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04 09:21:50

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策略初探

摘 要: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应该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复习和学习知识,切实掌握问题的解决策略,达成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把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目标之一。因此,问题解决不仅是数学课堂学习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让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学习深层次的知识,掌握问题解决手段,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应将问题作为中心,通过问题解决进行知识复习和教学,切实掌握问题解决策略,达成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启发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想要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进行探索和思考。所以,启发性与探索性是教与学相统一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启发指导时要注意发散性,启发学生去解决问题,同时防止禁锢学生的思维,要对学生的想法或结论给予肯定或适当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三角诱导公式时,如果先在课堂上直接给出这些公式,然后让学生巩固练习,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探索中去,不理解为什么进行三角关系式的学习。而若在介绍公式之前,设计练习让学生去计算,学生会感到很困难,无从下手。此时教师适当启发:“数学用表中只能查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要想把上述各值转化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同学们考虑有必要研究哪些关系?”通过这些进行问题的设计,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启发,让其探索和联想,找到诱导公式和角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公式的顺利引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设计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间产生交叉或矛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起学生迫切追求结论的愿望,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充分发挥课堂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W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它们的距离时,如何引出这两个新概念呢?可以结合以前所学习的关于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的定义,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两条平行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刻画?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刻画?两条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刻画?通过对原有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复习,从而对两条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产生明确的定义。

三、在知识的拓展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知识的拓展处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生长点,使知识进行迁移、变形或对问题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垂线定理”时,学生往往对定理中标准图示下的问题可以快速解决,而一旦问题有了变化,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反映三垂线定理的图形有几种可能情况?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对“三垂线定理”适用条件的理解,并培养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

四、联系实际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有机整合。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数列有关内容后,可围绕银行存款与贷款设计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假定某人有一笔资金,如何存款可以使收益最大?如何设计一个方案,使自己的钱在十年中可得到更多收益?在贷款购房时,如果使用等额本息的方式进行还款,每月要还多少钱?等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想象和猜测等,使学生经历数学的生成,形成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既有利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张春梅,孟凡霞.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64-64.

上一篇:探讨电子技术基本技能与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有... 下一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翻译障碍及其策...