方面选出几点,积累这些写作方法所起的作用与收到的表达效果,按照“使用……方法+表达(说明)了内容+收到……的表达效果(或作用)”的答题模式作答即可。

6.应对评鉴悟情策略。解答此类发挥题,同学们注意与作者的角度、立场保持一致,作者的意思就是最保险、最稳妥的答案,只不过要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可引用成语、名句)。注意语言简练,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晰。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女儿的礼物

廖玉蕙

暑假期间,一位昔日好友由伦敦回来。我们约在信义路金石堂五楼的咖啡屋中见面。

夏日的午后,郁热难当,我拉着女儿的手,走在人潮滚滚的街道上,觉得整个城市似乎要燃烧起来。女儿的小手常因逆向行走的行人的冲撞而从我手中松脱,然而,很快又会回到我手中。我们就在商家的吆喝声、行人的讨价还价声中,断断续续地聊着。

女儿问我即将和什么人见面,我说:“是妈妈大学毕业后留在学校当助教时的同事。从很远的英国回来。”

女儿侧着头天真地问:“是不是从很远的地方回来的人都要约着见面,请他们喝咖啡?”

“那倒不一定啦!妈妈那时候同她感情最好,一起做助教时,她很照顾妈妈。”

女儿锲而不舍地接着问:“大人也还要人家来照顾吗?她怎么照顾你?是不是像蔡和纯照顾我一样,教你做功课?”

蔡和纯是她的同班同学。我听了不由得笑着说:“大概差不多吧!人再大,也需要别人照顾啊!对不对?像爷爷生病了,也需要我们照顾!对不对……”

“那你生病了吗?那时候。”

“生病倒没有。不过,那年有段时间,妈妈的心情很不好,觉得自己很讨人嫌,人缘很差。就在那年圣诞节前几天,妈妈发现王阿姨偷偷地在妈妈办公桌上夹了张她自己做的贺卡,上面写着:我不知道怎样形容我有多么喜欢你,祝你佳节愉快。妈妈看了好感动。这张卡片改变了妈妈当时恶劣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给了妈妈很大的鼓励,使妈妈觉得自己并不那么讨人厌!”

女儿听了,若有所思,低头不语。

我和朋友见了面,开心地谈着往事,彼此探问着近况,女儿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不像往常般唧唧喳喳抢着说话,我们几乎忘了她的存在。

一会儿工夫后,女儿请求到三楼文具部看看。十分钟后,女儿红着脸,气喘吁吁地上楼来,朝我悄悄地说:“先借我100块钱好吗?我想买一个东西,回去再拿钱还你。”

我和同学谈得高兴,无暇细想,我知道女儿不会乱花,便拿钱打发她。没过多久,女儿又上来了,面对我的朋友,恭敬地立正,一本正经地说:“王阿姨,送您一个小礼物,您从那么远的地方回来。”

朋友和我同时大吃了一惊,朋友手足无措,讷讷地说:“那怎么行?我怎么能收你送的礼物?我从英国回来没有带礼物给你,已经很不好意思了,而且我还是大人,而你是小孩儿……”

女儿很认真地并拢脚跟,无限深情地说:“

。”

一股热气往脑门儿直冲了上去,我蓦地哽咽了起来,眼睛霎时又湿又热。我束手无策,万万没想到女儿竟会如此做。朋友的眼睛也陡然红了起来,嘴唇微颤,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紧紧地搂过女儿,嘴中喃喃地说道:“谢谢你!谢谢……”

这回轮到女儿觉得不好意思了。女儿伏在朋友的肩上尴尬地提醒:“您想不想看看您得到的是什么礼物啊?”

朋友拆开礼物,是挂了个毛茸茸小白兔的钥匙圈。女儿老气横秋地说:“会照顾人的人一定是很温柔的,所以,我选了小白兔。白白软软的,您喜欢吗?”

朋友感动地说:“当然喜欢了,好可爱的礼物,我回英国后,就把所有的钥匙都挂上,每当我打开一扇门,就想一次你……谢谢啊。”

女儿高兴得又蹦又跳地下楼去了,留下两个女人在飘着咖啡香的屋里,领受着比咖啡还要香醇的情谊。

(选自《心灵鸡汤》)

1.本文写的是“女儿的礼物”,但前文却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与女儿的对话,这是否偏离了主题?为什么?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文中第十五自然段写出了女儿送礼物给王阿姨的理由,请补全女儿所说的话。

4.文中第十六自然段采用了哪些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5.读完全文,你有何感悟?请你写出来。

二、冬天的温度

竹西

冷空气突袭,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行走在城市街头,满眼都是臃肿的路人,似乎突然之间,街道也变得臃肿起来。裹着厚厚的羽绒衣,行人依然紧缩双手,步履匆匆,不乐意长时间待在户外。

中午,我接儿子放学,回到小区,见保安身穿大氅,像一尊挺立的石雕守卫在门岗前。

儿子问:“他们不冷吗?”我说:“没有人不感觉到冷。”“他们为什么不躲进屋?”“这是他们的工作。”我回答。儿子沉默了。依往日习惯,儿子会有谢谢之类的话,今天却没有。

走出门岗不远,一阵冷风袭来,为避开风的凛冽,我扭回头,恰巧看到风掀起了保安的衣角,保安的大氅下,套着的竟然是薄薄的一层毛衣。

回到家中,儿子把他的玩具一个个藏进被褥,我问儿子捣什么鬼,儿子说玩具也怕冷,给它们保保暖。一会儿,儿子说:“爸爸,给保安送些衣服好吗?”我的心颤了一下,我故意问:“那么多保安我们送得完吗?”儿子又说:“小区也有很多人啊,每人送一件,他们能穿很长时间呢。”

我答应了儿子,从衣橱找出去年的保暖内衣和羊毛衫,陪着儿子走出家门。来到楼下,我让儿子去送,我站在楼角远远看着。儿子双手捧着衣物,走到保安身边,用双手举起衣物。保安愣了,他弄不明白儿子做什么,但是很快,保安接过衣服,夹在胳膊下,空出一只手,庄重而严肃地给儿子敬了个标准军礼。

儿子回到我的身边,像完成一件艰巨任务似的欢快起来。下午送儿子去学校时,从保安的眼神里,我读出一种感动。

下午放学,儿子从学校里带回一只50厘米长宽的纸箱,上面写着:天冷了,他们却站在寒风中!回到小区,把它高高贴在门口,用手压了又压,保证不会被寒风吹掉才回去。

第二天,我们路过小区门岗,十几名保安列出整齐的队列,由保安队长带领着,齐刷刷向我和儿子敬礼。保安队长说,一个晚上,他们就收到小区居民送来的几百件衣物,三年也用不完啊,感谢,感谢,实在感谢!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去学校的路上,寒风依然,我问儿子还冷不冷,儿子说,天冷,我不冷。

(选自《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美德故事》,有删改)

1.本文以“冬天的温度”为题目有何好处?

2.文中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均用了环境描写,试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文中第五自然段黑体词的妙用。

4.赏析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你怎样理解儿子所说的“天冷,我不冷”?

5.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觉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德值得你学习?

1.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

――[前苏联]高尔基

2.爱在左,情在右,合起来就是爱情,爱和情分在生命的左右两边,你随时爱一个人,随时就能得到爱,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使你的生命像花儿一样灿烂,使得在你生命中爱着你的人,就算是遭受了挫折也不觉痛苦,即使流泪,也不是悲伤的泪水。

――冰心

3.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季羡林

4.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上一篇:分析记叙文之要素 下一篇:独特个性 刻画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