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道观探析

时间:2022-10-05 12:22:50

摘要: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世界普遍伦理似乎是一个在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的圣哲来说,它却不是一个新东西。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从一开始就是以建立世界普遍伦理为己任的。他们把完善人类自身和平治天下看成是自己的使命,从而对于人类之道做一种寻根求底的研究。

关键词:儒家思想 人道观 伦理规范

在古代的思想家们看来,人类有其固有的为人之道。也正是因为人类有不能不遵守的为人之道或者普遍的伦理规则,才与其他动物相区别。这些为人之道或者普遍的伦理规则的具体内涵可能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中最基本的规则是不会改变的。儒家的人道观,也就是儒家提出的世界普遍伦理。

儒家认为人道,即为人之道,是关于人类伦理规则、做人的理想及其实现的正当途径的总称。它上与天道相对,下与禽兽之道相对。禽兽的行为没有规则,仅仅受本能和的驱使。人不同于动物,可以克制本能,遵守自然规则,过一种应然的、文明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儒家的人道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社会的制度和伦理关系紧密结合的人类伦理规范。所谓人类伦理规范,也就是父子、君臣、夫妻等不同伦理关系中人们应该遵循的规则;二是与人类个体紧密相联系的人类道德规范。所谓人类道德规范,也就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和应有的境界和品质。

人类伦理规范,重在调整人类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保持人类社会良好的社会秩序。人类的伦理关系有很多种,诸如男女两性(包括男女结合成家庭后的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伦理关系、因年龄不同而形成的代际和长幼之间的伦理关系、同门及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家与国之间的伦理关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伦理关系等等。儒家对于以上关系都曾经有过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伦理规范。但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儒家更为重视其中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关系,总结出了五伦思想,既“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来人们又对其中三种伦理关系进行了强调和发展,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人道三纲。这些伦理原则,重点在于强调人们之间的等级秩序,而这种等级秩序是靠强化人际的不平等来维持的。显然这些伦理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带有极其浓厚的封建主义和等级主义色彩,与我们今天崇尚平、自由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它们根本上已经不适用了。

然而,儒家关于调解其它方面的社会伦理关系的伦理规范和思想,依然有着可为世界普遍伦理吸收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处理个体与整体、家和国之间的伦理关系上,儒家特别强调的“公忠”思想。“公忠”讲的是对于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忠诚。强调的是个体服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个天下利益,弘扬的是一种为社会尽责的责任意识和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这一规范和思想,可以说是一切传统美德的核心。一个人的善恶有否,最主要是看其是否具备这种品德和精神,所以它是个人立身之大节。世界普遍伦理也应该强调这种精神,应该把人类的共同利益看做最高利益,应该坚决反对把自己国家的利益置于人类利益之上,为局部利益而牺牲人类利益的各种做法。

当然,儒家提出的“公忠”道德思想,虽然其基本精神是好的,而且在历史上也起到了进步作用,但它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也和其它的重要道德规范一样,是为统治阶级所宣扬和提倡的,因此就必可避免的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武器。具体表现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总是要把自己说成是国家利益、民众利益和整个天下利益的代表者,甚至把自己的私利说成是国家利益、民众利益和整个天下利益,并要人们为此尽忠和献身。现在我们应该吸取这个历史的教训,防止某些国家和个人把自己的私利说成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并以此而打击真正坚持正义的人们。只有分清楚这点,我们才能坚持真正的公忠。

二是儒家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上强调的“仁爱”的原则。仁讲的就是人类相处之道,从内在含义上说,所谓仁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可能帮助别人,使别人得到好处。实行仁的方法就是“能近取譬”,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仁的道德的实质性含义也就是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得到人道的对待,也就是要尊重生命,消除暴力。

仁爱在实质上是一种开放人心灵的道德,就是要把个人的 小圈子打开,是他人进入自己的圈子,是自己也进入他人的圈子,使人我之间忧患分担,富乐共享。仁与公忠是相一致的,仁到大处便是公忠。在孔子时代,仁被看成人与人相处之道。在当今时代,它与世界不断走向开放、走向融合和一体化的趋势也是完全适应的,因此仍然应该是人与人相处之道。

在仁爱的原则下,儒家还讲了许多配合仁的道德规则。例如:和,也就是以和为贵,相互宽容,和谐共处;诚信,就是不自欺,亦不欺人,言出必行;礼,乃是待人接物的具体行为标准和文饰,它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敬;义,或者正义,一个含义是实行仁的具体适宜的标准,另一个含义是抵抗和消除不仁之事。

总之,儒家提出的这些为人之道和行为原则,有着永恒适用的价值。儒家讲的仁爱于基督教讲的爱有相通之处。儒家讲的信义,与西方思想家们提出的契约论也有相通之处。这方面的思想,也应该成为世界普遍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