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还很嫩

时间:2022-10-04 07:12:26

中国基金还很嫩

面对巨额亏损的基民,基金公司却能旱涝保收。受托于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基金经理们却把责任推卸到投资者身上。面对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中国基金业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

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学历并不低,但相对于基金业的发展,高端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基金业的发展速度。跟风炒作的“羊群效应”普遍,根本做不出自己的特色

“羊群效应”是国内证券投资基金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在说到“羊群效应”等字眼时往往是指散户,然而,具有“资金规模巨大、信息优势明显、金融知识超群、操作经验丰富”的基金在投资中表现出的“羊群效应”却更加明显。随着基金队伍不断壮大,基金投资行为表现出的“羊群效应”不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是变本加厉。

中国基金公司中的投资总监、基金经理、研究员多为上个世纪60、70年代后出生的金融、财经类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其中很多同学、校友、同事,虽然散落在各个基金公司,但师出同门,交流甚广。在基金界,便有北大系、五道口系、国泰君安系等派别的称谓。他们的信息渠道相近,网站相连,电话相通,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一买都买,一抛都抛”的跟风概率。

除了这种密切的沟通外,基金经理们日常的交流更为广泛。

和当年券商的封闭交易环境不同,如今,基金经理们的空间比较自由。交易时段不但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网络聊天也是随意之举,其中MSN是最常用的聊天工具。国内公募基金经理们大都加入了这些只有基金经理才有资格进入的MSN群,大家常在里面讨论行情。其中,资格老、名望高的基金经理会在群里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一些新锐和二线的基金经理往往会及时跟进,虽然建仓成本高于那些消息的资深基金经理,但只要动作快、胆子大,往往也有不菲的收益。至于那些消息的基金经理,自然也乐见其他的基金帮自己“抬轿”。

对于国外投行来说,这种由基金经理高度信息共享所引发的“羊群效应”似乎并不多见。国外投行不允许在交易时间使用网络通讯工具,甚至邮件也在监控之中。因此,中国公募基金经理们的“羊群效应”确实带有一些中国特色。

国内基金经理的差距表现在三个方面: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的不一致性、投资行为的从众性、情绪的传染性以及风险意识淡漠、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由于高端人才的培养速度没有跟上基金行业的发展速度,造成基金经理人队伍素质的退化。如果基金行业再像以前那样只重“跑马圈地”而忽视“精耕细作”,像今年上半年这样“栽跟头”的悲剧还会重演。

基金稳定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差

基金在客观上应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可如今,中国的基金业反而在市场中起到了“助涨助跌”的作用。更可笑的是,基金们经营亏损,基金经理们反而把责任推到投资者身上

基金的目的是为投资者取得超额收益。但是,基金在客观上应当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也就是说,基金在主观上的目的不应该是稳定市场,但在客观上由于基金行为的理性,可以起到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可如今,伴随着基金的不断壮大,市场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基金反而成为巨大的市场“助涨助跌”动力。

造成这一轮熊市的主要原因并非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是市场参与主体的“群体癫狂”式行为引发的。这其中,基金“过度乐观”与“过分恐惧”的快速转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于基金来说,同样也是如此,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不至于因为外界环境影响了自己的投资决策。

由于基金亏损严重,对于投资中的追涨杀跌行为,基金经理们却将过错推卸到基金持有人身上。有基金公司表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基金持有人结构稳定性不强,其频繁的申购、赎回行为可能导致基金被动地买卖股票。

诚然,面对波动剧烈的行情,个人投资群体的确有不够理性的一面。客观上,这种基金持有人结构可能带来基金规模的不稳定。但是,基金规模的不稳定并不意味着基金投资行为就可以变得不稳定,将助涨助跌之责归结于基金持有人的行为,是一种荒唐和令投资者难以接受的说辞。

投资者购买基金的目的,是希望依靠基金管理人的专业理财能力获取超额收益,基金投资者本身并不具备择时能力。在5000点上方出现大量的申购行为、在3000点附近出现大量赎回行为,的确反映了投资者不够理性的一面。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基金进行追涨杀跌操作的理由。理性的基金管理人完全可以通过仓位控制,平滑基金份额变化产生的影响。而事实是,多数基金在6000点附近保持高仓位,以至于在面临投资者赎回时陷入流动性困境,这完全是基金本身运作失误造成的结果。

更让基民不满意的是,基金无论怎样亏损,基金公司一直是旱涝保收。今年以来最好的股票基金收益都是负数,这些损失,基金公司并不承担。固定管理费的模式需要改革,一些基金已经在试行业绩上涨与基金经理的提成挂钩。但是,没有一家试行业绩下滑与公司收费下调挂钩。也许证监会可以做个微调,试行费率与业绩挂钩:涨得好了费率多收一点,负收益了费率降低一点,至少不收赎回费;基民如果选择后端收费方式,这些承诺都能享受到。

基金业呈现“阶段性拐点”

基民亏损严重、基金经理不作为,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中国基金业的发展现状、该用怎样的方式迎接基金业的未来

在反思基金行业投资管理中出现失误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深入分析中国基金行业的现状、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特征。基于这些方面的思考,我们认为,中国的基金业在经历了2006、2007年的膨胀式发展后,基金行业出现了“阶段性拐点”。

但是,多数基金业内人士并不认可基金业的“拐点论”,不约而同地认为基金将出现分化。换句话说,大家都判断某些个体会出现危机,却不同意整个群体的“拐点”。

我认为,基金行业已出现六个明显的“阶段性拐点”特征:一是基金总份额出现拐点;二是投资基金的年化回报率出现拐点;三是新基金发行规模出现拐点;四是基金公司经营业绩出现拐点;五是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的交易价格出现拐点;六是基金高级投资管理人员素质出现拐点。

当然,基金行业的“拐点”是一个“阶段性拐点”,而非“历史性拐点”。也就是说,基金行业出现的“拐点”是对过去两年非理性膨胀的一种必要的修正。长期来看,“拐点”的出现,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

在这场基金不作为的争论中,基金行业表现出的淡漠和轻松令人惊讶不已。即使大家对于“阶段性拐点”的出现存在争议,但作为行业中人,在面临正在出现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时,如果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前瞻性,有可能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在我看来,基金行业整体过于乐观是危险的。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今,在基金业的新发产品规模迅速缩水、投资者认同度急剧降低的时刻,保持危机感、思考应对策略,是基金行业的掌门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与其羞于承认“拐点”,不如集中精力迎战可能到来的股市“寒冬”。

上一篇:基金经理能当“明星”相当可笑 下一篇:谁侵犯了奥运冠军的肖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